蒙云龍,潘柳合
(1.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2.廣西都安縣瑤族中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指出:“在扶貧中,要注意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強大的動力,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就有喪失的危險?!贝寮w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村集體經濟是貫徹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體現。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縣澄江鎮蘭堂村地處廣西大石山區,鄉村集體經濟項目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關系到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系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局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币虼?,處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期,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扎實調研鄉村集體經濟的狀況,千方百計讓鄉村集體經濟再發力、再立新功。
蘭堂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下轄的行政村,也是澄江鎮一個重要的鄉村社區,總面積為3.5 平方公里,共有耕地5 642.95 畝,其中水田2 268 畝、旱地3 374.95 畝,主要農產品有花椰菜、野葡萄、蓮藕、干梅子、冬瓜、秋葵等。蘭堂村共有1 527 戶,總人口為6 296 人,全村共有48 個村民小組,居民以瑤族為主。作為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鎮的重要組成部分,蘭堂村一些地方還保留著瑤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動,居民還保留著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如織布、制作陶器等。蘭堂村地處廣西大石山區,山多地少、水資源匱乏、發展底子薄弱。在脫貧攻堅戰中,蘭堂村采用了互助組、合作社、勞動力入股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增強了貧困戶擺脫貧困的能力、拓展了就業崗位和創新了就業方式、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助力蘭堂村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村,蘭堂村積極采取合作社、互助組、公司+基地、多元入股等方式推動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建立和發展,著力將脫貧攻堅期間培育和發展起來的產業項目化、基地化、轉型化,促進脫貧攻堅產業成果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方針有效銜接,壯大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村級經濟基礎。截至2022 年年底,蘭堂村集體經濟可分配收益金為27.54 萬元,為鄉村振興奠定了經濟基礎。
“村級集體經濟是生產資料歸村域內成員集體所有,實行共同勞動、對勞動所得進行共同分配的經濟組織形式,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睆奶m堂村集體經濟整體狀況看,其自主經營和自主發展的基礎還較為薄弱,村集體經濟壯大和發展缺乏堅實的產業基礎支撐,難以形成規?;?、自主化、持續化的發展態勢。因此,蘭堂村“兩委”商議決定采用資金、土地、勞務、提供原料等方式掛靠企業,參與企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經營,參與企業經營利潤的分成,從而壯大和發展村集體經濟。但是,這種掛靠企業的方式,致使蘭堂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較為單一,而且受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類型等嚴重受限。此外,采用掛靠企業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村組織和企業結合緊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村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出現集體資產的歸屬和管理邊界模糊不清的問題,容易造成集體資產流失和集體利益受損。雖然掛靠企業的方式具有商業化運作和市場化經營的優勢,但也會因此忽略農村特有的社會、生態和文化等因素,導致村集體經濟的特點被忽視、農民的需求和利益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村集體經濟是廣西大石山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經濟力量,地處廣西大石山區的蘭堂村在脫貧攻堅戰中通過村集體經濟項目,幫助貧困戶參與農產品加工、村屯社會服務、進入合作企業工作,順利打贏了脫貧攻堅戰。但是,村集體經濟在蘭堂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存在因掛靠企業而出現經濟來源單一、獨立性和自主性不強、村集體經濟利益容易受損、人民群眾需求和利益難以得到滿足等困境,影響了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阻滯了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深入地調查研究,分析蘭堂村利用集體經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面臨的困境,才能為蘭堂村發展集體經濟提供可行的建議。
蘭堂村地處廣西大石山區,之前是深度貧困地區,山多地少、水資源缺乏,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匱乏,基礎設施等條件較差。因此,蘭堂村的脫貧攻堅戰打得非常艱難。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蘭堂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依然面臨著自然因素和基礎條件的制約。例如,蘭堂村下轄的定齋隊,下弄堂隊,板內隊,林班隊,下社隊,新興1、2、3 隊,單扁隊,吞里隊等位于大石山區的陰濕地,土地比較集中連片,共有農戶130 戶、人口560 人,共有農田400 畝。人口比較集中,具有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潛能。但是,因缺水導致項目化畜牧養殖、基地化農作物種植、農產品的集群化加工等都受到嚴重制約。此外,廣西大石山區因耕地少石山多,大部分群眾為了解決溫飽問題或增加收入,長期以來采用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存在過度開墾、亂砍濫伐、不合理放牧等現象,致使發展村集體經濟面臨的難度增大。在脫貧攻堅戰中,經多方努力,蘭堂村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有所改變,并且上榜2017 年度自治區級生態村名單。但如何突破自然環境和傳統耕種方式的制約,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依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蘭堂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弱,新增村集體經濟項目少,原有村集體經濟項目受資金、技術、經營、管理等因素制約有所萎縮甚至停止,村集體經濟的原始積累少、壯大和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薄弱。蘭堂村脫貧攻堅的產業成果是在聚焦解決貧困戶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打贏脫貧攻堅戰后,脫貧攻堅的產業成果必須集群化、項目化、基地化,才能集聚更多的勞動力和資金、技術,從而助推鄉村振興。但是,蘭堂村長期以來因為缺乏山林承包、耕地轉讓、水庫出租等積累村集體經濟的條件,因而村集體經濟的原始積累多是上級的撥款剩余,有些年度甚至出現“吃老本”的現象,致使蘭堂村集體經濟積累寥寥無幾。蘭堂村集體經濟原始積累少和基礎薄弱的狀況,也制約著村集體經濟項目的進一步發展,如蘭堂村下轄的一些隊想發展牛羊皮加工、竹藤編織、旱藕加工等集體項目,但因村集體經濟原始積累少而無啟動資金,最終還是沒有上馬。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看村,戶看戶,農民看干部”,發展鄉村集體經濟離不開帶頭人和經濟能人,尤其是離不開村干部的謀劃、組織和帶動。村委會是農村基層群眾的自治組織,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本質的區別。在傳統的農村經濟體制管理模式中,村委會具有較強大的管理范疇與決定權力,但村委會對于集體的利益分配權力過大就會損害集體的利益,也不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蘭堂村“兩委”成員作為蘭堂村集體經濟的帶頭人,理所當然要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但是,蘭堂村地處廣西大石山區,發展村集體經濟所需的自然條件、資金、場地、設備、勞動力等因素較為缺乏,村“兩委”成員即使有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雄心壯志,也面臨著無資金投入、沒發展門路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此外,村“兩委”成員知識水平和發展能力參差不齊,在職不在位,過多強調客觀困難,存在等靠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思想,缺乏事業心和進取心。此外,蘭堂村多數年富力強、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有闖勁的人都離村外出務工或創業,留在村里的多為老年人、無勞動能力者、思想保守和觀念落后者等,使得村集體經濟缺帶頭人和“領頭雁”的狀況更加嚴重。
蘭堂村集體經濟項目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吸納貧困戶就業、幫扶貧困戶發展養殖和種植、供養特困人員、為脫貧提供技術培訓和資金幫扶等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大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贝寮w經濟的發展和壯大是村屯貫徹和落實鄉村振興20 字方針的前提和基礎,必須認真調研,在厘清村集體經濟發展和壯大的各種疑難雜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重要作用。就蘭堂村而言,應該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基礎設施、養殖業和種植業、民俗文化等因素,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壯大。
村“兩委”干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力量。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公有制的主要形式,是推進鄉村產業興旺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鞍l展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力、提高服務功能、強化示范引領作用的物質基礎。”經過蘭堂村“兩委”干部、駐村干部、幫扶干部多年的共同努力,蘭堂村村集體經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態勢和要求看,必須加快村“兩委”干部隊伍的選優配強步伐,選出懂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會經營、有闖勁、有干勁的村“兩委”帶頭人,發揮“頭雁效應”,形成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干事創業態勢。村“兩委”干部還要認真調查研究,了解本村有文化、懂技術、年輕的致富能手和經濟能人的狀況,對其進行登記造冊;用心、用情對致富能手和經濟能人進行教育引導和政治培養,引導他們將自己的項目和產業融匯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拓展他們的項目和產業的范圍,促使他們的項目和產業縱深化發展;激發他們扎根本村、帶動群眾共同富裕的勁頭,造就一支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得力助手和有力推手。
蘭堂村作為廣西大石山區的一個行政村,多山少地缺水,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不宜發展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闪⒆闾m堂村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勞動力狀況,將村集體經濟聚焦于旱藕、牛羊、香米等產業,促進旱藕的種植、加工、銷售標準化,推進旱藕產業的合作化發展;深化牛羊飼養產業,就地對接廣西澳都農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澳寒羊飼養產業,拓展與澳寒羊飼養產業相關的青玉米種植、糧改飼、皮革加工、牛羊糞便肥料化處理等產業,培育村集體經濟新的增長點;規劃好香米種植、包裝、宣傳、售賣等產業,打造香米的有機和綠色品牌,增加香米的附加值,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檔次;結合下轄各隊不同經營主體的組織形式和市場運作模式,采用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工則工、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方式,推動多種產業的并存和融合發展,力促脫貧攻堅成果成為產業興旺的發展基礎,使之成為服務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從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蘭堂村附近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密洛陀文化公園、都安地下河國家地質公園,民俗文化資源主要有南丹瑤族服飾、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肥套、劉三姐歌謠、白褲瑤糯過祝節等,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稟賦和人文資源稟賦。因此,蘭堂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進程中,要堅持鄉村振興的五大目標和20 字總方針,整合蘭堂村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產品資源、人力資源,發揮蘭堂村區位優勢,盤活各種資源將產業和項目提檔升級,主動尋找與農文旅融合相關的產業同盟和行業組織多方合作,彌補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弱、資金少、人才缺的短板,創新合作方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培育集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民俗欣賞、飲食住宿、休閑娛樂、研學旅游于一體的村集體經濟項目,讓新項目成為促進蘭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力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