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曄
著名表演藝術家項堃,藝術風格嚴謹、瀟灑,善于塑造有獨特個性的人物形象。他在60年的從藝生涯中,塑造了眾多經典藝術形象,既有正面角色,也有反面角色,電影觀眾更多的記住了他在大銀幕上所塑造的張軍長、徐鵬飛等經典反面形象,很多上了年紀的觀眾至今仍然稱呼他為“張軍長”,甚至記得他在電影中的經典臺詞。
苦難生活為學戲、演戲打下深厚基礎
項堃,1915年出生于山東濟南,原名王象坤。父親是一個封建式家長,稍不順心便對孩子打罵;母親是個溫柔、善良、仁厚的典型中國婦女,每當項堃被打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一瘸一拐地干家務時,母親便趁父親出門,塞給他一個窩頭或半塊煎餅。然而,母親在項堃5歲時便早逝,他能感受的那一點點溫暖也結束了。
不久,項堃的父親給他找了個繼母。隨著繼母的到來,項堃的處境越發糟糕,天天挑水劈柴、打雜不說,還常常吃不飽飯,后來被父親送去叔叔家,境遇也沒有好轉。1929年,項堃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考上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今山東濟南師范學校的前身)。
在濟南師范上學的6年,項堃靠學校發給的每月3元大洋的伙食費維持生活。他十分好學,不但門門功課拔尖,還利用寒暑假閱讀完學校圖書館中所有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有時燈油用光了,就借月光在雪地反射的微弱白光看書。通過閱讀,項堃逐漸開始了解人生,了解社會,了解人與人之間復雜的關系,為他后來學戲、演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這些書,幫項堃樹立了鮮明的愛與憎觀念,激發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項堃在十六七歲時,因發表處女習作《畢業即失業》在《濟南報》上而被國民黨省黨部特務抓入監獄,冠以“破壞政府、破壞社會治安”的“罪名”抓入監獄。被保釋出獄后,項堃為了躲避國民黨特務的糾纏,把原名王象坤改成項堃,報考了南京國立戲劇??茖W校(簡稱國立劇專,現中央戲劇學院的前身)。
項堃以男考生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國立劇專之后,有幸結識了曹禺。在之后相處的日子里,曹禺不僅是項堃的戲劇啟蒙老師,更是他的良師益友。曹禺比項堃大5歲,但平素總像個老大哥一樣,在學業上教導他,生活上關心他,在重大問題的抉擇上指導、幫助他。有一年,項堃的同班同學除了王大化,還有石蓮馨(她是以女考生第一名錄取的,后為凌子風的夫人)、牧虹(中央戲劇學院原黨委書記)、駱文宏(又名駱文,后為湖北省文聯主席)和石羽等。當時國立劇專的校長是余上沅,熱愛戲劇事業,為了解決項堃在生活上的拮據,特意安排他課余時間分管學校圖書館,以貼補學費。
項堃很珍惜學習的機會,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大家還在睡夢中,他便和王大化悄悄起床跑步離校,從學校經鼓樓跑步至莫愁湖,來到湖邊小樹林里做20分鐘健身操,然后用《日出》里李世清的長臺詞和《茶花女》中阿爾芒的大段臺詞來練發聲、練氣息。因為當時的話劇演出不具備現在這么好的音響條件,話劇演員在臺上表演,不但要有豐富的情感表演,還要用最省勁的方法將每句臺詞送到劇場各個角落,送到每個觀眾耳朵里,如果沒有很好的氣息與聲音的共鳴和穿透力,是不可能讓觀眾滿意的,當然更談不上連演幾十場甚至上百場還能保持嗓子不嘶啞。
項堃是山東人,為了改掉口音,他和同鄉同學王大化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他們兩人約定,在練習臺詞發音時,誰說錯了一個字,發錯了一個音,或生活中無意說一句山東話,就罰誰一個銅板,被罰的人把錢投入他倆共用的撲滿(一種民間的存錢罐)。半年后,撲滿被裝滿了,他倆就將它摔碎,取出錢到飯館去“打牙祭”。
這種長期堅持的基本功訓練,使項堃在以后的藝術實踐中獲益匪淺,當時曹禺與項堃有一句共勉的話:要有趕上和超越世界表演藝術家的雄心,雄心是應該樹立的,因為雄心不是“野心”,這句話真正在項堃心中扎下了根。
山東小“土包子”被譽為“南京一寶”
項堃演出的第一部戲是曹禺先生編劇并執導的《鍍金》,又名《迷眼的砂子》。當年學校排戲是一部戲里分A、B、C、D、E五組,即5個人同演一個角色,反復排演比較后,打亂組與組的界限,擇優組成一套最強的陣容。
經挑選,項堃擔任的是該部戲的男主角馬大夫,石蓮馨飾演女主角馬太太,牧虹飾馬大夫的女婿,駱文宏飾收賬的,石羽飾馬大夫的親家,王大化飾送牛奶的工人。這部戲經過精心排練,終于要見觀眾了,項堃十分緊張。當時戲在南京新街口“世界劇場”上演,因為沒有合適的服裝,曹禺幫項堃找來了西裝,還幫他在衣服里塞了個枕頭,顯得大腹便便,以符合角色的外形,并陪伴項堃在側幕條旁候場。曹禺感到項堃有些緊張,一邊安慰他要放松,不要有雜念,要進入角色;一邊鼓勵項堃在排練中很出色,要自信,上場后要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本人。
該項堃出場了,曹禺拍了項堃一下,是鼓勵也是信任。項堃上了舞臺,慌亂中差點撞倒了邊幕的燈,然而當聚光燈對著他,下邊的觀眾全神貫注、充滿期待地望著他時,他一下子興奮起來,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只覺得自己就是馬大夫,演得很順暢、很精彩。演出結束后,當項堃聽到臺下爆發出的掌聲和喝彩聲時,美妙、激動的感覺一下子涌上心頭,他的眼睛濕潤了。通過演出,項堃第一次發現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為那表演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所激動和感染,更重要的是,他正是從這里起步,在表演藝術的道路上邁開了珍貴的第一步。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當地報紙把項堃這個山東小“土包子”譽為“南京一寶”。
緊接著,項堃的第二部戲又推出了。這是由曹禺改編、執導的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爭強》,一部描寫英國工人生活的戲。項堃擔任男主角,扮演一個礦工工會的工人代表,石蓮馨任女主角,石羽飾董事長,演出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兩次藝術實踐的成功更堅定了項堃從藝的信心。
當項堃的學業與戲劇事業正邁向成熟高峰的時候,他的積蓄差不多用光了,只好經常餓著肚子堅持早鍛煉,課余在學校管理圖書掙的錢實在難以維持下去,自己又不好意思總是依靠教師肖錫荃和曹禺的接濟,在與王大化、曹禺及訓導處訓導員石蘊華等幾位好友商量后,項堃中止了學業,提早一步投身到社會實踐的大舞臺中。時值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人心惶惶,風云變幻,項堃當掉了唯一的財產——一床被子,王大化當掉了僅有的一床被子和一條褲子,租了輛公共馬車送項堃到南京下關火車站。在路上,王大化握住項堃的手,一邊道珍重,一邊悄悄告訴他,自己也要輟學前往延安。不久,項堃聽說王大化真的到了延安,心里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特別是后來又聽說他在延安開創了秧歌劇(代表作《兄妹開荒》《放下你的鞭子》《夫妻識字》等),打心眼里為這位一同成長、一同學習的小兄弟高興。
為喚起人們奮起抗敵而演出
當時曹禺先生寫的《日出》由中國旅行劇團(以下簡稱“中旅”)在上海演出,一炮打響,演得正紅火。曹禺和中旅的團長唐槐秋是好友,項堃一到上海,曹禺就向唐槐秋引薦他。唐槐秋之前就在報紙上了解過項堃,也看過他扮演的劇照,兩人一見如故,當即談妥。第二天,項堃便住進位于上海拉都路樂邨附近合群坊里的中旅宿舍,成了中旅的正式成員。
中旅是中國最早的職業話劇劇團,屬于中國戲劇史上開拓者之一的劇團,是唐槐秋借鑒歐洲旅行劇團的形式在中國發起組織的民間職業劇團,完全依靠演出收入來支持全團的活動經費和生活費用,生活很貧困,但實踐機會多。唐槐秋的女兒唐若清是該團的臺柱子,團中的導演是當時留美回來的戲劇博士洪琛,還有一位從法國留學回來的文學博士陳綿。
中旅是全國劇團中最早上演中國名著《雷雨》《日出》的劇團。項堃一到團里,唐槐秋團長馬上公布了演員調整名單,由項堃出演《雷雨》中的周萍和《日出》中的方達生,《原野》中的仇虎與焦大星(交替演),阿英寫的《群鶯亂飛》中的男主角三少爺,陳綿導演的《祖國》中的男主角加爾駱?!栋正傳》也是在那時參演的,項堃先演小D,后又演阿Q。當時項堃參演的戲還有歐陽予倩的《青紗帳里》《腐尸》,田漢的《回春之曲》等,除了《原野》,幾乎都是項堃與唐若清分任男女主角。劇團由上海演到武漢,巡回演出。項堃在中旅這一兩年,經常是每天演出日夜兩場,星期天加演一個早場,但當時全國的話劇觀眾為數不多,團里的收入無幾,所以不但沒工資,連吃飯都有困難,根本吃不到與消耗相適應的飲食及所需的營養,全靠年輕和拼勁及對事業的執著追求與熱愛。盡管如此,大量的藝術實踐充實了項堃,為他起步騰飛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1937年,上?!鞍艘蝗笔伦兒?,一天,在上海南市區,項堃等人代表中旅與上海各文藝團體的演員一起參加保衛盧溝橋的愛國演出,同臺演出的演員還有田方(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和崔嵬(后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兼演員)等。戲是開門演的,觀眾隨時可進來,不收門票。當時老百姓群情激憤,走出家門,聲討日本侵略者,支援守軍,從黃浦江邊到上海大世界門口,到處是人,不料日本人在上海大世界八仙橋附近扔下兩顆炸彈,因為轟炸、踩踏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其狀慘不忍睹。
后來戰事緊張,中旅只好轉到武漢演出。這時團里除了演出正常的大戲,又多了兩項工作。一是培養新手,為團里輸送新鮮血液。如當年較有名的孫景璐就是項堃輔導的對象,楊薇和謝挽華也是那時先后考入中旅的。二是輔導學校學生在街頭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中旅派項堃和李景波做這項工作,由于他們的努力,《放下你的鞭子》在武漢成了家喻戶曉的街頭劇,為喚起人們奮起抗敵起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次編導愛國抗日題材戲劇
不久,戰爭形勢日益惡化,日軍從南京派大批飛機輪番轟炸武漢,并通過長江開始進攻武漢,武漢的大批團體紛紛遷走。中旅當時要轉移到香港,項堃與唐槐秋團長商量后,轉到武漢合唱團去任戲劇股股長。
武漢合唱團是抗戰前由大學教授、中學教員、銀行及郵局職員組成的一個業余性質的聲樂團體,為了順應形勢的需要,已逐漸變化成一個綜合性藝術團體,并與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有所聯系。陳嘉庚先生要求劇團一定要有戲劇演出,合唱團便登報征聘戲劇人才,項堃就這樣到了那里,成了該團戲劇股的負責人。負責音樂股的是夏之秋(現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領隊是陳仁炳。后來陳仁炳從郭沫若、陽翰笙那里拿來許多有關“九一八”、盧溝橋事變以來的文字材料,特別是南京大屠殺的真實圖片資料,合唱團便又成立一個演講展覽股。所有人在團里都是兼職,沒有單一的演員,例如釘布景,做道具,演戲、演唱及講演都由他們承擔。
為了到廣州宣傳抗戰,合唱團備足了材料,準備從武漢起程時,乘坐的火車竟已是武漢淪陷前發出的最后一列火車,火車頂上、窗架上到處是逃難者。合唱團就和這最后一批逃難者一起登上流亡之路。還在路上,就聽到武漢失守的消息,路經長沙時,正趕上長沙大火,火車沒停,一路開到廣州,大家才松了口氣。全團人都安排借宿在當地的青年會里。在那個非常時期,大家根本顧不上條件的艱苦,馬上投入緊張的排演。早在路途中,項堃便趕著編出了《人性與獸性》,這是一出揭露日軍侵略暴行的戲,屬于獨幕劇,結合合唱團的聲樂特長,演出有畫面、有聲樂、有劇情,在廣州一上演就獲得好評,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不久,日軍又攻占廣州,合唱團馬上又轉到香港,受到了香港各界的熱烈歡迎。在廣州和香港,他們每次演出的節目都是這樣安排的:前半場演唱抗日歌曲;中間是有關南京大屠殺、“九一八”事變、盧溝橋事變的文字圖片資料,配人員解說;最后是獨幕劇《人性與獸性》。合唱團演出的所有抗日歌曲都得到香港新聞界、音樂界的重視,不但拍了新聞紀錄片,還灌了唱片,各個影院在放中外電影前,都不約而同地加放合唱團抗日演出的實況新聞片,街頭商店喇叭里播放的都是他們唱的那些抗日歌曲。依靠香港各行各業人民的力量,合唱團還在香港皇家劇場進行一場規??涨暗难莩?。那次演出僅記者就成百上千,鎂光燈閃不停,大廳內外燈火通明,人聲鼎沸,群情激昂。觀眾不知道的是,在這豪華劇場中演出的項堃,窮得竟連一套演出服都湊不出來。臨到演出要開始了,女團友用盛著開水的大茶缸子當熨斗,幫項堃把衣服熨平,并用膠水幫他把破領子粘平。大家看項堃實在太窮,就湊錢給他買了一件襯衣,穿在里邊權當演出服兼出外辦事時的“大禮服”。
不久,南洋華僑總會(以下簡稱南僑總會)按照陳嘉庚的安排,幫助合唱團搶在日軍攻占香港前去東南亞繼續宣傳抗日。合唱團在香港時,項堃在那里編劇執導了自己創作的兩個?。阂粋€是描寫海外華僑與祖國的骨肉關系的短劇,名為《骨肉情》;另一個是《東北之家》,寫的是東北流亡學生到南洋的情景。這兩個劇排練后,一到東南亞就可公演。
一切準備就緒后,在陳嘉庚親自安排下,合唱團乘船來到新加坡,只見岸上人頭攢動,群情沸騰,令人驚訝的是,當地人唱的竟是合唱團在國內演出時所唱的那些抗日歌曲。原來南僑總會香港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在看了他們的演出后,便提前通知本部,把他們唱的抗日歌曲錄了音,早早送到新加坡,等到合唱團到達時,這些抗日歌曲早就唱遍了整個馬來半島。
陳嘉庚親自為合唱團主持召開了盛大的歡迎會。歡迎會開得隆重熱烈,大家深切感受到海外中華兒女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密切關注與真切的關心和參與。當晚合唱團就進行首場演出,當地的僑眾一呼百應,主動幫忙,有的出車幫助拉道具、送演員,有的幫助維持秩序,防止漢奸及日本間諜的破壞搗亂。演出中嚴肅而又熱烈的氣氛令人振奮,臺上唱臺下和,臺上臺下一起唱。
陳嘉庚對合唱團的演出非常支持,幾乎每次演出都親臨現場主持。為國內抗日募捐的場面更是感人,在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僅東南亞馬來半島的僑眾與反法西斯的國際人士就捐集了44億元外幣以及大批當時十分難購買的急需藥品。愛國華僑的抗日行動,對穩定國內人民生活、穩定抗日信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
在陳嘉庚的支持下,合唱團走遍了整個馬來半島的大小城鎮、大小島嶼進行募捐,僅柔佛這一個地方,僑眾就自動捐款達40萬新加坡幣,大街小巷到處都可聽到青年學生唱著潘受作詞、夏之秋譜曲的《賣花歌》。

到新加坡后不久的一天,陳嘉庚約項堃到他家,兩人一邊吃著白薯粥就咸菜,一邊談心。陳嘉庚語重心長地建議他,是否可以把中國當代有代表性的優秀戲劇作品搬上當地的舞臺并擔任主演,此外還要為新加坡當地培養出一批戲劇人才。項堃了解到,當時在吉隆坡及馬來半島西北端檳榔嶼(簡稱檳城)等地都有話劇劇團,便欣然答應陳嘉庚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要求。他們相繼把《日出》《原野》《雷雨》等搬上當地的舞臺,還在新加坡與當地劇團合演了《前夜》,在吉隆坡與當地劇團合演《中國萬歲》。應邀參加合演的演職員名單、演出說明書,都被陳嘉庚家族及其密友冒著被日軍屠殺的危險秘密保存了下來。
每每回想起那一段難忘的歷史,項堃的心中總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激動。
塑造銀幕形象深入人心
1941年皖南事變后,項堃對國民黨的許多做法感到反感,他與白楊等一起主演了《茶花女》,加入了中共領導的進步文藝團體中華劇藝社。他前后在重慶7年,和周恩來等人多有接觸。
1945年秋季,毛澤東飛臨重慶談判。周恩來專門安排了毛澤東與重慶各界愛國人士會見接觸的宴會,項堃成為受邀賓客之一。這次會見使項堃永生難忘,那張周恩來簽發的請帖,他一直珍藏著??箲饎倮螅棃抑胤涤皦?,當時,他經濟窘迫,沒有住房,妻子、孩子身患重病,寄宿在親戚家,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有人以10兩黃金為片酬,請他主演反動影片,項堃都一一拒絕。
1949年后,項堃新的藝術生涯開始了。在人民電影事業中,他參加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大地重光》,出色的塑造了新四軍戰士陳光生這一形象;此后出演影片《南征北戰》中的張軍長和《三年》中的羅西城,是他著意刻畫的兩個很有特色的銀幕形象。1963年,項堃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這一時期,項堃承擔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任務,不久,他在銀幕上又塑造出兩個成功的反面形象:《停戰以后》中的李國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鵬飛。尤其是徐鵬飛,項堃在這個角色上傾注了無數心血,表演惟妙惟肖,令人贊嘆。

1977年后,年近古稀的項堃仍連續在《佩劍將軍》等十余部影片中擔任主要或重要角色。1988年,項堃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即便這樣,他還花費十年心血,自編自導自演了電視劇《醒》。這部電視劇講述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與武漢合唱團在東南亞宣傳抗日的故事,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人們那種真誠的情感。
項堃一生出演過幾十部電影,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在電影《生活的顫音》和《潛網》中,他扮演的老干部雖然戲份不多,但一舉手、一抬足間就演繹出了人物的性格魅力。項堃的形象威嚴大氣,令他在塑造軍人形象和歷史人物上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在晚年塑造的兩個最為觀眾熟知的形象恰恰就屬于這兩類角色?!杜鍎④姟分械膰儡娂仁鞘治罩乇膰顸h軍長,又是打入敵人內部的地下黨。項堃將人物的威嚴、智慧以及剛毅的軍人風度演繹得讓人過目難忘。《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系列片中,項堃扮演的誥命大臣肅順,倨傲冷峻。項堃以他精湛的演技將這個權傾朝野的清朝重臣復雜的內心活動,演繹得絲絲入扣,肅順這一形象也因此成為項堃晚年最重要的銀幕形象。
1995年,項堃被國家文化部列為126位“中華影星”之一;2005年獲國家人事部和國家廣電總局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2009年2月15日,項堃因病去世,終年94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