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曹 蓓
(南方醫科大學設備與實驗室管理中心,廣州 510515)
廣義上的金融服務,是指整個金融業發揮其多種功能以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1]。將較為活躍的金融行業因素運用到政府采購行業,有助于提高政府采購結構升級,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打造可循環的融資環境,因此,探索金融服務與高校政府采購工作的契合點,有利于積極推動高校政府采購工作的改革發展。
融資租賃是一種通過特定程序把資金和設備緊密結合起來的資金融通方式[2]。目前,融資租賃是僅次于銀行貸款的第二大融資方式[3],市場上的傳統融資租賃多以較大資金規模的企業設備為主,例如飛機、船舶、工程、機械的融資租賃[4],亦有小部分涉及醫療儀器設備的融資租賃,但對于高校儀器設備的融資租賃仍未有涉足。將融資租賃與高校設備采購、與大型儀器設備共享進行創新結合,不僅是金融業務的形式創新,也是高校政府采購工作的突破。
融資租賃公司利用大規模采購的訂單優勢提高與設備供應商議價的能力[5],可有效降低高校通過設備供應商采購設備的成本;免去冗長的設備采購、驗收、資產登記等流程,及時滿足高校對高端設備、換代設備的教學科研工作需求,快速獲取設備使用價值;利用融資租賃公司專業優勢為租期內設備提供免費維修維保服務,降低高校設備管理保養成本。
高校在租賃的大型儀器設備中享有設備使用權和收益權[6],可以利用較少的資金投入得到較大的設備共享收益產出,減少高校資金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融資租賃的方式和需求靈活簡便,在高校設備共享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升級融資租賃的形式,添加提供設備維修維護服務,由融資方協同維護廠家聯合提供服務,更好保障共享設備運轉。
高校重視人才建設,通過設備融資租賃,將以較低的成本和最高時效將人才急需的大型設備安裝到位。針對財政資金、人才經費采取分批次下撥的情況,采用融資租賃的方式,通過支付一定的設備租金,便可得到大型設備的使用權,達到收益最大化的效果。
“政采貸”是銀行或其他融資機構根據供應商提供的與事業、機關單位、國有企業等機構簽訂的采購合同進而為在政府采購中標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的特色融資業務[7],是致力于解決政府采購上游供應商融資難題的特色金融服務。“政采貸”即為政府采購合同融資,是一種特殊且創新的供應鏈金融,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推動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8]。
“政采貸”是進一步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9],只有以“陽光采購”“數據公開”“公開監督”為核心,以“互聯網+政府采購”為依托,積極構建集制度化、平臺化、智慧化、透明化、精準化等諸多優勢為一體的政府采購高質量營商環境,才能快速調動企業參與積極性,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參與高校政府采購活動中,形成完全競爭市場,使高校獲得更多擇優選擇權,促進企業與高校的友好合作,創造企業與高校的持久雙贏局面。
積極推行“政采貸”是對政府采購工作提出的進一步要求,是社會群體對政府采購工作的最有力監督的體現[10]。“政采貸”順利實施的前提是政采交易數據的公開透明,數據的真實性、合規性、有效性是“政采貸”執行的基礎依據。
“政采貸”遲遲未能發揮出其優越性及功能性的根本原因是市場信任危機與政采公開公示工作流于表面兩者之間矛盾的體現。解決的有效途徑是構建政府采購數據共享服務平臺,打破共享經濟的信任壁壘,實現政采工作透明真實的信用管理體系。
從政府采購部門角度來分析,難以推動“政采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高校針對交易合同提供確認權工作成本較大且程序較復雜。學校需提供交易合同、相關憑證、支撐材料和其他確認工作,例如:招投標全流程文件、學校法人簽字及公章的書面說明、與中標商既往交易合作史、采購全流程調查、學校支付時間效率等[11]。因此,只要學校無法配合該工作提供相關文件,就無法達到銀行常規的放款條件。
從中標商角度來分析,中標商在申請“政采貸”業務時還需配合銀行完成一系列盡職調查工作,資信有瑕疵或審核過程不符合銀行標準,就無法成功獲得融資,在耗費了諸多精力和時間成本的基礎上仍產生了融資失敗的結果,必然會打擊中小企業的融資信心。
從銀行角度來分析,銀行發放融資款項前有較大難點。①對采購合同真實性進行核驗難;②及時獲得政府機構招投標的相關信息難;③資金去向監管難;④資金回收監管難。銀行最難把控的是融資款項的去向,供應商融資的資金是否完全用于該筆訂單的采購無法保障。
數據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資產,提高數據資產的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12]。搭建政府采購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從政府采購預算、采購信息公示、招投標信息及進程、采購結果公示、合同簽訂等全流程線上數據化體現,以政府采購誠信考核和信用審查為基礎[13],滿足銀行與相關金融機構直接使用數據的需求,打破信息壁壘、為企業增信、降低交易成本,推動金融機構加大政府采購領域融資貸款業務的推廣力度。
金融行業是隨著政策調整及市場形勢在不斷變化[14],過度的金融服務創新是否存在著服務模式不完善、服務過程不規范、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仍有改革和提升的空間;同時,金融市場參與者眾多,不乏會出現魚目混珠的情況,導致金融服務與高校政府采購結合難。
政府采購部門多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其管理人員較少涉及金融行業,因此缺少金融知識,對金融交易操作及執行力較弱;同時,政府采購部門多局限于當前的工作模式,創新性不強。其次,企業對政府采購訂單有抵觸及偏見情緒[15],從企業風險防控層面考量,政府采購資金存在“被回收”“被統籌”的不穩定性,政府部門資金回籠期較長,企業若通過政府采購訂單進行貸款,極有可能出現逾期無力償還的情況。
政府采購工作要做出成績做出亮點,必須跳出守舊的固有模式,緊跟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大力推進政府采購、科技、金融服務相融合,是必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借助第三方金融機構提供的專業性幫助不但能為上游需求方開拓更多發展路徑,盤活市場經濟,也能打通高校工作中的堵點、解決推動政府創新改革工作難點、消除痛點,行業聯動更是標志著高校業務的創新突破,也是金融業務模式的創新升級。政府采購部門從業者應不斷轉變采購工作思維,對內采取宏觀審慎管理思路,對外注重高科技金融創新服務操作方法,不斷探索形成適合高校政府采購工作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