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開渠
動人心弦的靈感的產生是藝術品生命的開始,是創作過程的先導,接著則是不斷展開和深化的思維,使作品的形象、意境、感情得以逐步成熟和完成。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把我們趕到了四川省壁山鄉下,住在山溝里一個農民家里。我經??吹饺藗兂錆M希望的春種,開心快樂的秋收,農閑時又緊張愉快地做木工、漆家具,過著自己的生活。一天,我坐在屋前,看到孩子們在女主人的帶領下,又說又笑地喂豬喂羊的情景,忽然感到:“這是多么動人??!”“要是做成雕塑,把這種情境永遠凝固于塑泥之中,該多好??!”那時,我們住在豬窩的頂棚上面,房子很小,沒有辦法做泥稿,但這個動人的景象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腦海里,經常引起我的創作沖動,有時在夢中也縈回不已。到了成都,條件稍好,我就進一步思考,把這個深刻的感受,或者說是靈感,將它發展成一個浮雕的題材。經過反復的構思,人物和情節在我思想中逐步具體化:中心是農家主婦,圍繞她的是她的三個孩子和豬羊,她的左邊是做工的農民,右邊是守在田里的老人,整個畫面形成一首樸素安定的田園交響曲。但此時正是日本大炮和飛機狂轟濫炸中國人民的時候,怎么能過和平安定的生活呢!刻畫農民被轟炸的慘象,我又不忍。那時全國人民都盼望著我們也有飛機大炮,去和日本侵略者作戰,趕走日本侵略者該有多好。雖然幾乎沒有飛機大炮,但希望有,這是人人的心愿。于是,我構思在浮雕的上部,一邊撒上飛機、火車,另一邊做了工廠,表示人人希望國家能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和強大的工業,保衛自己,不再受日本和一切外國侵略者的欺凌。我不斷思索,不斷構想,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才把這個構思定下來。這類題材、情節,用浮雕來表現,也費了我很長時間去考慮。在藝術上必須人物突出,情節完整,適合雕塑語言去表現,否則就不會有強烈的藝術效果,也不能引導觀眾的聯想,使之與作者賦予作品的感情和理想共鳴。人物的表現和塑造,在雕塑藝術上居于核心的位置。我在情節結構上把女農民和她的孩子放在中心的主要地位,把正在做工和田頭勞作的人放在兩邊,而飛機、火車、工廠等則放在上部;在造型上,中間人物為圓雕,兩旁為中浮雕、上部為淺浮雕,這樣參差有致,變化豐富一些,使中心人物的情態突出,襯以兩邊和上部的畫面,就鮮明地表現出作品的主題和內涵。在形式上,圓雕、浮雕的高低明暗,互相襯托,使整個浮雕在藝術處理上生動活潑,深刻感人,耐人尋味,富有聯想。從獲得靈感到人物、情節、整個布局,以至藝術表現,我覺得這件作品是成功的,是自己比較滿意的。它發表后,受到了各方面的贊許。我本想根據這件作品發展成一塊大浮雕,在藝術上做更多的表現,進行更深的追求,并準備刻成大理石的,但由于自己沒有物質條件,以及其他原因,至今未能如愿。《無名英雄像》《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等,都是經過滿意的靈感和嚴密的思維得出的結果。

劉開渠 人民英雄紀念碑(局部)浮雕
我開始是學繪畫的,因為那時的所謂美術只指的是繪畫,我進的北京美術學校還沒有設雕塑系。但我對中外美術史有興趣,中國和西方的古代人物雕塑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的繪畫在造型上偏于追求立體感,追求結構和形象的完整。對那些似有似無、類似文字描寫的美術作品,總覺得沒有力量,沒有實在的生命感。我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進入著名雕刻家樸舍(J.Bouchen)的工作室學雕塑,后來還當了他的助手。樸舍的藝術風格是現實主義的,但在手法上又很瀟灑,我受了些他的影響?;氐街袊?,在我面對的時代,我生活的社會中,我回顧中國古代雕刻,覺得我不能像西方雕塑家那樣“為藝術而藝術”,也不能像古時的雕塑家那樣專注宗教裝飾題材,我要反映當代的中國人,表現他們的精神面貌,表現他們精明、勤勞、智慧、自尊自強、不能忍受屈辱、向往更好的處境的內在氣質和思想感情。這些成為我后來一系列作品的主題。在作品造型上力求完整,在人物形象上力求刻畫出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通過這些形象去體現出時代精神,突出中國人的鮮明而又耐人尋味的美。這是我所堅持的,或者說是我認為的現實主義藝術。
我從事雕塑、繪畫創作已六十余年。在長期教學中,也看見不少青年雕塑家的創作及其成長的情況。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雕塑這門藝術上所需要的天資,首先是對形象和神態的敏感,其次是能把握住這種敏感并不斷地保留在自己的記憶之中。這種天資,能否在創作上發揮應有的作用,還在于能不能不斷地對藝術技巧進行刻苦的學習和鍛煉,經常觀察體會物象的形態和情感的變化,了解形象的基本的內在構成,并能逐漸地提高綜合升華的能力,突出地塑造和表現自己所感到的形象和神采。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盡可能地了解前輩的文學藝術作品,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體會他們是怎樣創作出他們的作品的精華來的,而自己又應該如何吸取自己所需的營養,創造出更新的藝術品??傊?,我覺得雕塑藝術家的成功,是靠三分天資、七分刻苦學習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也和創作過程中一樣,是敏感、靈感興起藝術創作,通過刻苦努力的追求,在造型形成的過程中,又開始引起新的敏感、靈感,這樣一步高一步低、艱苦地推進造型的形成與創作思想的升華。這樣不斷地在前進一步中,又啟發新的追求,然后再前進、再追求,最終使作品達到藝術家自己所想象的境界。這就是天資與刻苦學習和追求在藝術創作中的基本關系。
民族藝術、民族傳統,我認為應該包括過去和今天。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封建思想和習慣比較厲害的時候,是以古為尚,藝術形式以古為標準,泥古不化。其實,在時代認識變化了的時候,藝術形式也必然隨之變化和發展。所謂民族藝術,應包括所有過去各個時代的不同藝術,也包括現代的藝術。所謂民族藝術家,應指的是創作這些藝術形式的古今的藝術家。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藝術家應該很好地研究古往今來的中國雕塑藝術,體會每一個時代各有其不同的變化和時代精神,但更主要的是面對今天的人民生活和今天的社會,也就是說現今的時代的精神,新意向和每個作家的新感受、新思維、新創作。根據這種要求的需要選擇表現方法。學什么、借鑒什么都應以加強這種觀察力和表現力為目的。我從事雕塑藝術幾十年,對雕塑史是很注意研究的。近四五十年所發現的秦漢雕塑,完全不同于后來發展起來的佛教雕塑,它們大都是表現和反映當時的社會,可以說是很好的現實主義。至于佛教雕塑,另創新境,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他們的這種創新精神,對我們的啟發和教育是很深的。我也很欣賞西方歷代不同的雕塑藝術,我在西歐從師學了很久,也受了相當的影響。但我幾十年來,一直是以現代中國人民的生活為基礎的,努力創造有時代精神,既不同于古代中國,也不同于西方,而是具有現代中國色彩的我自己的藝術作品。我堅信,不管我能做到什么程度,這些作品既能為中國人所理解,也能通向世界。
人和人際的關系就是社會。社會如何對待人的精神、人的身心的發展,人們如何處理人際之間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這是一個互相聯系、互為依存的整體。過去的人類歷史如此,今后仍是如此,而且會更密切,誰也脫離不了誰,誰也不能一點不互受影響。因此,對社會的進步發展,應該是人人有責,人人都有關系。頭腦敏感的藝術家,更不會不感到這種使命。只是藝術家的使命不同于其他人,藝術家用藝術的能力關心今天的問題,或者是對將來有影響的問題。因此,藝術上那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以我為中心的主張,對社會不關心、毫無責任感的做法,我認為是不對的,是錯誤的,是長久不了的,最終是行不通的。但是,如何關心,做些什么,這就要看作家的人生觀、世界觀了。我認為一個作家的作品應對自己所處的社會、國家、人民起鼓舞作用,推動社會不斷發展、不斷前進。這就要求作家加強社會責任感,按照藝術的可能性,藝術的規律,使用藝術的語言,努力去創造出好作品或比較好的作品。回顧歷史,好的藝術作品,好的藝術時代,一般都是這樣出現的。顧往證今,今天的中國雕塑家應按“雙百”方針和“二為”方向,根據社會、國家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需要,努力創作,這是社會主義社會藝術家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藝術家能前進的必由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