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楊興華
野釣時窩里鬧小雜魚怎么辦?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卻也是長久困擾著釣魚人的難題。筆者結合多年野釣經驗,總結出幾點有效規避小魚鬧窩的方法,供釣友們參考。


面對小雜魚鬧鉤,釣友們應靈活應用不同的釣法,不斷調整調釣策略和餌料狀態,以最大限度地排除雜魚干擾,收獲更多的目標魚
野釣鬧小魚是很常見的,如何有效降低小魚對垂釣的負面影響,還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鬧小魚的情況不外乎以下兩種。
第一種,初釣之時,窩內沒有大個體魚,小雜魚鬧鉤。
很多時候,我們剛下竿時會有小雜魚鬧鉤,那是因為大個體的魚還沒來,小雜魚因其嗅覺靈敏和動作敏捷而搶得先機。針對這種情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加以應對。
第一,加重窩料的味型(并非打重窩),讓味道在水中快速擴散,吸引大魚前來。采用味型偏淡且不易霧化的餌料,如鮮玉米,薯味顆粒,蚯蚓和蛆蟲等葷餌亦可。相對于味道濃重的窩料,餌料對于小雜魚的吸引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小雜魚就會去吃窩料,從而減少對餌料的干擾。
第二,在松軟易霧化的餌料中摻入大量酒米,持續抽窩子,在水中形成立體的霧化區。小雜魚更愿意在水體中上層活動覓食(趴地虎除外),立體霧化區可以把大多數小雜魚引至該水層,有效減少對底層魚的干擾。而隨著餌料不斷入水,酒米散落形成窩料,大個體的魚便有望進窩覓食。
我用這種方法在野河垂釣,效果非常好,少了小雜魚鬧窩的煩惱,大個體魚獲的數量遠超一眾漁友。
第二種,窩里有大個體的魚,但小雜魚鬧窩嚴重。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早間上魚高峰時段結束之后或者傍晚時分。眾所周知,早5點到8點是最佳的釣魚時段,魚兒多在此時段覓食,且多為個體較大的魚進窩覓食,小雜魚此時尚未活躍或者正在躲避大個體的魚群,因而很少鬧窩。這一覓食時段結束后,窩里雖然還有一些大個體的魚,但數量不多,小雜魚則蜂擁而至。傍晚雖然也是目標魚集中進食的時段,但小雜魚尚活躍,因此鬧窩很嚴重。
針對這一情況,我們要改變垂釣方式。在調釣方面,宜由“靈”變“鈍”,把浮標換成翻身快的短尾浮標,同時加鉛皮,使之躺底,并縮短子線。在餌料方面,可以選擇霧化小、味型淡的餌料,如玉米、顆粒、蚯蚓等,也可以把面餌揉打得黏一些或者硬一些。
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鉤餌在水中的下沉速度,快速穿過小雜魚密集的中上層水域,盡快到達水底。由“靈”變“鈍”意在減少浮標的虛假信號,提竿更有針對性。因水底也會有一些小雜魚,所以還要對餌料進行調整,以進一步減少小雜魚的干擾。
我曾在本地的一個水庫垂釣,早高峰過后,大個體魚的魚口漸稀,小雜魚鬧鉤嚴重。我果斷進行上述調整,在其他釣友還在為小雜魚鬧窩而心煩不已時,我依舊能夠連竿釣大個體魚。
對于小雜魚鬧鉤,釣友們不必煩心,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垂釣的過程中靈活應用不同的釣法,不斷調整調釣策略和餌料狀態,以最大限度地排除雜魚干擾,收獲更多的目標魚。我覺得,很多時候調整的過程也充滿了挑戰的樂趣,您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