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漢
在漢朝疆域遼闊的版圖上,畫像石在全國分布廣泛,按現今的行政區劃,東起連云港海濱,西到甘肅、四川一線,北至長城邊塞的陜西榆林,南到浙江的海寧、云南的昭通。在如此廣袤的分布范圍內,形成了魯南—蘇北、豫南—鄂北、陜北—晉西、巴蜀—滇北四個集中分布區。
徐州是中國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徐州古稱彭城,漢武帝時期置徐州刺史部,東漢末年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遷往下邳,曹魏時期,徐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彭城,從此徐州與彭城名稱互通。今天所說的徐州漢畫像石,大都限定在當今行政區劃徐州的范圍內,包括了徐州周邊的蕭縣、淮北、宿遷、宿州等地。
兩漢時期,這一地區經濟富庶、文化繁榮。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使人口的大量增加,東漢之時,彭城國八縣人口已有五十萬,其中彭城一縣就有人口二十萬。這是清代以前徐州人口的最高紀錄,史稱“地小人眾”(《史記·貨殖列傳》)。漢代徐州的冶鐵業也十分發達。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全國設冶48處,今徐州境內就有彭城、沛、下邳三處鐵官。徐州為魯南丘陵的南緣,盛產石灰巖青石,為營造畫像石墓提供了石料來源。因此,眾多漢畫像石祠堂、墓葬,便在徐州一帶盛行起來。

[漢]麒麟圖 拓本
漢畫像石是漢代陵墓上的建筑裝飾,分為地面陵園和地下墓室兩個部分。東漢時期,隨著“上陵禮”的確立,陵墓建筑基本形成固定的格式,陵墓的地面部分由神道列獸、石闕、祠堂、墓垣組成,陵墓的地下部分就是“壽藏”,即地下墓室。徐州地區的畫像石,包含了漢代陵墓地面和地下兩個部分建筑的全部內容,最早記載見于《水經注》,之后的府志、縣志及文人筆記、漢畫像石著錄也有記錄。
由于時代久遠,作為地面部分的漢代神道已經不可能完整地保留下來。但是陵墓神道兩側列置的石獸還是不斷的發現。1996年徐州博物館在邳州占城發現一件大型石雕辟邪;2004年,徐州博物館征集到一件石虎;2010年,徐州博物館又征集兩件有翼石獸。漢代徐州地區神道兩側常見石羊雕刻,徐州地區出土的石羊有六件:邳州博物館存三件,徐州漢畫像石館存三件。其中徐州漢畫像石館收藏的大型石雕《仙人騎羊》十分精彩。這件作品通高154厘米,身長145厘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圓雕石羊。

[漢]江南全景圖 拓本
神道的終端是“闕”。徐州地區完整的大型石闕已經不存在,但還是發現了不少漢闕的構件和簡化石闕,如20世紀40年代在沛縣古泗水發現的《六博、樂舞、車馬圖》就是漢代子母闕中的子闕。作為等級不高的小型陵園,高大的漢闕被縮小為類似石碑的樣式,有的簡化為石碑的樣式而豎立在陵園的入口處,這種簡化的石闕可以被稱作“闕碑”。徐州漢畫像石館藏有一對無字闕碑。縱147厘米,橫70厘米,厚22厘米,碑首上面附有螭獸,碑首和碑身之間有直徑7厘米的穿(圓)孔,形制完全同于山東莒縣東莞出土的兩塊闕碑。這兩塊闕碑應該是擺放在陵園的入口處,東西相對。
祠堂是漢代陵區最重要的地面建筑,也是古人敬天承祖、祭祀神靈的主要場所。徐州地區已發現的祠堂畫像及祠堂構件約有100余塊,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材料可以復原為比較完整的祠堂,根據時代的不同、規模的大小,徐州漢代的祠堂可以分為壁龕式小祠堂、石鼓形小祠堂、平頂小祠堂、單開間銳頂祠堂、雙開間銳頂祠堂五種類型。時代較早的是壁龕式小祠堂,從考古發現上來看,這種祠堂是立在豎穴式槨室墓前的祭祀祠堂,屬于西漢晚期的祠堂類型。平頂式小祠堂有明確的紀年,如徐州漢王沿村“永平四年”(61)的平頂小祠堂,時代屬東漢早期。銳頂式祠堂時代稍晚,時代當為東漢中期以后。東漢中晚期的祠堂,規模擴大,使得祠堂畫像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主要表現在兩側的山墻上,畫面被分為三到七層,祠堂的頂部一層被刻成三角形,表現的內容為天界的情景,刻畫有東王公、西王母、玉兔搗藥、三足烏、九尾狐等,底部一層往往刻車馬出行,表示祠主從地界向天界的升仙過程。銳頂式畫像祠堂的建造全部是用石材雕鑿而成,其本身就是一種建筑藝術,在建筑風格上它追求古樸、對稱、協調,給人們以沉穩莊重的感覺,特別是在屋面的處理上,用整塊的大型料石“鏤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屋面或雕為懸山式,或雕為硬山式,屋面的正脊、垂脊、筒瓦、瓦當、檐椽皆為仿造當時的木結構建筑。
徐州地區畫像石墓葬經科學發掘的較多,1952年,在銅山茅村鄉發現漢畫像石墓,此后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睢寧縣九女墩、銅山洪樓、苗山、周莊等處。20世紀60年代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銅山檀山集、青山泉白集、茅村鳳凰山、徐州市十里鋪等處。70年代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徐州市喬家湖、東甸子、萬寨、銅山柳新、沛縣棲山、新沂瓦窯、邳縣燕子埠、占城白山等處。80年代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徐州市拉犁山二號墓、銅山漢王鄉西沿村等處。90年代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銅山漢王班井、利國、茅村、潘塘,賈汪青山泉等處。21世紀以后發現清理的漢畫像石墓有銅山大廟、伊莊、賈汪佛山等處。徐州發現諸多的完整漢畫像石墓葬,為漢畫像石的斷代、分期、分型分式及綜合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并構成徐州畫像石完整墓葬較多的一大特色。到目前為止,徐州地區經科學發掘的畫像石墓有60余座。
徐州地區的畫像石墓起源于西漢中期的畫像石槨墓,墓葬形制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仿木槨墓用條石建成的石槨墓。四壁由石板豎砌,頂部用石板直接橫鋪,槨室底部亦用石板鋪設。如沛縣棲山畫像石墓、萬寨畫像石墓、銅山縣范山畫像石墓。二是仿地面建筑結構和布局建成的石室墓。是在石槨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分為前、后二室,或前、中、后三室,有的周邊設有回廊,如銅山茅村畫像石墓、銅山洪樓畫像石墓、銅山苗山漢畫像石墓、邳縣燕子埠彭城相繆宇墓、邳州白山崮子畫像石墓、青山泉白集東漢畫像石墓、睢寧九女墩漢畫像石墓、新沂瓦窯漢畫像石墓、徐州市拉犁山漢墓等。三是磚石混合結構畫像石墓。在徐州地區分為兩種形制:一式為前后兩室,前室為石結構,疊澀式封頂.后室為磚砌而成。畫像刻畫在前室,用楔型狀封頂,徐州市東郊甸子、黃山隴墓多為這類墓葬。另一式為磚石混合多室墓,墓壁、券頂用磚,門扉、橫額、立柱用石,石上大都刻有畫像。以徐州市十里鋪漢畫像石墓為代表。
徐州漢畫像石的題材豐富,內容廣泛,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人間的現實社會,描寫的是墓主人生前的享樂生活場景,一類是天上的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獸,描寫的是墓主人死后祈求步入的仙境;而這兩方面內容往往雜處一起,呈現出詭奇浪漫的生動畫面。這兩類題材衍生出了生產活動、墓主生活、仕宦經歷、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天象祥瑞、圖案花紋等不同內容。
徐州漢畫像石中很大一部分的題材汲取了現實生活中的內容,如庖廚宴飲、樂舞百戲、斗雞六博、車馬出行、狩獵射弋、征戰比武、緝盜榮歸、男歡女愛、男耕女織以及水榭樓閣、建筑橋梁等。在眾多的畫像內容中,徐州漢畫像石中有許多題材是屬于罕見的內容。如反映漢代生產勞動場面的畫像,徐州發現牛耕圖2塊、紡織圖7塊、舂米圖2塊、酒肆圖1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徐州漢畫像石中有反映胡漢戰爭題材的畫像7塊;反映樂舞百戲題材的內容有長袖舞、建鼓舞、儺舞、胡人舞、百戲、雜技等,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上面有魚龍作舞的圖像,這是在宮廷廣場上的大型演出,畫像中的圖形完全可以同《西京賦》描寫的情景一一對應。徐州賈汪出土的沖狹雜技圖,“沖狹”又稱鉆圈,畫面中刻一胡人俯身彎腰,背上樹立圓圈,一位伎人騰空而起,魚躍穿過,畫面旁邊刻畫一輛大車,車上裝滿兵器,應是雜技表演中的道具。反映漢代體育活動的題材中,有《力士圖》和《斗腕圖》,其中的扳手腕畫像,刻畫二人扳手腕,二人作武士打扮,頭戴巾幘,身穿短袍,雙目平視對方。比賽雙方單膝跪地,右膝半蹲與地面形成90度角,右臂肘部放在右膝上,與對方右手相握,做相持狀。扳手腕古人稱為“斗腕”,是民間最常見的比賽腕力的游戲,徐州漢畫像石中發現的《扳手腕圖》是世界最早的一幅寫實畫像。徐州漢畫像石中還有一塊八米長卷“緝盜榮歸圖”,該圖為石槨墓的三壁,展開后縱96、橫800厘米。畫面連接一起表現一段完整的故事,描繪了漢代緝盜捕亡的全過程,反映了漢代治安執法的內容。
在歷史故事的題材中,徐州漢畫像石中有“炎帝”“黃帝”“大禹治水”“秦始皇泗水取鼎”“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孔子見老子”“孔子問師”“驪姬置毒”等歷史故事。在神話傳說的題材中,徐州漢畫像石中的一幅《周穆王拜見西王母圖》最為精彩,畫面中除了刻畫周穆王和西王母之外,還刻畫了為西王母守護玉山的“容成”和鳥首人身、牛首人身的神人,這是一幅內容非常豐富且有明確紀年參考的畫像,更有意義的是在這些神人異獸的旁邊都有榜題,是研究西王母故事的最重要圖像資料之一。
漢畫像石是繪畫和雕刻結合的藝術,其中雕刻的藝術在漢畫像石美的構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徐州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十分豐富,在實際應用上也是各種雕刻技法兼施,既有在一塊石頭上使用兩種技法,又有在一座墓葬中采用多種雕刻手法。根據科學分類的原則,徐州漢畫像石可分為五類雕刻技法。
1.陰線刻。物象和石面為同一平面,物象的輪廓線和細部都使用陰線的刻法。某些物象的輪廓分別加飾麻點紋、虛線紋、斜紋或鱗紋等。因對石面的處理方法不同,這種技法又有糙面陰線刻、平面陰線刻、平面剔地陰線刻三種表現形式。
2.凹面刻法。將物象輪廓以內的內容鏟除或減壓低于平面,以陰線表現物象細部。物象輪廓外的地子雕刻豎線或斜線。早期畫像石槨墓常采用這種雕刻方法。
3.淺浮雕。物像輪廓線外減地,使物像高于地子,物象輪廓外剔地深約1.2厘米左右,然后用減壓或陰線刻畫細部,使物象各部位有高低起伏的感覺,具有物象凸出的藝術效果,也是漢畫像石成熟時期最為流行的雕刻技法。由于對減地的處理不同,這種技法存在著平面淺浮雕、弧面淺浮雕兩種表現形式。
4.高浮雕。在透視的基礎上將物象壓縮,類似圓雕的表現手法,表現對象的形的長闊比例尺寸不變,前后的體積(厚度)進行壓縮。因此高浮雕是介乎圓雕與繪畫二者之間的藝術形式。這種雕刻技法明顯受著外來文化的影響。
5.圓雕。圓雕的突出特征是具有的三維實體空間,不附著在任何背景上,適于全方位、多角度欣賞的、完全立體的雕塑。嚴格意義上的漢畫像石是沒有圓雕的方法,但是在漢畫像石陵墓前的石羊、石虎、石獅、天鹿、辟邪,墓葬中的石羊柱礎等,都是用圓雕的方法進行表現。
雕刻藝術在漢畫像石美的構成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陰刻陽雕是漢畫像石的主要表現手法,陰線刻是在磨平或不磨平的石面上,以細線刻出物象,淺浮雕是在粗糙的石面略作弧面的浮起。線雕細中求力,如高古游絲,淺浮雕凝重古拙,粗中見細。陰線刻有陰柔之美,浮雕有陽剛之美,這兩種的共同特點是以線造型,將立體的物象化作飛動的線條,意存筆先,氣脈相貫。
徐州畫像石在構圖布局上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繁密充盈。畫面上樓閣車馬充天塞地,密不透風,空白外還要填以飛鳥走獸,似乎有犯“計白當黑”中國畫之大忌。然而,其主題突出,條理清晰,主次分明,安頓有致,畫面繁而不亂,密而不窒,給人以情感熱烈,奔放粗豪的感覺。如九女墩畫像石的《橋梁圖》,橋上車騎奔馳,橋下漁船穿梭,畫面已安排得滿滿當當,而又在車騎上空填以云鳥。在云鳥的襯托下,橋的穩重,車馬的急馳,顯得特別突出。徐州漢畫像石是中國漢畫像石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其豐富的內容、精美的雕刻,無論在歷史研究還是在藝術研究中,都是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