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文 王曉青 宋 瀟
1 商丘市立醫院手術室,河南省商丘市 476000; 2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手術室
體位擺放是手術室護理的重要環節,與手術視野暴露、手術成功有重要關系[1]。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由于吻合方式和手術方式的特殊性,對體位擺放有更高要求[2]。側臥位是食管癌根治術的傳統體位,但擺放難度大,常出現影響手術醫師站立和手術操作,手術視野暴露不充分等問題,且食管癌根治術手術時間長,長期保持不適體位極易引起體位相關并發癥,影響患者舒適性[3-4]。因此,體位改良是手術室護理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納入我院105例行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探討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應用體位護理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我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05例行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的患者,根據體位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常規體位組(n=52)和改良體位組(n=53)。常規體位組男30例,女22例;年齡48~74歲,平均年齡(61.32±6.01)歲;病理分期:Ⅰ期26例、Ⅱ期20例、Ⅲ期6例;體質量42~87kg,平均體質量(64.72±11.02)kg。改良體位組男29例,女24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2.27±6.39)歲;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Ⅱ期21例、Ⅲ期7例;體質量43~85kg,平均體質量(64.31±10.69)kg。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經食管吞鋇X線檢查、食管鏡等檢查確診為食管癌;(2)具備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指征,擇期進行手術;(3)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上肢活動正常;(5)無麻醉禁忌證。排除標準:(1)凝血功能障礙;(2)偏癱、神經系統疾病;(3)存在皮膚病,影響皮膚觀察;(4)免疫系統嚴重疾病。
1.2 方法 常規體位組:采取常規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后,取左側臥位,核準手術部位,使用常規側臥位固定裝置,如胸墊、軟墊、托手板、上下肢約束帶、頭枕、固定擋板等,在患者下胸壁處放置胸墊,雙手前伸固定于托手板上,雙臂和軀干呈90°,頭部放置頭枕,臀部前后用固定擋板支撐,左側下肢伸直,右側下肢屈曲,雙腿間放置軟墊,采用上下肢約束帶固定雙下肢。改良體位組:采取改良的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1)制作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以有機塑料復合板為底板,規格為長50m,寬40cm,在底板上每間隔1cm打1個立柱固定孔,立柱固定孔在底板上成排排列,孔徑約3cm。另外制作木頭固定柱狀桿,插口直徑約3cm,確保固定柱能契合底板上的立柱固定孔,同時在固定柱上包裹2cm厚度的海綿。(2)改良體位擺放護理。術前手術室護理人員將手術床上背板床墊撤離,將底板四個角以繩子固定在手術床上,隨后在底板上鋪墊軟墊、凝膠墊、床單等,確保手術床柔軟舒適。全麻后,護理人員幫助患者轉變為側臥位,核準手術部位后依據患者體型選擇固定柱并插入底板中,固定柱位置為側肩胛部后方、髖部前方和后方等,可依據實際情況調整固定柱位置,確保體位穩定。在不影響手術暴露視野的前提下,在固定柱和患者身體之間放入胸墊,術側上肢呈抱球狀放置于托手架上,健側上肢與軀干呈90°放置于托手架上,托手架均以海綿墊包裹,患者上肢放置于托手架上后以約束帶固定,調整托手架使遠端關節稍高于近端關節。在患者頭部放置凝膠頭圈,保證耳郭位于凝膠頭圈的中空部位。在雙下肢部位放置長方形軟墊,左腿伸直,右腿自然屈曲放置于軟墊上,雙腿間放置軟墊,最后在髖關節和膝關節部位以約束帶固定。體位擺放過程中注意保護男性陰囊和女性的乳房,防止受壓。體位擺放結束后,調整手術床角度,使床頭低于床尾10°~15°。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流動力學指標:體位擺放前、體位擺放后,采用麻醉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心率、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
1.3.2 手術指標:記錄患者體位擺放時間、手術時間。術后,手術醫師評估患者手術視野暴露程度,總分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手術視野暴露程度越好。
1.3.3 舒適度:術后24h、48h,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患者的舒適度,分值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舒適度越好。
1.3.4 體位相關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壓瘡、橈神經損傷、臂叢神經損傷等體位并發癥發生率。
1.3.5 手術醫師滿意度:術后,手術醫師從操作舒適性、體位穩定性、視野暴露度、體位擺放時間4個方面評價本次體位擺放的滿意度,每個方面分值為25分,總分為100分。按照分值劃分為3個不同等級,非常滿意(80~100分),一般滿意(50~79分),不滿意(0~49分)。手術醫師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體位擺放前,兩組心率、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體位擺放后,兩組心率、血氧飽和度、收縮壓、舒張壓均高于體位擺放前,但改良體位組血流動力學指標低于常規體位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理應激指標比較
2.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改良體位組體位擺放時間、手術時間短于常規體位組,手術視野暴露評分高于常規體位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術后24h、48h,改良體位組VAS評分高于常規體位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分)
2.4 兩組體位相關并發癥比較 改良體位組體位相關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66%,低于常規體位組的21.15%(χ2=5.453,P=0.020<0.05),見表4。

表4 兩組體位相關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5 兩組手術醫師滿意度比較 改良體位組手術醫師滿意度為96.23%,高于常規體位組的80.77%(χ2=6.195,P=0.013<0.05),見表5。

表5 兩組手術醫師滿意度比較[n(%)]
食管癌根治術是需要聯合頸、胸、腹三個手術視野實施手術操作的復雜手術,胸部手術時需在側臥位下進行,該手術時間長,體位擺放的合理性和舒適性至關重要[6-7],而傳統側臥位已無法滿足手術需求。體位固定裝置是體位擺放的重要輔助工具,能幫助患者擺放出手術需要的體位,增加體位穩定性和舒適性[8],因此,研發更合適的固定裝置對體位改良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側臥位固定裝置受多種限制,組裝麻煩,操作不靈活,不能達到快速牢靠固定的效果,且體位擺放的體位穩定性較差,不僅浪費醫護人員的體力和人力,且術中多次調整體位也影響手術的安全性[9-10]。基于此,本文采用我院自制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應用于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體位護理中。結果顯示,改良體位組體位擺放時間、手術時間短于常規體位組,手術視野暴露評分高于常規體位組,說明采用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可協助手術醫師快速、高質量完成手術。本文以自制布滿孔位的底板代替手術床板,手術時可依據患者體型和手術需求采用固定柱靈活固定患者身體各部位,體位安置一次性完成率高,可有效節省體位擺放時間。此外,固定桿固定結束后,護理人員還合理安置患者雙上肢,使上肢保持更舒適科學的屈曲角度,且微微抬高遠端關節,能改善上肢部位血液循環。體位穩定性提高后,術中體位加固的次數減少,以及良好的術野均能促使手術順利進行,縮短手術時間[11-12]。
本文結果還指出,改良體位組血流動力學指標低于常規體位組,舒適度評分高于常規體位組,體位相關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常規體位組,證實,采用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可更好地穩定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指標,提升患者術中舒適度,且減少體位相關并發癥。可能是因為,食管癌根治術手術時間長,患者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且姿勢不夠舒適,可引起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血流動力學指標發生波動,且患者壓瘡、神經損傷多發,極大影響手術效果[13-14]。本文中自制的底板有一定硬度,護理人員在底板上放置了凝膠墊、海綿墊等各種體位墊,頭部放置凝膠枕圈,可降低壓瘡發生率。另外,患者上肢、下肢在體位擺放時均保持了舒適的角度,可降低因長時間肢體拉伸造成的神經損傷,患者體位舒適度提升后,其手術中的各種生理指標也隨之改善,可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另外,本文中,手術醫師滿意度高于常規體位組,是因為采用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縮短了體位擺放和手術時間,且手術中視野暴露程度好,手術醫師能夠快速、高質量完成手術,因此,大大提高了手術醫師對體位護理的滿意度。
綜上所述,微創切口入路食管癌根治術患者采用改良側臥位固定裝置進行體位護理,不僅能縮短體位擺放時間和手術時間,提高手術視野暴露程度,還能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增強患者舒適度,減少體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手術醫師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