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慧敏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打掃衛生
在基層一線,無數“巾幗之花”柔肩挑重擔,“把初心寫在行動上,把使命落在崗位上”。從炎炎夏日到數九寒冬,從泥濘土路到田間地頭,她們用腳步丈量基層的土地,用真心服務基層的群眾,用實際行動詮釋忠誠擔當,將最美的年華獻給了基層。
趙慧敏,東南大學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21 年10 月,作為一名選調生,趙慧敏正式入職并擔任廬江縣郭河鎮元井村黨委書記助理。到村工作已有近兩年時間,趙慧敏很慶幸自己當初義無反顧地踏上這條歷練成長之路,讓她在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不斷向下扎根,向陽生長。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作為一名選調生,首先要找準工作定位,并迅速適應基層的工作環境,摒棄“鍍金”和“過關”的思想,沉下心來、俯下身子踏實工作,珍惜每一次參與中心工作的鍛煉機會。記得剛來元井村時,面對陌生的環境,我內心充滿彷徨,看著村內同事熱情地接待群眾來訪,熟練地辦理民生事項,我深深感到“本領恐慌”和“知識恐慌”。為盡快熟悉環境、進入角色,我迅速調整心態,在工作中堅持多聽、多學、多說,積極參與村內大大小小的事務,甘當“小學生”,拜同事前輩和村民為師,跟著村干部開啟了入戶“刷臉”模式,通過一次次入戶走訪摸排,與群眾問冷暖、拉家常,我逐漸熟悉了村情、學會了方言、融入了群眾,慢慢褪去了“書生氣”,成了一名“接地氣”的基層干部。“小趙,合作醫療在手機上怎么交?”“養老保險通知要來認證,怎么搞?”“這個補助我想申請,照不照?”現在的我可以十分從容地解決群眾訴求,讓村民關心的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基層工作密切關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絕對不能“想當然”,需要深入地開展調研、摸準情況,身上“有汗”,腳下“有土”,才能心中“有譜”。在村期間,我經常跟隨分片村干部深入農戶家中,開展實地走訪,了解村情民意。在農村戶廁問題摸排中,我主動上門詳細記錄每一處問題,做到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矛盾解決;結合“一線為民辦實事”,挨家挨戶宣傳“廬江縣醫共體建設”,摸排縣外就醫人員;引導群眾注冊使用“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并講解平臺功能;在走村串戶嘮家常中詳細了解每戶情況和群眾訴求,形成一本“民情臺賬”。去年退役軍人優待證申領發放工作全面啟動,元井村退役軍人中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為了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少跑路,我便“一站式”上門服務辦證,同時在采集過程中與老人親切地拉家常,詢問生活和健康狀況,并向老人及家屬耐心講解優待證的相關政策。“本想著自己年齡大出門不便,就不想辦優待證了,沒想到現在在家里就能把優待證辦下來。”李大爺領到優待證后滿臉笑容地說。得到群眾的信任和認可,我的內心很感動,也更加堅定自己為民辦事服務的初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基層是磨煉年輕干部的“大熔爐”,農村基層工作事務繁雜瑣碎,但樁樁件件關系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我們要用“干”字擔當,在躬身實踐、實干爭先中長見識、增本領、煉意志。從初來時“我該怎么和群眾溝通”“我這樣說這樣做合適嗎”的迷茫,到“書記,我們計劃本周三組織全村黨員上黨課”“書記,我們準備舉辦一場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宣傳活動”的得心應手,從不認識村民、不了解村情、不熟悉農村工作,到后來融入元井村這個大家庭,工作上能夠獨當一面,這是一場鄉村和到村任職選調生的“互相成就”。在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中,部分村民秉持著“財不外露”的心態不愿透露家庭財產信息,導致農戶信息數據采集準確性低。針對這樣的問題,我每天和同事頂著酷暑烈日挨家挨戶上門走訪,面對面向群眾耐心地宣傳解釋評信授信程序和信用惠民政策,同時對在外村民逐一電話采集相關信息,確保提高政策知曉率和授信準確率。這項工作看似并不復雜,但卻極其考驗基層干部的耐心和毅力,每天馬不停蹄地入戶宣傳,讓自己的腳步踏遍大街小巷,把惠民惠農政策送到千家萬戶,在揮灑汗水為民服務的過程中收獲群眾的笑臉和自身的成長。

參加全村黨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