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非
商周以來,先哲以夏桀商紂為鑒,敬重庶民,逐漸形成民本思想。政治上,《尚書》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安”,《孟子》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軍事上,《孫子兵法》有“上下同欲者勝”“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淮南子》稱“民為兵本,兵勝在政”,等等。
斗轉星移,時間來到20世紀,中國共產黨將傳統民本思想發揚光大,并升華為黨的群眾路線。中共二大指出“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中共六大明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中共七大強調“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毛澤東在不同時期說過,“兵民乃勝利之本”“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歷史反復證明,“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解放戰爭初期,國共兩黨軍隊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裝備上,差距都極為懸殊,然而僅僅3年時間,形勢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這樣短的時間里發生如此重大的轉變,政治、軍事、人心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其中關鍵的一點在于:國共雙方高層指導作戰的戰略方針風格截然不同。國民黨重“物”輕“人”,倚重城市、裝備,內部派系斗爭相互掣肘,各自為戰,最終人心渙散;共產黨重“人”和民心,力求軍民、上下團結一致,獲得民眾的全力支持,扭轉局勢,以弱勝強?!痘春鹨邸獓搽p方戰前籌劃與布局》一文,通過分析比較戰役雙方的指導方針、戰略戰術,詮釋中共的運籌帷幄是如何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最終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抗美援朝之戰,是一場兼具保家衛國的民族戰爭和抗擊帝國主義的國際主義戰爭之雙重性質的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歷史上值得驕傲的一場偉大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戰爭的正義性得到有力彰顯。然而,偉大的戰爭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兩軍對壘,偉大的勝利從來都得自舉國同心、上下同欲、同仇敵愾,抗美援朝戰爭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場人民戰爭。時值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本期精選《珍貴的戰地記錄——魏巍與〈誰是最可愛的人〉》《抗美援朝中的天津志愿醫療隊》《抗美援朝反細菌戰》《“單兵王”胡修道》等文以資紀念,回望那場以正義之師行正義之舉的新中國“立國之戰”,通過講述戰爭中不同的人物與事件,昭示同一個道理——人民戰爭的正義性(抗擊帝國主義威脅和侵略)和群眾性(全民動員、兵民為本),保家衛國的壯烈歷史畫卷充分印證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
新中國建設初期,核科技發展的起步階段經歷了很多的困難和挑戰: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科技水平不高、人才稀缺、科技資源匱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吨芏鱽碛H抓核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文以紀實性的語言,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回顧了我國1950年初至1970年末核科技發展走過的艱辛歷程。在領導核科技建設中,周恩來總理深知開展尖端技術研究,人才是決定性因素,他愛惜人才,積極籌劃,一大批中國科學家在黨和人民政府的召喚下,放棄海外的優裕生活,踏上報效祖國的歸途;他重視人才,全面部署,核科研人才隊伍逐漸壯大并取得卓越成果,為我國建設了一支積極有效的核防衛力量。
人民群眾是道義力量的沃土,是國家存亡的基石。人心是根本的戰爭力量,士兵是作戰行動的主體。上下同心同德、軍民魚水情深,便可眾志成城、百戰不殆。“上下同欲者勝”,孫子名言至理,古今一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