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 蘇可盈, 吳 慧, 黃 靜, 麥鳳蘭, 毋福海
(廣州工商學院工學院,廣州 510850)
實驗室是高校對人才開展實驗研究與科研課題的平臺,是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素質教育、培養創新能力和實驗技能的重要場所,高校應不斷加強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擴大實踐教學場地和規模,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與此同時,實驗室安全管理問題不斷凸顯,2019 年5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風險分級管理責任體系,實現對實驗室安全的全過程、全要素、全方位管控,并加強實驗室安全檢查,全面排查各環節風險隱患,為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體系,即“雙重預防體系”[1-3]。
目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和研究重點多集中于傳統單一的事故隱患排查與治理,缺乏對導致實驗室事故發生原因的深入研究[4-5],此外,研究不夠深入具體,以框架性研究和案例討論的形式為主,缺乏綜合定性以及定量研究的相關辦法,尚無對食品檢驗相關領域的實驗室雙重防護機制的相關研究,另外,目前研究的雙重預防體系是基于現狀建立,并不具備不斷循環提升的功能,基于此,本文嘗試綜合使用RAC-5M1E法,通過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對危險嚴重性進行分級、建立風險評價矩陣,并對食品檢測實驗室風險控制措施、驗證及評價,引入PDCA循環的理念,深入研究導致實驗室事故發生的起因,將隱患排查作為下一個PDCA 循環的起點和依據,從而構成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開放式循環,從而建立可以不斷自我提高和完善的高校食品檢測類實驗室安全雙重預防機制。從而為食品檢測實驗室進行安全評價和改進提供依據和標準,為高校同類實驗室安全隱患防范提供參考。
隱患排查,即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各行業的相關標準,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從而降低相關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甚至遏制事故的發生。在隱患排查的過程中,需查清食品檢測類實驗室安全隱患的分類以及安全隱患的來源。安全隱患一般來自四大要素,即工作人員操作不標準等,也就是一般的常說類別,人、物、環、管,本文使用5M1E法對高校食品類檢測實驗室安全隱患的存在來源進行分析,更合理,更全面,進而制成對應的隱患檢查清單,明確存在風險的地方以及危險源頭,將這些地方作為風險排查的重點對象,也就是排查點,并且依照隱患排查的最終表現結果進行有效補充、優化等。
ISO表示,風險是事物中蘊含的不確定性對于風險所在主體目標產生的相關作用。風險則可表示為損失的不確定特征,或謂,風險僅可以體現損失。因為有風險,所以目標的有效達成一般不能達到期望效果,甚至在某些時候會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6-7]。高校實驗室,作為進行實踐教學以及科學研究的場所,有著相對高的安全隱患,如果不實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可能會造成重大的安全事件和財產損失,若對風險及危險源警惕度不高,給食品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埋下安全隱患[8]。
(1)食品檢測實驗室消防安全。食品檢測實驗室對環境的要求較高,特別是消防安全方面。實驗室的相關設計應當依照詳細狀況,針對性地采取消防方案進而確保安全[9]。如對于保管精密儀器的實驗室、無菌室等相關空間,此種實驗室所用的消防方案不可以選用自動噴淋,需要應用氣體滅火的方案,防止噴淋裝置對相關的環境或者器材造成損壞。
(2)確保實驗室通排風安全。食品檢測實驗室的通排風系統是保障實驗室氣體流通和空氣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食品檢測實驗室中規模最大的系統[10]。供排風系統是否運行良好,這對室內環境、實驗員自身的健康等諸多方面均有著關鍵作用。
(3)開展常規實驗項目、耗材及儀器設備。根據食品檢測實驗室開展常規實驗項目及儀器設備,食品檢測實驗室可分為:①含鹽量、酸度等相關的化學法開展分析研究,針對性地開展實驗,所需儀器設備包括烘箱、水浴、電爐、攪拌器、粉碎機、pH計、凱氏定氮儀、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近紅外分析儀、原子吸收儀-火焰檢測器。②微生物實驗,所需設備包括超凈工作臺、培養箱、高壓滅菌鍋、顯微鏡、搖床等[8]。③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有害重金屬和農藥殘留的測定實驗,要用到的器材有氣相色譜儀等。
涉及的實驗試劑和耗材可以分為4 類:①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的化學品;②具有一定刺激性的化學品;③一般性化學試劑和耗材;④食品類原料。
5M1E分析法,又被叫作因果分析法,此為六大因素的統稱,包含機器、人等。根據5M1E 分析法,確定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風險的因素包括實驗操作人員、實驗材料、實驗室環境設施、實驗室儀器設備、實驗室相關制度和方法,使用因果分析圖(魚骨圖)直觀表述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風險因素以及原因追溯分析(見圖1)。

圖1 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因果分析圖
根據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因果分析圖,針對安全隱患的存在情況以及發生隱患的原因,將隱患巡查以及管制作為措施,仔細檢查在管控進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進而將隱患遏止在發生前的階段。
分級管控,即將安全風險檢測與控制作為根本,可對系統存在的風險進行辨別、有效管理風險等,最大限度將各級風險限制在能夠承受的范圍之中,從根源上管控以及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在實驗室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過程中,首先需要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危險進行分級及定量,構建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風險評價矩陣,建立食品檢測實驗室危害風險評價表,確立食品檢測實驗室風險管控措施并驗證。
在對食品檢測實驗室的風險量值中,可以采用危險事件或者意外事件發生的概率或可能性乘以后果的嚴重性來表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無法得到某一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和嚴重性的精確數值,因此也就不能直接用二者的乘積來定量計算該事件的風險值[11]。為了避免這種完全定量化帶來的實際應用的困難,在風險評價方法中,產生了一種廣為應用的方法——風險評價指數(RAC)法,即用危險的可能性和嚴重性來表征風險的特性,進而建立相應的二維評價矩陣。RAC可作為半定量的風險評價方法,用來根據評價后的風險等級對危險、風險來源或風險應對措施進行排序,根據評價結果所處的RAC法矩陣的位置或分值大小,可確定給定的風險是否被接受或不接受。
本文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把特爾斐法和層次分析法引入到RAC危險分級及定量中,選取5 位專家作為評定小組成員,對各類實驗室安全風險進行分級評定,將危險嚴重性劃分為4 級,其中Ⅰ級代表災害性危險,Ⅱ級代表嚴重性危險,Ⅲ級代表輕度性危險,Ⅳ級代表可忽略性危險(見表1)。
根據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建立危險可能性等級表,其中分為A到E 5 個級別,等級A 代表頻繁(每天),等級B代表很可能(每周),等級C 代表偶然(每月),等級D 代表很少(每年),等級E 代表幾無可能(多年),見表2。

表2 危險可能性等級表
根據風險嚴重性和可能性的劃分等級,結合特爾斐法,對表中每個矩陣元素按相對風險性高低進行賦值,構建半定量化的食品檢測實驗室RAC安全風險評價指數矩陣,見表3。

表3 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風險評價矩陣
上表中的風險值顯然是從1 ~20 的整數,數值越大,則表示風險出現的概率愈高,否則則愈低。與表3類似,各數值所表示的應采取的管理控制原則如下:
(1)1 ~5——風險程度是不能被接受的,必須進行消除和控制;
(2)6 ~10——風險程度是不希望的,需要管理評審和控制;
(3)11 ~17——風險程度是可接受的,但也需要進行管理評審以進一步確定是否控制;
(4)18 ~20——風險程度是完全可接受的,不需管理評審和控制。
綜合因果分析法以及相關的實驗室評估矩陣分析的一系列方法,對實驗室有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的概率以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見表4。

表4 食品檢測實驗室危害風險評價表
根據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風險評價矩陣、危害風險評價表和層次分析法[12-13],鑒于不同的風險指數和風險權重,分析控制措施并進行回顧性驗證,形成食品檢測實驗室風險控制措施、驗證及評價表,見表5。

表5 食品檢測實驗室風險管控措施、驗證及評價
高校食品檢測類實驗室雙重預防體系包括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兩個方面。在構建高校食品檢測類實驗室雙重預防機制地過程中:①使用因果分析圖(5M1E法),對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隱患進行分析以及原因追溯,確定實驗室的風險元素包含實驗員、材料等,直觀表述了導致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隱患原因,以此采取必要而有力的措施,從而實現對高校食品檢測類實驗室安全隱患的排查治理;②通過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危險進行分級及定量,構建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風險評價矩陣,構建對應的風險評估表格,制定相應的管控手段并且進行實際驗證,構建分級管控機制,在其中,對于重大程度的風險應當認真填寫對應的清單并且進行匯總,編制成冊,并且在技術、應急等諸多方面對存在的安全風險開展有效控制以及管理,需要在人們都能看見的地方以及關鍵區域設定對于安全風險進行布告的公示欄,制定對應的告知卡。全方位檢測風險點等相關地方。
對于風險的分級管控以及對于隱患的檢查排出應當互相作為基礎,相互輔助,將兩者當作有機結合體,一同打造雙防御體制。把相應的防范點當作基礎評價單位,對于防范點之中的各大風險元素開展辨別、分級等一系列操作,并且依照評估結果應用具體的方案,進而展開對于風險的分級管控工作,在高校食品檢測實驗室風險分級管控的基礎上,通過對分級管控措施實施情況的排查、跟蹤和驗證,對高校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隱患實施隱患排查治理;同時,在安全隱患實施隱患排查治理的前提下,可為風險分級管控中的風險防范點提供依據,從而形成PDCA循環,在不斷地循環往復中,有效控制風險防范點,逐漸減少安全隱患的發生。經過雙防御體制的管控,能夠將每種風險均管控在能夠承受的范疇之中,將每處隱患都遏止在形成初期,將所有事故均扼殺在搖籃階段,為實驗室安全供給雙重保障,達成對于危險因子的有效管控。
我校在實施實驗室安全雙重預防措施后,實驗室安全的監管能力得到提升,在實現“開放實驗室”,為學生提供實驗場所和提升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同時,未出現一例實驗室安全事故,實驗室鼠害及生物性污染均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了食品類實驗室安全雙重防控體系,提升了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檢測實驗室化學類污染物眾多,如果不按國家標準回收處理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危害人身安全,若出現實驗室藥品類事故,會導致無法挽回的后果,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和迫切。作為一套系統的方法,RAC 法可以用來識別、評估所有因素帶來的風險,形成自身的風險評估控制程序,通過針對性的控制措施的實施,并不斷改進,從而有效保證實驗室人員、環境和設備安全[14-15]。運用改進的RAC法等相關方法,對于實驗室中隱藏的風險開展具體的分級以及定量,研究出對應的評估矩陣,開展相應的管控方案、驗證方案以及做出相關的評估,結合PDCA循環,構建新型高校食品檢測類實驗室雙重預防機制,不斷往復,循環改進[16],具有不斷自我完善和改進的能力,從而對食品檢測實驗室安全進行有效的跟蹤和風險控制,有助于提供食品檢測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