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全球棉花產業勢力競爭的案例分析:內涵、范式與對策

2023-11-09 14:09:54王靜怡袁俊林聶鳳英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3年11期
關鍵詞:制度

郭 瑩 張 帥 王靜怡 袁俊林 聶鳳英

(1.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1;2.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3.外交學院 研究生部,北京 100091;4.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125)

經濟全球化重塑了世界分工體系,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日漸完善。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全球產業鏈運行中主導權力和收益分配不均問題日益突出。實現經濟騰飛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取得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守成”勢力依然強大,導致彼此在經貿領域的摩擦不斷。近年來,在全球經濟危機、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系列突發事件沖擊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為維持其產業勢力(Industrial power),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全球經濟中的“馬歇爾沖突”進一步凸顯,全球化出現停滯甚至局部倒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加劇。中美貿易摩擦則是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圍繞全球產業鏈治理權力和收益再分配矛盾的集中體現。2010年,中國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1]。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高達4.16萬億美元,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但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后,面對美國加征關稅、長臂管轄等打擊,中國出現部分制造業加速外移的趨勢,甚至一定程度上面臨被全球產業鏈“脫鉤”的風險[3]。

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中國的產業勢力還相對較弱。當前,中國棉花產量約占全球的1/4,消費量和貿易量約占全球1/3(1)根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數據統計得出,https:∥icac.org/(訪問時間:2023年1月15日)。。在棉花貿易網絡中,中國已從二戰后的邊緣位置,成為絕對意義上的全球棉花貿易中心。中國的棉花科技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棉花單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2)根據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數據統計得出,https:∥icac.org/(訪問時間:2023年1月15日)。。但中國卻無法將有形的棉花產業競爭力轉換為對等的產業勢力。上述問題已引起國內諸多學者的關注,例如,翟雪玲等[4]、鄧金劍[5]的研究表明,中美貿易摩擦使中國上下游棉花產業收入下降,加速紡織企業外移,強調如果應對不利中國在全球紡織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下降。毛樹春等[6]在系統研究全球棉花話語權的基礎上,指出發達國家支持和倡導的標準認證體系是其控制全球棉花產業鏈的重要手段,強調要加快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已有文獻大都從具體事件切入,通過“現象描述—原因剖析—政策建議”的研究范式,對提升棉花產業國際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等議題進行了探討,但缺少從理論層面系統探究棉花產業勢力的來源、特征和影響機制。厘清上述問題對于構建我國棉花產業勢力,提升產業鏈韌性和抵御風險能力,掌握中國棉花產業全球戰略主動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有鑒于此,本研究將以結構性權力理論為基礎,闡述產業勢力的定義與內涵,構建一個“技術—制度—規范”的邏輯框架,通過剖析全球棉花主產國產業勢力競爭的案例,系統論述產業勢力如何形成并影響全球棉花產業治理,特別是中國等發展中產棉大國如何應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產業勢力競爭與挑戰。本研究旨在豐富全球農業產業治理的研究視角和方法,為在中美貿易摩擦長期化、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提升中國棉花產業鏈治理水平提供參考。

1 產業勢力概念內涵與邏輯框架

1.1 概念內涵

勢力(Power),是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和法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不同的學科語境中也被譯為力量、能力、權力等。社會學者Weber[7]將勢力定義為“個人或團體控制和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認為“勢力并不是被社會行動者所擁有的事物”而是發生在生活中各領域的動態過程。政治學者Dahl[8]將勢力定義為“讓人們做他們原本不愿意做的事的權力”。在經濟領域,Perterson[9]在《市場權力和經濟》一書中,將產業勢力定義為使市場力量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傾斜的能力,能夠影響和塑造關鍵的經濟變量,如價格、工資及影響收入的因素等。基于既有研究,本研究將產業勢力(Industrial power)定義為影響產業經濟運行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的程度,包括主導資本、土地、勞動力、信息等資源的獲取和使用,引領技術創新方向和開發水平,控制產品的供應和流通,以及決定收益價值的分配等。產業勢力與產業競爭力有所不同,前者是行為主體擁有根據自身意愿和戰略目標改變或扭曲市場的力量,是集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的綜合能力,而后者是指相關產業行為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優勢,更多是產業綜合技術水平單一能力的體現[10]。

經濟學對于產業勢力的認知是一個逐漸深入的過程。最初古典經濟學研究中鮮有對產業勢力的探討,隨著市場經濟逐漸由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邁進,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開始關注產業勢力對市場運行的“干擾”。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僅限于對壟斷勢力這種極端情況的探討,測度的指標和方法包括勒納指數(Lerner index)、羅斯柴爾德(Rothchild index)指數、價格—成本差價(Price-Cost margin)分析等,主要用于對相應經濟現象的研究[9]。相比之下,由于更多關注政府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產業經濟學對產業勢力的研究更為豐富,例如關注企業如何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運用其產業勢力,與其他企業互動,以及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等。哈佛學派提出集中度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方式,后者又決定企業市場績效的好壞,形成“結構-行為-績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簡稱SCP)分析范式[11]。按照這一范式,行業集中度高的企業傾向于提高價格、設置障礙,以謀取壟斷利潤,阻礙技術進步。產業集中度也因此被用于表征產業勢力的高下,常用的集聚指數包括“四企業指數”(Four-Firm ration)和赫希曼·赫芬達爾指數 (Hirschman-Herfindahl index)等[9]。新古典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對產業勢力的分析和測度主要集中在經濟績效和收入分配等經濟因素方面,而對資源、制度、技術等影響產業集中的因素缺乏深入的分析。事實上,產業勢力是在掌握各種要素基礎上,通過技術、制度、文化等途徑而具備的影響和控制產業運行的能力,是參與產業鏈運行的各方都想爭取和掌握的實力。因此,增強自身產業勢力,是各國在國際產業鏈競爭中贏得話語權、發展權和主動權的關鍵。

1.2 產業勢力的分析范式

經濟學有關產業勢力的分析范式主要聚焦經濟層面,缺少社會和政治視角。隨著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產業經濟活動不僅受國內市場因素影響,還受到地緣政治以及他國社會經濟、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從國際政治經濟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的視角研究全球產業鏈問題。IPE主要關注國際體系中的經濟要素(包括資本、技術、勞動力以及信息)的跨國流動對國際體系、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以及國家內部政治結構和過程的影響,反之亦然。IPE研究在方法上,以經濟學的實證和經驗分析方法為基礎,同時重視對政治、文化變遷進行歷史分析,關注政府、企業、公民社會、公民個體、國際組織在經濟活動中的互動。IPE在研究方法和主體上的多元性與綜合性,為全球產業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方法。

權力問題是IPE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Strange[12]在《國家與市場》一書中指出,權力決定權威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塑造了政治經濟,把成本、收益、風險與機會分配給制度中的社會集團、企業和組織。她將權力進一步化分為聯系性權力(Relational power)和結構性權力(Structural power)2種,前者指“使他人做本來不愿意做的事的”權力,而后者是限制行為體選擇的權力[13]。她認為結構性權力不是存在于單一結構,而是存在于各個不同但互有聯系的結構中,而是對安全、生產、金融和知識的控制。據此,Strange構建了一個四棱錐模型,從宏觀層面描述了國際政治經濟中權力的來源。但Peterson[10]在研究中觀產業層面的權力關系時,進一步將技術、制度、資源、文化、價值、經濟活動納入統一的分析框架,認為經濟活動的水平(Level)、組成(Composition)和分配(Distribution)是技術作用于資源的結果,其中制度扮演著調節作用,反映了文化與價值觀。但制度、文化與價值觀念具有滯后性,往往限制技術能發揮作用的最高水平。只有當文化和價值觀念不斷演進,接納技術帶來的改變,并推動制度的變革,技術才能提升資源利用水平,推動經濟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隨著技術不斷革新,這個過程會循環往復。

在綜合借鑒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全球產業勢力的分析范式(圖1)。在全球產業鏈中,不同成員在技術創新、制度供給和規范認同方面的能力和優勢,構成了自身產業勢力的基礎,成為影響其他國家行為模式的“介質”。產業勢力的3個維度說明如下。

圖1 產業勢力的邏輯框架

1.2.1技術創新(Technical innovation)

技術創新是一國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發達國家政府及其跨國企業因為擁有雄厚的資本,可以進行持續的創新投入,并通過技術專利等手段筑起后發國家難以逾越的壁壘,從而固化其在技術創新中的先發優勢[14]。20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將投資和經營活動遍布全球,成為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它們通過將技術知識與資本結合,實現了對諸多關鍵技術的壟斷,強化了其對全球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長期占據價值鏈的高端,加劇了世界分工體系的不平衡[15]。對于后發國家而言,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可以減少本國的創新投入,縮短創新周期,是利用后發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但發達國家依靠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將國內的知識產權體系國際化,從技術層面對后發國家的經濟發展施加影響[16]。例如,發達國家向后發國家技術輸出的同時,往往收取高額的專利費用或附帶額外的政治、經濟條件。與此同時,發達國家向后發國家輸出的技術往往是本國的的降級技術,而對先導技術、戰略技術和平臺技術實行限制出口。后發國家如果不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而長期依靠發達國家的降級技術,往往陷入“低端鎖定”和“路徑依賴”的陷阱,難以自拔[17]。

1.2.2制度供給(Institutional supply)

制度供給在產業運行中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制度包含一系列的原則、規范、標準、協議、程序等,這些規則和框架將約束各經濟主體的行為,進而影響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是一國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18]。兩國是否處于同一制度體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能否建立高水平產業鏈分工關系的關鍵影響因素。在國際貿易當中,國際制度的供給是典型的“俱樂部產品”,即國際制度的正外部性只有符合一定資格的成員才能享受[19]。這意味著在一個高度依賴制度支撐的國際分工網絡中,一旦經濟主體處于主導者制度體系之外,其經濟發展空間將會被極大壓縮[20]。產業鏈主導國通過決定是否吸納其他成員進入該制度,或影響制度變革方向,直接影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例如,二戰以后,美國頻頻通過主導國際貿易制度構建,影響全球商品的供應、流通和收益分配,以此鞏固其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競爭優勢和產業勢力[21]。依照發揮作用的空間不同,國際貿易行為體通常要面臨全球、區域與多邊等3個層面的制度體系影響。大型國際制度一旦建立便會對包括建立者在內的所有成員施加影響力。面對被全球國際制度限制的狀況,美國則通過不同形式的“退出”破壞原有國際制度的權威,利用雙邊或多邊制度繼續維護自身利益[22]。

1.2.3規范認同(Norm identification)

“規范”是根據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約定俗成的規則,決定了全球產業活動的合理性。規范認同是指表述內容被他人所接受的程度,受表達主體自身對規范的塑造、傳播和解釋能力,即話語權高低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作為一種經濟分工形式,參與主體能否從中獲益是決定后續分工能否持續的決定性因素[23]。但是,建立在利益依賴基礎上的關系難以確保合作動力的持久和相互關系的穩定[24]。具體而言,經濟分工的客觀收益對行為體本身的意義需要通過“規范”進行主觀解讀,正當性概念則是特定時期的國際社會規范的一種組合,全球供應鏈秩序的順利運轉都是主導國硬實力與國際規范相結合的結果[25]。國際規范具有保持國際秩序穩定和降低維護成本的雙重功能,主導國對利益的訴求是國際規范演化的原動力[26]。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主導國將自身國內價值規范強力嵌入到世界分工體系之中,賦予其全球倫理的普世色彩,使世界分工體系的“中心—邊緣”結構具有“合理性”[27]。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在社會科學研究、智庫建設、媒體宣傳以及社交網絡等領域的優勢,在國際產業鏈治理中擁有遠超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可以通過主導國際議題設定,操控國際輿論走向,煽動民眾情緒,打壓發展中國家等競爭對手,以實現維持和鞏固自身產業勢力的目的[28]。

綜上所述,技術創新、制度供給和規范認同構成一國產業勢力的基礎。上述維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技術創新不斷打破原有的生產力邊界,影響著現有的文化和價值觀念依托的物質基礎和政治經濟環境,進而推動現有制度的變革。但現有制度和規范又影響著技術創新的方向和技術的利用效率。不同國家之間的制度間隔成為技術交流的障礙,制度存續的合法性又與成員之間是否接受相同或相近的規范有關,而規范在實踐層面的落實又需依托具體的制度構建[29]。產業勢力是一種建立在制度、技術與規范基礎上的經濟結構性權力,它使得產業勢力關系中的優勢方能夠影響已嵌入全球產業鏈中其他成員的行為選擇空間。結構性權力在行為體層次上的作用不易追蹤和識別,因而被稱為“去面孔的權力”[30]。

因此,產業勢力的多維性使西方發達國家可以采取靈活、隱蔽的手段維持其產業優勢。面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挑戰,發達國家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有利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遏制工具,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產業升級難度。

2 全球棉花產業鏈的歷史演化

隨著世界分工體系的發展,國際貿易從二戰前的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向產品內分工方向發展,產業鏈由此突破國界限制[31]。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并非市場自發行為,而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技術進步、制度演進和價值規范改變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32]。其本質是某一產業的不同生產環節依照各地比較優勢進行分散化的全球布局,形成更為緊密的相互依存關系,但嵌入其中的國家產業運行也更容易受到他國影響。因此,保障產業鏈自主可控也成為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33]。

隨著比較優勢的變化,全球棉花的生產重心和消費重心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發生轉移,全球性的棉花產業鏈不斷延伸和發展壯大。例如,20世紀40年代,美國棉花產量約占全球棉花產量一半,但隨著二戰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勞動力和投入品成本急劇上升,其棉花生產的比較優勢不斷下降。到1970年,美國棉花產量全球占比已降至18.9%,到2020年,進一步降至13.09%(圖2),使其逐漸失去了全球棉花生產中心的地位。與此同時,全球棉花生產的重心開始向亞洲地區轉移。由于科技進步、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等原因,東亞地區和南亞地區的棉花產量從20世紀70年代以后快速提升,其全球占比分別從1960年的13.58%和13.15%增至2020年的24.32%和29.16%(表1)。2000年以后,南美和西非的棉花產量也表現出較快的增長速度,2020年其棉花產量全球占比分別達到11.28%和3.46%。在棉花消費方面,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加,歐洲和美國的紡織業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向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梯度轉移。為滿足原料需求,這些國家和地區開始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等產棉國家大量進口棉花。進入21世紀后,中國加入WTO,一躍成為世界第一紡織大國,開始從棉花出口國變成全球最大的棉花進口國,目前其棉花進口量和消費量約占全球的1/3,使全球棉花的產銷日益集中于東亞及其周邊地區。

表1 世界各地區棉花產量及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FAOSTAT,https:∥www.fao.org/faostat/en/#data,訪問時間為2023年1月15日。

美國雖然在全球棉花產量中的占比不斷下降,但其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的“中心”位置并未動搖。為了應對國內棉花需求不斷下降的趨勢,美國調整了棉花產業發展戰略,采取了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一方面開始給與國內棉花種植者高額補貼,另一方面開始利用WTO貿易框架下的自由貿易規則促進棉花出口,其棉花出口額的全球占比從1960年21.8%增至2020年的34.2%,長期保持著全球第一大棉花出口國的位置(圖3)。在全球棉花產業鏈形成和演化的過程中,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直接控制棉花資源進行生產和消費的權力不斷分化,發展成為更為隱性的影響全球棉花產業鏈運行的產業勢力,使全球棉花產業鏈形成了“中心—半邊緣—邊緣”的層次化結構。美國正是憑借強大的產業勢力,在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后,使中國棉花產業“被脫鉤”的風險進一步加劇。因此,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提升全球棉花產業勢力成為其提升競爭力、保障產業安全,贏得發展主動權的關鍵。

數據來源:https:∥comtrade.un.org/,訪問時間為2023年1月15日。

3 全球棉花主產國產業勢力競爭的案例分析

3.1 技術創新與產業勢力

依靠政府、跨國企業、科研院校高強度的農業研發投入和完善的技術推廣機制,美國長期占據棉花科技創新的制高點。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私營部門對農業科技投資一度占據世界相關投資總額的29.1%[34]。憑借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和轉化推廣機制,美國長期保持包括全球棉花科技在內的農業科技領先地位,影響著全球棉花產業的發展方向,使其產業勢力不斷鞏固和加強。其中,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的大型跨國企業是美國棉花產業勢力向國際延伸的重要介質。例如,美國把轉基因戰略重點放在加快建立全球農產品與糧食流通網絡建設上,通過轉基因技術形成對全球農產品市場上的壟斷和支配力量。孟山都、杜邦先鋒等美國跨國企業一度憑借在轉基因技術研發中的領先實力和專利保護,迅速占領了發展中國家的棉花種子市場,并從中獲得巨額利潤。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如果形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依賴,不僅會因為高額的技術轉讓和專利費用增加棉花生產成本,喪失獲利空間,還可能導致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永久處于邊緣地帶[35]。

20世紀90年代初期,孟山都等公司的轉基因抗蟲棉開始進入中國等產棉大國,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曾一度高達90%[36]。為實現棉花種業的自立自強,在國家科學計劃的支持下,中國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棉花轉基因技術平臺。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獨立研制成功抗蟲棉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目前國產轉基因品種已成功打破美國壟斷。隨著國產抗蟲棉研制技術的成熟,中國抗蟲棉優良的抗蟲性和突出的綜合性狀引起了各產棉國的關注,國產抗蟲棉已具備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和優勢[37]。2011年12月,中國與非洲主要產棉國貝寧、馬里、乍得和布基納法索組成的“棉花四國”發表公報,宣布在棉花領域開展合作[38]。近年來,中國與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國家在棉花技術領域的合作也成效顯著,對中亞國家棉花產業的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棉花科技領域的南南合作,增強了全球棉花科技公共品的供給,打破了發達國家的棉花技術壟斷,有助于從供給端推動全球棉花產業鏈合理化演進,也為提升中國全球棉花產業勢力創造了重要契機。

3.2 制度供給與產業勢力

當前,全球棉花產業鏈脫胎于全球棉花貿易網絡,受到現代國際貿易制度規則的約束。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及前身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是二戰后最重要的全球貿易組織。美國憑借二戰后的超強國力,建立了一套符合自身利益訴求,有利于推動本國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貿易制度,導致WTO/GATT在全球棉花貿易中具有“武器化”傾向。例如,GATT并未在簽署時專門區分農產品和加工品,包括棉花在內的農產品被歸入初級產品之中,擁有獲得政府補貼的合法性。高額的農業補貼是發展中國家孱弱的財政無法承擔的,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棉花根本無力在國際市場上與發達國家展開公平競爭,這是美國棉花產量能夠在20世紀50—60年代占據壟斷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1955年全體GATT締約方又進一步被迫按GATT第25條第5款規定,“在特殊情況下,締約方全體可解除一締約方的GATT義務”,給予美國農產品無限期“解除義務”,使其農產品貿易游離于GATT規則之外,其締約方對農產品貿易還進一步實施進口配額等非關稅措施,嚴重扭曲了農產品貿易,削弱了棉花等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制度的非中立性使得發展中國家若不加入WTO/GATT,則自身產品將難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但若加入其中自身棉花等農產品則會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39]。此后,GATT框架下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以及1994年WTO的成立,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阻撓,都未能在執行環節從根本上改善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狀況[40]。

為改變全球棉花產品貿易中的不公現象,2002年巴西直接將美國棉花補貼問題上訴至WTO。該案件是WTO歷史上第一個有關大宗農產品補貼問題的貿易摩擦,也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針對補貼問題挑戰發達國家的案件,這推動了WTO在全球棉花領域規則的變革。2003年,WTO開始討論棉花問題。2004年8月,WTO總理事會決定將棉花問題作為農業談判中的一個專門議題,并于11月成立棉花小組委員會。在此后的多次部長級會議中,WTO都通過了有關改革棉花出口關稅、配額、補貼的決議。2014年,WTO最終判決巴西勝訴,兩國于2014年簽署備忘錄達成和解[41]。巴西和美國棉花貿易摩擦具有標志性的意義,是棉花貿易規則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多邊主義全球治理格局下通過博弈競爭不斷完善的結果,促使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棉花支持政策做出了調整,放棄以高額補貼為主的棉花支持和保護思路。此后,美國轉向了市場化的調控方式來規避WTO的“黃箱”規則[42]。2018年,美國農業法案進一步調整,建立起以棉花保險為主,以價格和收入支持計劃為輔的政策體系[43]。中國作為棉花進口國,美國在制度供給中的權力并不會直接損害中國棉花產業的利益。但美國通過削弱其他棉花出口國的比較優勢,壓縮中國在棉花進口中的選擇余地,削弱了中國在國際棉花市場中議價權。

3.3 規范認同與產業勢力

制度認同一旦建立,對創建者和競爭者都會產生同樣的約束作用。在棉花技術方面,隨著技術的擴散和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持續投入,棉花科技已經在某些方面實現了從跟隨—并行—趕超的轉變,使得美國依賴制度供給和技術創新維持產業勢力出現邊際收益下降的狀況。如前述,不僅巴西、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在制度和技術領域逐步打破美國的壟斷地位,非洲部分國家也開始通過局部制度建設提升自身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的產業勢力。但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已實現棉花產業現代化與綠色化生產的優勢,使用綠色生產和人權等價值規范替代關稅減讓等傳統的貿易手段,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影響全球棉花產業鏈的構建。良好棉花倡議(Better cotton initiative,BCI)、有機棉花(Organic cotton)等標準和認證均由西方國家主導的非政府組織發起。美國正是利用對世界信息傳播網絡的控制,獲得全球棉花產業鏈運轉規范的解釋權,借此維持其全球棉花產業勢力。

如烏茲別克斯坦棉花種植歷史悠久,素有“白金之國”的美譽,曾是世界第五大產棉國和第二大出口國。2010年,美國政府以“強迫兒童勞動”為由,將烏茲別克斯坦棉花及紡織品列入制裁清單,以此擠壓烏棉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的生存空間。“棉花運動”這一非政府組織從2011年開始,聯合311個國際品牌和零售商,以此為由對烏棉制品進行抵制[44]。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后,美國利用常規貿易制裁之外的手段打擊中國新疆棉花產業,于2020年對我國新疆棉花實施禁令。當年10月,良好棉花協會宣布暫停在新疆發布BCI棉花許可證,多家外國企業也加入抵制新疆棉花及制品行列。2021年12月23日,美國總統拜豋簽署《維吾爾族強迫勞動預防法》,對新疆棉花的禁令再次升級。該法令于2022年6月21日正式生效,禁止全部或部分在中國新疆開采、生產、制造或有某些實體生產的任何貨物和商品進入美國。

為打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國際規范解釋的壟斷權,中國與巴西等“南方國家”開始構建自身的棉花生產規范認證體系,主動將綠色、人權等規范融入到生產過程之中。例如,巴西棉花種植者協會(Abraba)設立“巴西負責任棉花”項目,該項目認證包含8大原則183項標準,涵蓋勞工、環境、土地、種植和環境管理等多個方面。2021年,巴西境內84%的棉花達到認證標準[45]。我國于2016年11月成立國家棉花產業聯盟(CCIA),2019年注冊“CCIA 品牌”商標,目前擁有全產業鏈會員200多家。2022年4月,中國棉花協會發布“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標準,關注棉花種植過程中農業化學品管理及使用、生態環境保護、棉花質量以及職業健康安全等可持續發展問題,這有助于在全球棉花產業鏈中建立符合發展中國家自身利益的話語體系[46]。

4 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理論與案例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5點結論:首先,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推動棉花產業勢力發生結構性演變。20世紀60年代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因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比較優勢喪失,通過從技術、制度和規范3方面入手調整產業發展策略,將直接控制棉花資源的聯系性權力演變為掌控供應鏈的結構性權力。其次,技術創新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源泉,也是產業勢力構成的重要因素。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正是通過對轉基因技術、信息技術等新興前沿技術的創新和壟斷,支配發展中國家的棉花生產,并直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占據棉花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再次,制度供給在產業勢力構建中發揮調節作用。隨著全球棉花產業勢力競爭日益激烈,制度供給的重要性被各棉花生產和貿易國所重視。美國依托全球貿易領域建立了一套有利于自身農產品競爭力的貿易制度,使發展中國家長期處于不公平的棉花貿易環境之中。第四,規范認同決定著全球產業勢力存續的合理性。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通過對世界信息傳播網絡的控制和對非政府組織等公民社會組織的操控,獲得了棉花產業鏈運行規范解釋權,從而使西方社會的道德倫理上升為影響棉花產業鏈運行的“普世標準”,在其棉花科技優勢和制度優勢逐漸喪失的背景下,成為其在棉花國際貿易中有效打壓和排擠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工具。第五,中國通過發展棉花科技與相關規范制度,不斷提升全球產業勢力水平。目前,中國的棉花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并積極參與全球棉花產業規則和規范制定,不斷推動全球棉花產業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先發優勢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和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交鋒將是一個長期和漸進的過程。

最后,本研究提出以下4點政策建議:第一,對國家而言,持續加強有利于技術創新和開放合作的制度供給。持續加強農業科研投入,不斷優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夯實科技創新平臺基礎和人才基礎,占領全球棉花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同時,營造良好的國內外市場競爭環境,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與WTO、國際糧農組織(FAO)、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各國形成共識,在棉花標準制定、評級、運輸、檢驗、進出口貿易等方面形成更加平等、合理、包容的制度,最終實現全球責任和自身利益訴求的協調發展。第二,對于涉棉企業而言,要根據市場的發展趨勢不斷進行制度、技術和組織創新。要不斷優化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的配置,制定全球化經營發展策略,培育具有開展跨國經營能力的企業或者企業聯盟。要增強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重點關注品質提升、產品設計與市場營銷,增強產品附加值,實現從產業鏈低端向高端的提升。要在跨國經營和國內經營中踐行環境保護、穩定就業、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企業責任,積極塑造負責任的良好企業形象。第三,對于棉花行業協會而言,要發揮好非政府組織的溝通、協調、服務和監督作用。加強對國內外棉花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做好行業數據和政策的收集、整理和挖掘,為制定棉花產業發展提供信息和數據支撐。在棉花產業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制定等方面積極發揮建言獻策的作用。進一步完善“中國棉花”可持續生產標準和認證認可制度,加大宣傳解釋力度,推進國際互認,打破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全球棉花供應鏈規范解釋的壟斷。第四,對于棉花生產者而言,要加強職業棉農隊伍建設和培育新型棉花生產主體,提升棉農科技植棉和市場風險研判的能力,鼓勵棉農采用綠色可持續的植棉方式,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提升。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棉機作業、收購加工等方面優化服務,不斷提升棉農的植棉收益和生活水平。

猜你喜歡
制度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重大誤解制度“重大”之認定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50
刑事申訴制度的三重檢討與完善進路
法大研究生(2018年2期)2018-09-23 02:20:40
完善我國人大制度的幾點思考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論讓與擔保制度在我國的立法選擇
翻譯人員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的構建
應訴管轄制度適用之探討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四虎AV麻豆|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爱做久久久久久| 久草热视频在线|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91小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看|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无码在线激情片|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91色国产在线|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就去色综合| a天堂视频在线|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国产视频a|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动漫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第1页| 亚洲三级影院|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无码国产伊人| 在线网站18禁|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a级片|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欧美有码在线观看|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97|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狠狠色丁婷婷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精品久久777|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内a级毛片|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a级在线|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