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莉 楊成祥 王 聰
1 河南省信陽市第二中醫院內科 464000;2 信陽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3 南陽張仲景醫院內一科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多由潰瘍穿孔、幽門梗阻、消化道出血所導致,臨床多表現為飯后上腹痛、缺乏食欲、胃反酸等癥狀,如若不及時醫治,則會引發癌變,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目前臨床針對胃潰瘍治療常采用西藥治療,多以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抑制幽門螺桿菌、抗炎為主,但西藥治療易復發,且對部分患者效果欠缺,仍需聯合治療以提高預后[1]。中醫認為,胃潰瘍屬“胃脘痛”等范疇,以肝氣犯胃型較為常見,主要歸因于噯腐吞酸、飲食內傷、脾胃升降失衡、胃氣中阻、脘腹脹滿,故主張以和胃止痛、疏肝解郁、理氣和胃之法治療[2]。近年來,中醫藥治療胃潰瘍效果愈加突出,成為臨床重點關注對象,肝胃百合湯加減是由丹參、百合、川楝、烏藥、柴胡及郁金等中藥材組成,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之功效[3]。但肝胃百合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可否進一步提升療效,臨床鮮有報道。基于此,本文選取我院108例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旨在從療效、胃腸激素等層面分析上述治療方案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1年5月我院108例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為觀察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西藥組和百合湯組,各54例。其中西藥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5.91±7.23)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4.61±0.49)年;百合湯組男27例,女27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6.12±7.41)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04±0.79)年。2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參照《消化性潰瘍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肝氣犯胃證胃潰瘍相關診斷標準[4];主癥:胃脘不適、竄及兩脅、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食欲不振、胸悶喜嘆息、頻繁噯氣;次癥:嘈雜反酸、面色姜黃、易怒煩躁、口苦納差;舌脈:苔黃白膩,舌質淡紅,脈弦弱;患者知情,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依從性差;嚴重器質性病癥;自身免疫性病癥;凝血功能障礙;過敏體質;潰瘍面積>3cm者,球部潰瘍>2cm者;妊娠、哺乳期者;嚴重惡性腫瘤;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者。
1.3 方法
1.3.1 西藥組:采用奧美拉唑膠囊(成都華神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55788)口服,20g/次,1次/d;克拉霉素膠囊(山西蜀中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50)口服,25g/次,2次/d;阿莫西林膠囊(宣城市金芙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2966)口服,5g/次,3次/d。
1.3.2 百合湯組:于西藥組基礎上聯合肝胃百合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丹參15g、百合15g、川楝10g、烏藥10g、柴胡10g、郁金10g、黃芩10g。大便干結、脈弦、舌紅少津者加沙參15g、麥冬15g;氣短神疲者加白術15g、太子參15g;便秘嚴重者加瓜蔞仁15g、火麻仁15g。水煎取汁300ml,2次服用,每日1劑。2組持續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2組臨床療效,評估標準:2組均于治療8周后實施療效評估,痊愈:經胃鏡檢查可見潰瘍無痕跡、疤痕已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經胃鏡檢查潰瘍大部分愈合;有效:經胃鏡檢查潰瘍愈合>50%,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經胃鏡檢查潰瘍<50%。總有效率=(痊愈+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腹痛、食欲不振、胃灼熱、反酸、噯氣等癥狀的緩解時間。(3)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胃腸激素[胃泌素(GAS)、胃動素(MOT)]水平,取靜脈血約4ml,離心10min,轉速3 500r/min、離心半徑10cm,分離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4)比較2組治療前、治療8周后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核因子κB(NF-κB)、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三葉因子2(TFF2)水平,以酶聯免疫吸附法進行測定。(5)比較2組隨訪6個月的復發率。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百合湯組總有效率98.15%,與西藥組的85.19%比較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63,P=0.037<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與西藥組比較,百合湯組反酸、噯氣、胃灼熱、腹痛、食欲不振緩解時間均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2.3 2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8周后2組GAS、MOT水平明顯降低(P<0.05),其中百合湯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4 2組血清NF-κB、TFF2、TNF-α、IL-6水平比較 與西藥組相比,治療8周后百合湯組血清NF-κB、TNF-α、IL-6水平較低,TFF2水平較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血清NF-κB、TFF2、TNF-α、IL-6水平比較
2.5 2組6個月復發率比較 隨訪6個月,百合湯組失訪3例,西藥組失訪5例。百合湯組6個月復發率為5.88%(3/51),低于西藥組的20.41%(10/4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662,P=0.031)
近年來,隨著人們不健康飲食的習慣增加,胃潰瘍發生率呈逐年遞增趨向,其發病復雜,且多存在于老年群體,主要由保護、侵襲因素失衡導致,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臨床針對胃潰瘍患者多采用(奧美拉唑膠囊+克拉霉素膠囊+阿莫西林膠囊)治療,可于一定程度緩解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現復發情況,影響預后[5]。
中醫認為,胃潰瘍屬“肝胃氣痛”“胃脘痛”“腹痛”等范疇,歸因于脾胃虛弱、外邪犯胃、情志失調、飲食不節、胃氣中阻、噯腐吞酸,胃失和降、氣機郁滯、脾胃虛寒為主要致病因素,胃主受納、脾主健運、胃氣壅滯脾胃虛弱可致脾胃功能失調,故主張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順氣開郁、寧心健脾為主要治療原則[6]。肝胃百合湯中丹參性微寒,味苦,可祛瘀活血、溫經通脈、安神養血;百合性偏寒,味甘,可清心安神,養生益智;川楝性寒,味苦,可疏肝行氣、肝郁氣滯、清熱燥濕;烏藥性溫,味辛,可同理氣機、溫散寒邪;柴胡性微寒,味辛、苦,可陽氣升舉、解郁疏肝;郁金性寒,味辛、苦,可理氣解郁;黃芩性寒,味苦,可燥濕清熱、解毒瀉火。諸藥配伍,共奏疏肝和胃、理氣止痛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川楝主要成分川楝子醇有消炎止痛作用,檸檬苦素可通過抑制神經氨酸酶的活性,進而抑制病菌繁殖;丹參有提高機體免疫及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還可通過擴張血管,減少血小板聚集,改善黏膜血運,從而保護胃黏膜;百合具有調節免疫、促進代謝等作用;烏藥提取物可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鎮痛作用;柴胡可有效增強機體免疫作用,此外,還可抑制胃液分泌,促使胃蛋白酶活性降低,從而降低胃潰瘍系數;郁金具有抑制胃酸分泌、抗潰瘍作用;黃芩可有效殺滅幽門螺桿菌,抗菌效果良好[7]。本文中,百合湯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均短于西藥組,隨訪6個月復發率低于西藥組(P<0.05),由此說明,肝胃百合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可進一步提升療效,縮短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減少復發率。另有研究指出,胃腸激素可參與胃潰瘍發生發展,MOT、GAS是小分子肽,由胃竇部黏膜、十二指腸中G細胞釋放,前者可反映胃腸功能狀態及胃黏膜損傷程度;后者可反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本文中,治療8周后百合湯組GAS、MOT水平低于西藥組(P<0.05),說明肝胃百合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可有效調節胃腸激素水平。
另外有研究指出,血清NF-κB、TFF2、TNF-α、IL-6可參與胃潰瘍患者胃黏膜損傷狀態,血清NF-κB可參與組織損傷、防御反應、應激反應,其水平升高可反映胃潰瘍患者應激狀態;血清TFF2為小分子多肽,其水平升高可反映胃腸黏膜修復狀態,縮小潰瘍病灶;血清TNF-α、IL-6為促炎因子,胃黏膜受到感染時可通過激活NF-κB促使TNF-α、IL-6水平增高,可反映胃黏膜損傷狀態[8]。本文結果顯示,治療8周后百合湯組血清TFF2水平高于西藥組,IL-6、TNF-α、NF-κB水平低于西藥組(P<0.05),說明肝胃百合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可有效促進病情恢復。原因分析為,肝胃百合湯方劑中丹參、柴胡、郁金等促進胃黏膜修復、增殖,改善機體胃黏膜微循環,緩解胃腸道不適,從而減少胃潰瘍面積。
綜上所述,肝胃百合湯加減輔助治療老年肝氣犯胃證胃潰瘍患者療效顯著,可縮短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調節胃腸激素水平,促進病情恢復,減少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