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遼寧·宋存穎
現在,很多波利尼西亞人在致力于回歸傳統生活。他們拿起魚槍,重新成為漁獵者——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享受并感謝它的饋贈。漁獵,讓他們重新融入大海,融入夏威夷,融入波利尼西亞人的根……

上圖:六件波利尼西亞古老部落用品:一支波利尼西亞多尖頭長矛、一根吹管和四支捕魚竹竿

下圖:波利尼西亞魚鉤
在新世界的文明闖入這里之前,波利尼西亞人一直過著簡樸自然的原始部落式的生活,他們采集、釣魚、狩獵、耕種,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波利尼西亞人是最好的詩人,因為他們熱愛山川、河流,對土地、自然充滿敬意。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喜歡圍坐在一起誦歌、跳舞,或者講神話故事,故事的主角除了神與英雄,還有鯊魚、鯨、海龜與海鳥。他們描繪的永遠是美麗的大自然:花的顏色、云的形狀、山的力量、海的景色,瀑布、森林、彩虹、火山,還有珊瑚礁上的浪花……
波利尼西亞人相信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認為萬物皆有馬納。馬納是從遠古的祖先和神靈那里得到的神力和靈氣。山川、溪流、湖泊因馬納而成為美麗的地方,可以庇護人們,給他們帶來好運。酋長因馬納而擁有無上的權威。普通人也擁有馬納,只不過數量較少,他們的馬納主要通過個人的技藝展現出來。一個人擁有的馬納并非一成不變的,人們可以通過學習獲得馬納,也會因為不誠實的行為而失去馬納。此外,每種動植物、每塊石頭,甚至每樣武器和工具也有馬納,沒有馬納的獨木舟航行的速度很慢,沒有馬納的魚鉤則釣不到魚。
波利尼西亞的青年都是多面手,從小就要學習各種技藝,他們能夠熟練掌握各種魚類的特點、鳥的習性、樹木的生長期、云的運動形態和規律等,釣魚、航海、建造房屋、雕刻木頭,都是他們的必修課,幾乎每個波利尼西亞人都能駕駛獨木舟釣魚。

左圖:19世紀波利尼西亞人在珍珠港捕魚的舊照

右圖:19世紀80年代,撒網捕魚的夏威夷漁民
波利尼西亞人的日常生活多姿多彩,他們熱愛充滿激情的戶外運動,擅長長距離游泳、潛水,還發明了沖浪運動,將駕馭海浪的本領練就得爐火純青。他們還喜歡擲矛,并常常舉行比賽。參賽選手需要眼明手快,先接住對手擲來的一支長矛,用它來抵擋其他長矛,然后再找機會將長矛回擲對手。比賽的時候,長矛漫天飛舞,對參賽者的技術和心態都是極大的考驗。這樣的活動訓練了波利尼西亞人敏捷的身手,同時也讓他們練就了高超的叉魚本領,只要瞄準目標,他們便飛出長矛,百發百中。
夏威夷群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是分島而治,每個島都是一個獨立的社區,擁有自己的首領,實行的是一種名叫“卡普”的部落制度。這個制度等級森嚴,它嚴格規定了不同等級的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打獵捕魚,在哪里種田,在哪片海灘游泳嬉戲,吃什么東西,怎樣穿戴,等等。盡管這種看似落后的、不平等的制度限制了人們的種種權利和自由,卻也在客觀上限制了人們對自然資源的攫取,從而保護了夏威夷的生態環境,讓波利尼西亞人擁有更加廣闊的自由。資料顯示,在19世紀以前,夏威夷近海魚類種群狀態都非常健康,沒有一種魚類滅絕。而隨著歐洲人到來,卡普制度逐漸被廢除,夏威夷沿海的魚類開始大批滅絕。
1778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船長和他的船隊來到了這里。他們驚訝地發現,在距離大陸最遙遠的太平洋島嶼上,居然存在著這樣一個美麗的伊甸園。這里的土著身手矯健,體格壯碩,待人友好,懂得禮尚往來。他們送給這些土著一些鐵片,土著們便回贈給他們許多小鯖魚。這些淳樸的土著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物品的價值沒有任何概念,早期的歐洲商人用一點兒不值錢的東西跟他們換取了大量的物資,一桶面粉就可以在夏威夷換得12頭豬。夏威夷群島開始走進歐洲人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夏威夷,波利尼西亞人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
首先是社會形態的變化。歐洲人的到來讓夏威夷終結了原始部落的生活。夏威夷群島上原本沒有鐵器,波利尼西亞人使用的都是原始武器,各個部落的實力旗鼓相當,勢均力敵,所以一直處于一種平衡狀態。然而歐洲人帶來的先進武器激發了夏威夷人的野心。最具領袖才能的大島酋長卡美哈梅哈率先從歐洲人那里得到威力巨大的火槍和戰船,1810年,他先后征服了其他島嶼,統一了夏威夷群島,建立了夏威夷王國。

左圖:卡美哈梅哈一世像

右圖:捕鯨時代
卡美哈梅哈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夏威夷人將他奉為神明和英雄。在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中,他總能化險為夷,如有神助。最神奇的一次是他在與其他部落的戰爭中襲擊了一群無辜的漁民。在追擊的途中,卡美哈梅哈的腳不慎卡在火山巖的裂縫中,無法掙脫。一個漁民見他被困住,趁機用船槳進行反擊,去打他的頭,結果船槳斷成兩截,卡美哈梅哈卻毫發無傷。后來,涉事的漁民被抓住,卡美哈梅哈不僅寬恕了他們,還分給他們土地,坦承自己襲擊無辜的人是不對的。他還因此頒布了一條法令,要確保路上的人都可以安全地躺在路邊休息。這就是夏威夷著名的“斷槳法令”。
卡美哈梅哈成為國王后,堅持親自在田間勞作,身體力行鼓勵人們發展農業和漁業。在夏威夷人心目中,他是受人尊敬的農夫、漁夫、窮人的恩人、孤兒的父親。在他的治理下,夏威夷的農業和漁業一度得到迅速發展。夏威夷王國歷經八代君主,他們曾經努力與國際接軌,試圖建立一個先進的現代君主立憲制國家,遺憾的是這個小小的民族終究無法抵抗強大的西方文明的入侵。
夏威夷沒有歐亞大陸那樣豐富的資源,卻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夏威夷群島上生長著大量的檀香樹,當時檀木是十分珍貴的木材,在中國的需求量很大,且價格不菲,外國商人看到其中的商機,與卡美哈梅哈達成合作,他們負責將檀木運到中國銷售,將收益的四分之一分給卡美哈梅哈作為回報。檀木貿易促進了夏威夷商業的繁榮,卻也給夏威夷帶來巨大的災難。
起初檀木生意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卡美哈梅哈一世手中,嚴禁擅自砍伐。到了卡美哈梅哈二世,他發現酋長們都覬覦檀木生意的巨大利潤。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贏得酋長們的支持,他讓酋長們都參與進來分一杯羹。于是酋長們紛紛做起了檀木生意。在財富的誘惑之下,他們不計后果,帶領人們肆意砍伐檀木,幾乎所有的夏威夷人都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山上沒有道路,夏威夷也沒有牲畜和馬車,砍伐后的檀木全部依靠人力搬運。男人、女人和孩子將檀木綁到背上,從山上艱難地搬運到海邊,十分辛苦。人們不再種地、捕魚,而是花費大量時間砍伐搬運檀木,結果造成了嚴重的饑荒。而在砍伐檀木的過程中,由于條件艱苦,很多人患上了疾病,不幸死去。而夏威夷的檀香樹也因無休止地亂砍濫伐在短短幾年后就幾近消失了。
失去了檀木的夏威夷很快又迎來了新的機會——捕鯨時代。19世紀,世界各國對鯨產品的需求量很大。那個時代沒有電燈,沒有煤油,鯨作為脂肪含量最高的動物,點亮了歐洲人的黑夜。從鯨頭部提煉出的鯨油可以制造出最純凈明亮的蠟燭,其光照的范圍達到普通蠟燭的四倍以上,光線柔和均勻,照物清晰,而且燃燒時間持久,氣味芳香,沒有油煙,燭淚也不會留下任何污漬,因而深受人們青睞。鯨油還可以用來制造肥皂、紡織品、皮革和顏料,它還是最好的潤滑劑,當時的機器潤滑油大多由鯨油制成。而鯨骨和鯨須(須鯨口腔內的巨大角質薄片,呈梳子狀排列,須鯨通過它們濾取海洋中的魚蝦作為食物)由于重量輕、強度大,又富有韌性,是制作女性緊身胸衣和裙撐的重要材料。當時歐洲上流社會女性最時尚的風潮就是緊身胸衣搭配吊鐘式裙子,凸顯出纖細的腰肢,這些時髦的服飾都是由鯨骨和鯨須制成的,因此吊鐘式裙子還有一個名字:鯨骨裙。除了這些,抹香鯨身上的龍涎香還是極其昂貴的香料和藥材,其價格堪比黃金。鯨身上的龐大資源令人垂涎,于是在巨大的商業利益的驅使之下,捕鯨產業迅速崛起,歐洲人和美國人在太平洋上大肆捕殺鯨魚。最瘋狂的時候,美國有一半的漁船都在從事捕鯨活動。在新英格蘭的一些城鎮,人們完全以捕鯨為生。捕鯨人在浩瀚的太平洋長途跋涉,特別需要一個可以休息、補充給養的中轉站。而夏威夷群島因其地理位置優越,成為捕鯨人往返于太平洋中間的最佳休憩地。于是,大量捕鯨船來到夏威夷落腳。捕鯨人在夏威夷休整船只,招募水手,補充食物和淡水。最鼎盛的時期,每年有四百艘捕鯨船來到夏威夷。夏威夷開始成為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重要一環,并日漸繁榮起來。

1.夏威夷王國1882年建造的王宮——伊奧拉尼宮

2.伊奧拉尼宮內陳列的雕像

3.國王的寶座

4.夏威夷最后一代君主——利留卡拉妮女王的臥室

上圖:高更受波利尼西亞人影響所創作的巨作《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下圖:高更筆下波利尼西亞人的美好生活
后來,隨著鯨魚的大量減少,石油代替了鯨油,捕鯨時代結束,夏威夷人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在外國商人的影響下,他們開始種植甘蔗、咖啡、菠蘿,發展制糖業。婦女則學會了繅絲,使用歐洲的紡織機進行紡紗、織布。傳統的海島文化逐漸被西方現代文化吞沒,用樹皮制作衣服的技術、建造大型雙體船的本領,逐漸被人們遺忘,成為傳說。夏威夷人就這樣一點一點失去了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只能通過辛苦勞動換取一點點微薄的報酬。曾經伊甸園的快樂生活一去不復返。
庫克船長曾經這樣反思這場文明的入侵:我們誘使他們精神墮落,我們帶給他們物品和疾病,而這些物品和疾病,只能擾亂他們和他們的祖先一直以來享受著的幸福安詳,此外別無他用。對于這些可憐的人們,如果從來不曾知道歐洲人優越的生活,他們的情況會好很多。如今的波利尼西亞人早已習慣了使用鐵器,骨針和石針已經看不見了,他們原本的知識技能逐漸喪失,再也無法回到他們古老的不完美的文明中去。
盡管歐洲人在技術文化上擁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感,但很多歐洲人都認為,這些蒙昧落后的波利尼西亞人比自己要快樂得多。因此歐洲人提出了一個概念,稱他們為“高貴的野蠻人”,因為他們沒有文明的壓力和束縛,可以貼近自然,快樂地生活。或許遠離文明社會,回歸大自然,過最樸實無華的生活,才是更好的生活方式。因此,也有很多浪漫的歐洲人來到這里,尋找生活的真諦。著名畫家高更晚年就是在南太平洋島嶼找到了靈魂的寧靜,他被波利尼西亞人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深深地迷住,創作出許多巔峰之作。

上圖:夏威夷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

中圖:來自世界各地的波利尼西亞文化崇拜者來到這里
天才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他的著作《人類簡史》中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從快樂的角度來研究歷史,那么原始采集狩獵者才是最幸福的人,農業革命是場騙局,現代奢侈生活是一個陷阱。

左圖:波利尼西亞文化村的復活節島石像

右圖:波利尼西亞人的火舞
他將原始社會與農業社會以后人類的生活進行了比較,孰優孰劣,高下立判:人類在長達250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一直依靠采集和狩獵為生,從不會去干涉一棵樹該生長在哪兒,一只羊該在哪片草地吃草,哪只公羊該跟哪只母羊交配。人們從不為未來擔憂煩惱,每天在叢林中自由奔跑,爬爬果樹,追追羚羊,打打野味,釣釣魚。由于人口稀少,自然資源充沛,生活靈活機動,原始人類很少碰上饑餓和疾病的威脅,活得悠閑自在又健康。然而自從人類馴化了小麥,進入農業社會,就開始了奴隸般的辛苦生活。人類定居在麥田邊,畫地為牢,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復著永無休止的勞作:播種、澆水、除草、驅蟲、飼養家畜……人類不停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規劃其他動植物的生命,以獲得更加穩定、更有保障的生活,不過這種看似穩定安全的生活卻造成了人口爆炸,資源供不應求,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加辛苦地勞作,以獲取更多的資源。而人類原本適合奔跑運動的身體被用來耕種、挑水、擔柴,結果造成了更多的疾病。科學家通過研究骨骼發現,像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炎等疾病,都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后才出現的。原始人類依靠采集狩獵每天可以享用品種豐富的食物,生活隨遇而安,擁有無數種選擇。而農業社會以后,人類只能依靠自己種植的幾種單調的食物過活。一旦發生自然災害,糧食歉收,生活更加沒有保障,人類不得不一直生活在憂患、恐懼與不安之中。

左圖:波利尼西亞人展示爬樹摘椰子的本領

右圖:不同地區的波利尼西亞人在展示他們各自的民族風情
直到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類早已豐衣足食,卻依然重復著古老的命運,生活并未變得更加輕松,人類也并未變得更加開心和滿足。因為人類每解決一個問題,就會制造出一個新的問題。所以人類依然像工蟻一樣瘋狂地工作,還要不斷地籌謀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日子,無時無刻不處于深深的焦慮之中。人類發明了種種先進的工具,讓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卻并沒有成為這些工具的主人,反而成為它們的奴隸,被它們捆綁得更死。就像我們的祖先自以為馴化了小麥,卻被小麥馴化,牢牢將自己的一生綁在了麥田邊。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就是:人類擁有得越來越多,為生計浪費的時間也越來越多,實際活動的空間卻越來越小,幸福快樂也越來越少。人類締造了一種虛假的繁榮,用自以為高于其他動物的智慧,讓自己過上更加辛苦、更難滿足的生活。
我們不妨來對比一下一個古代波利尼西亞人與一個現代人的生活。
前文介紹過,太平洋島嶼上生長著一種面包果樹,一棵樹一年大概能結150顆果實,一顆果實重量通常為2~5千克。所以一個波利尼西亞男人只要花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種下四棵面包樹,就能解決一輩子的生計問題,完成對整個家庭的責任,甚至還能造福子孫數代。而一個現代人則要日復一日地辛苦工作才能維持生計,還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學習“充電”,以免被日新月異的世界淘汰。
一個波利尼西亞人可以在一天之內造出兩座山景房或海景房,而一個現代人則要搭上幾十年的青春,才能在鋼筋水泥的城市擁有一間可憐的住所。人們無怨無悔地做著房子、車子的奴隸,還如此心安理得,仿佛生活本應如此。
一個波利尼西亞人無須花一分錢,就可以擁有廣闊的山川、湖泊,以及一整片森林。他們身手矯健,四肢靈活,呼吸著最新鮮的空氣,閑來無事就可以跳到海中游泳、潛水、沖浪,或者在海邊吹著海風釣釣魚,然后享受一場海鮮盛宴。而一個現代人則要日復一日吃著垃圾食品,呼吸污濁的空氣,渾渾噩噩忙忙碌碌工作一年,才能獲得一周的假期,飛到夏威夷去釣魚、潛水、沖浪,享受短暫的休息,而之后又要打起精神,回歸現實,繼續重復“996”“007”的工作,周而復始……
與古代波利尼西亞人相比,我們簡直貧窮得一無所有。
正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說:人類每一次新的發明,都只是讓我們離伊甸園更遠罷了。也許歷史上的人們早已意識到這些,不過為時已晚,開弓沒有回頭箭,他們早已忘了原始的生存技能,再也無法回到過去了。

波利尼西亞婦人帶著兒童游客體驗釣魚
復活節島上的波利尼西亞人就對現代文明充滿了警惕,他們建立了文化保護組織,抵抗現代文明的入侵,他們理念是:“我想睡覺就睡覺,想吃飯就吃吃飯,我可以一個禮拜不花一分錢!”他們拒絕融入現代商業社會,因為那里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錢。
今天的夏威夷,對于世人而言是太平洋最美的島嶼、度假天堂,美國幸福指數最高的一個州,世界上最宜居的地方。而對于波利尼西亞人而言,卻是他們失落的家園。200年來,這個民族經歷了毀滅性的災難,西方現代文明的入侵導致夏威夷傳統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疾病的肆虐造成波利尼西亞人口銳減,大量外國移民的涌入讓波利尼西亞人成為自己土地上的少數族裔。波利尼西亞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主權、土地、語言、文化,甚至健康。直到20世紀60年代,波利尼西亞文化開始復興,那些古老的文化傳統才又得以重拾和延續。
1963年,夏威夷興建了波利尼西亞文化村,以保存那些珍貴的文化傳統。這個文化村占地42公頃,由七座村莊組成,分別代表了夏威夷、薩摩亞、毛利、斐濟、湯加、大溪地、馬克薩斯七座太平洋島嶼,盡力還原了當地波利尼西亞人的生活面貌、傳統文化和民族風情。一條蜿蜒的運河將這些村落連接起來,游客們可以乘船游覽各個部落的風土文化,觀看波利尼西亞人別具風情的民俗表演。很難說這究竟是波利尼西亞人的幸運還是悲哀。幸運的是,隨著波利尼西亞文化的復興,這些被邊緣化的波利尼西亞人終于得以重新繼承祖先的技能,那些古老的文明并未遺失;悲哀的是,他們原本是這片大地上當之無愧的主人,如今卻成了這里的少數民族,只能站在臺上賣力地表演自己失落的美好生活。但無論如何,這是讓世人了解波利尼西亞文化的一個窗口,也是傳播波利尼西亞文化的重要方式。很多異鄉客從中找到了力量,成為波利尼西亞文化的崇拜者,在這里落地生根,探索游離于現代文明之外的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很多波利尼西亞人在致力于回歸傳統生活。曾經的夏威夷一切都可以自給自足,如今這座島嶼卻完全依賴于現代文明的支撐,90%的食物都來自進口,人們的原始生存技能在不斷退化,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敬畏自然的人們明白,現代文明是比原始文明更加脆弱的東西。因此,這些波利尼西亞人拒絕食用外來食物,選擇自力更生。他們拿起魚槍,重新成為漁獵者——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享受并感謝它的饋贈。漁獵,讓他們重新融入大海,融入夏威夷,融入波利尼西亞人的根……
假如未來有一天,人類習以為常的現代文明突然崩塌,再也沒有輪船來到這座孤島,這些波利尼西亞人依然懂得該如何生存。而這樣的夏威夷,才是真正的“Hawai'i”。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