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目的:英國語義學家杰弗里·利奇提出的語義七分法對文學作品的語義分析有很大幫助。文章以語義七分法為研究對象,分析其在人物形象分析中的運用。方法:以林少華翻譯的《哥兒》中部分關于人物描寫的詞義為語料,用語義七分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結果:語義七分法中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搭配意義等方面在書中人物形象塑造中都有具體體現。內涵意義方面,“紅襯衫”“狐貍”“青南瓜”“豪豬”等諢名暗示了這些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命運。社會意義方面,通過人物使用的謾罵語和方言,了解人物說話風格、社會地位以及之間的關系。感情意義方面,文中多處對人物的或褒或貶的評價形成鮮明的對比,凸顯作者的立場。搭配意義方面,同樣的詞在不同的語境中能搭配出不同的意思。結論:以上分析結果加深了讀者對《哥兒》中各人物形象的認識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對語義七分法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助于提高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語義七分法;人物形象;《哥兒》;林少華;譯本
中圖分類號:I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1-00-03
0 引言
英國語言學家杰弗里·利奇在《語義學》一書中提出七種不同類型的意義: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搭配意義和主題意義[1]。其中概念意義是核心意義,它是明確的、標準的、穩定的。后六種意義統稱為聯想意義,聯想意義是不確定的、主觀的。本文以林少華《哥兒》的譯文為例,用利奇語義七分法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旨在讓讀者更好地了解語義傳達出來的意味,更好地理解《哥兒》里人物形象塑造。
1 《哥兒》介紹
《哥兒》是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作品,他著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我是貓》《心》等。《哥兒》講述了富有正義感、率真又莽撞的主人公哥兒從東京來到四國鄉下當數學老師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哥兒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老謀深算的“狐貍”,一身正氣的“豪豬”,卑鄙偽善的“紅襯衫”,窩囊老實的“青南瓜”……哥兒在鄉下經歷了丸子炸蝦事件、蝗蟲事件、被“紅襯衫”一黨挑撥離間,遭到誣陷,但是哥兒勇于與黑暗勢力斗爭到底。最后和“豪豬”合謀將惡人們痛打一頓,離開了污穢之地。在小說中,正直的人被當作笑話,被誣陷,被調離崗位;詭計多端的小人身居高位,周圍不乏諂媚之人,互相勾結,壞事做盡。作者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批判了日本明治教育的腐敗和黑暗。夏目漱石創作《哥兒》的目的是借助典型的人物形象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讀者[2]。
2 《哥兒》中語義七分法的運用
2.1 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指一個詞最基本的字面意思,也是詞義的中心或者核心意義。概念意義通常是收錄在詞典中的定義。因此概念意義比較穩定,沒有什么變化[3]。
小說的名字“哥兒”,指的是小說的主人公“我”。整個小說是以哥兒的視角敘述的。為什么夏目漱石要稱呼主人公“哥兒”呢?日漢大辭典中,“哥兒”這個詞的意思是:對男孩子的敬稱;公子哥、大少爺、大少爺作風的人、對不通世故的人的蔑稱。在小說中,稱呼主人公為“哥兒”的人只有女仆阿清。首先,阿清是舊式貴族的后代,對小主人的口頭稱呼保留著封建時代的習慣。阿清對哥兒來說是很重要的人。其次,作者筆下的哥兒是明治時期典型“江戶兒”的形象,優點和缺點并存,雖然魯莽但是很正直,心直口快,愛憎分明,然而這樣的人是難以生存的。綜上,“哥兒”的意義符合字典里概念意義的描述,作者想要通過主人公“哥兒”的概念傳達自由的反抗精神。
2.2 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是指一個詞語通過指稱內容來傳遞的意義,是人們使用或聽到一個詞語時所聯想到的意義。內涵意義是語言的附加意義,不是語言的基本組成部分。根據社會、階級、集團或個人的不同,內涵意義也可能不同。內涵意義具有不穩定性,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內涵意義有褒義和貶義之分[4]127。
哥兒初到鄉下,就給學校的老師們起了諢名,有的根據外貌特征命名,如“狐貍”“青南瓜”等;有的是根據性格特征命名,如“豪豬”“二流子”等。這些詞的內涵意義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也讓每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校長——“狐貍”。“校長臉色發黑,兩只大眼睛。稀稀拉拉幾根胡須,活像個狐貍”,初見面的印象便是如此。“狐貍”在中日文中都帶有“狡猾”的內涵意義。在日本的民間故事中,這種動物經常幻化成人,操控他人的思維,十分狡猾。小說中,校長這個角色在處理哥兒與學生的沖突、古賀的調職等事件上極為老道圓滑,不僅外形上像狐貍,性格上也極為相像。
英語教師——“青南瓜”。哥兒第一次見他時看他臉色蒼白而腫胖,小時候聽阿清婆說過,這樣臉色的人都是因為吃多了沒有熟的青南瓜,便給他起了這個諢名。“青南瓜”在日語中的內涵意義是指臉色蒼白、身體瘦弱的人。古賀在小說中性格非常老實,膽小軟弱,甚至可以說他老實得可能根本沒有察覺到這世間對他有什么不公。最后未婚妻被搶,自己也被“紅襯衫”設計調離家鄉。
數學老師——“豪豬”。“短平頭,牛高馬大,相貌酷似歙山惡僧。”哥兒對他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很好,認為他說話大聲,不懂禮節。“豪豬”在日文中的解釋有如“暴風驟雨一般”,可以讓人聯想到文中“豪豬”的性格:聲音大,魯莽,耿直,心思縝密。“豪豬”在和哥兒產生誤會后仍然仗義執言,面對黑暗勢力勇于抗爭,哥兒對他非常欽佩。他和哥兒一樣有正義感,同情弱者,并且“豪豬”身上有哥兒沒有的深謀遠慮,最后兩人一起聯手暴揍了“紅襯衫”一黨。“豪豬”這個諢名的內涵意義非常貼合人物形象。
圖畫老師——“二流子”。給圖畫老師起這個諢名,一是初見面跟同是江戶人的哥兒套近乎,讓人反感。二是“二流子”總是跟在“紅襯衫”后面,像極了奴才。通過這個諢名可聯想到一個向領導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小人形象。文中他與“紅襯衫”相互勾結,壞事做盡。
2.3 社會意義
社會意義也叫風格意義,是指語言傳達的說話者所處社會環境的意義。通過分析,可以識別出語言所傳遞出來的說話者所處的社會環境。語言的使用特征可以傳遞雙方關系、說話人的社會地位、個人風格等信息[5]77。
《哥兒》是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敘述的,語言是輕快詼諧的日本落語式風格。落語藝術類似于我國的單口相聲,有大量的夸張、比喻、反語等。哥兒愛憎分明的“江戶兒”形象塑造也是源于落語藝術。文中大量謾罵語的使用,體現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筆者從謾罵語、方言等方面來分析《哥兒》所傳達的人物風格意義。
2.3.1 謾罵語
小說中,“鄉巴佬”“豬”“畜生”“齷齪小人”等類似的叫罵和詛咒處處可見。哥兒的辱罵一方面緣于身為江戶兒蔑視一切的優越感,更多是對丑惡不堪的現實的不滿。通過這種方式,哥兒釋放了內心的情緒。謾罵語的大肆運用體現的是哥兒愛憎分明、心直口快的性格。
例1:這些鄉巴佬,倒會小看人,好,給她個最高格的小費,嚇她一嚇。[6]190
分析:這段是哥兒剛來四國下榻旅店時,看女傭給自己安排了昏暗狹小的房間時的內心獨白。哥兒在大城市讀了幾年書,沒有想過來偏僻的地方教書,初來當地對鄉下的人和事都有種居高臨下的輕蔑。“鄉巴佬”一詞帶著一種對鄉下人深深的偏見,顯示出自己生在東京、長在東京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帶著點天真和盲目,讓人哭笑不得。“江戶兒”形象躍然紙上。
例2:人再卑鄙,也不至于卑鄙到這個地步,豬狗不如![6]207
分析:此處是哥兒面對搗亂卻沒有膽量承認錯誤的學生的心理想法,哥兒破釜沉舟,發誓要揪出這些家伙。“豬狗不如”這樣的謾罵一般不會出現在師生之間,說明這不是一種正常的師生關系。言辭之激烈粗鄙,體現了哥兒和學生之間的關系非常惡劣。“齊藤英雄在《哥兒的世界》一文中指出,哥兒完全不愛學生。而且不是不愛某一特定的學生。不僅是對所有的學生無親近感,甚至還憎恨學生。”[7]
總結:作者通過哥兒的謾罵語用詞,刻畫出一個既輕浮魯莽,又疾惡如仇的人物形象。
2.3.2 方言
哥兒到四國一所學校任職數學老師,他發現學生上課跟他說話的時候句尾總喜歡加上方言“要是”。哥兒是從東京來的,初來乍到,自然不會講他們的話,學生還動不動就冒方言,故意刁難,欺負新老師,體現學生的頑劣和對老師的不尊重。
例3:最左邊一個圓臉家伙得意揚揚地反唇相譏:“那,是螞蚱,要是。”我針鋒相對:“混蛋!蝗蟲、螞蚱是一回事。這且不說,為什么總在老師面前說什么要是?鑰匙除了開鎖,別的用不上!”“要是和鑰匙不是一回事,要是。”[6]205
分析: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調皮的學生搞惡作劇,在哥兒的被子里放蝗蟲,哥兒十分憤怒,和學生間本來就有矛盾,忍無可忍,叫來學生詢問,學生嘴硬不承認錯誤,敢做不敢當,哥兒對于學生一直以來的方言習慣“要是”用“鑰匙”的諧音,達到了諷刺的效果。
2.4 情感意義
情感意義反映的是關于說話人的個人情感和對周圍人、事物態度的意義。不同的遣詞反映說話人不同的情感。同時,它要通過其他的意義或借助一些言語手段才能表現出來,依附性較強,有褒義和貶義之分[4]127。
例4:這世上,既有二流子那樣狂妄無知、多嘴多舌、專討人厭的東西,又有豪豬那樣拔出一副全日本舍我其誰的架勢的家伙;既有紅襯衫那樣大抹發蠟、以尋花問柳為能事的敗類。[6]236
例5:我從書上學的君子一詞,但我一直以為君子僅僅存在于詞典之中,而不會實有其人。[6]223
分析:這段哥兒的心理獨白,是得知瑪利亞竟然違背和“青南瓜君”的婚約選擇了“紅襯衫”,十分震驚,對人心越發產生疑問。從這段對書中大多數人物的評價來看,對“二流子”“紅襯衫”之流的用詞“狂妄無知”“敗類”都是貶義的,對“青南瓜君”用了“人品無可挑剔”“君子”這樣極高程度的褒義詞,形成鮮明對比。現實又是巨大的諷刺,正直老實的人們過于懦弱不加反抗,黑暗勢力又過于強大。作者用詞辛辣,批判社會的黑暗面和一切為了利益的行為。
2.5 搭配意義
搭配意義是指一個詞因為常和另一些詞的搭配,所形成的各種聯想意義[5]77。如“帥氣的”經常和男生等搭配起來,這個詞一出現,人們腦海里會浮現出男生。有一些詞的搭配既可以是褒義的又可以是貶義的,如“紅顏知己”“紅顏薄命”所以使用者會根據自己不同的聯想搭配對詞語賦予正面或者負面的含義。
教導主任的諢名“紅襯衫”。哥兒給他起這么個諢名是因為第一次見到他,竟在大熱天穿一件紅色的法蘭絨襯衫,而且后來得知他常年穿紅襯衫。“紅襯衫”這個詞讓人首先聯想到的搭配是女性,如“穿紅襯衫的婦女”,而它被用在男性身上就顯得這個人很不普通了。文中也有幾處描寫“不知什么原因,他竟發出女人般嬌滴滴的聲音”,“說話總是使用一種令人不快的柔弱腔調,簡直分不清是男是女”。“紅襯衫”一出場,讓人感覺毫無男子氣概。之前哥兒講述他討厭的哥哥時也是說“他是女人脾性”,說明哥兒天生和這一類人合不來,對此抱有強烈的負面情感。事實也是如此,教導主任“紅襯衫”在小說中是一個道貌岸然、壞事做盡的反派人物,以權謀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挑撥離間,排除異己,搶別人的未婚妻,教唆學生鬧事并嫁禍他人。
3 結語
本文基于利奇語義七分法中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社會意義、情感意義、搭配意義對小說《哥兒》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通過詞義豐富的內涵、風格、情感上的含義,對《哥兒》里的人物形象做了深刻剖析,為理解語義七分法在人物形象分析中的運用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閱讀和寫作中可以學習多使用這幾種意義,從而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文成.語言學精要與學習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30.
[2] 辰野隆.《哥兒》管見[J].文蕓,1934(3):123.
[3] 王立新.試從杰弗里·利奇的意義七分法角度談網絡用語:以“婦女”不愿過節以及“老司機”、“小鮮肉”等為例[J].文教資料,2017(7):23-24.
[4] 陳姍.淺談利奇的意義“七分法”[J].青年文學家,2011(6):127.
[5] 項湍舟.利奇的意義七分法與英漢翻譯的選詞取義[J].武夷學院學報,2008(6):76-79,90.
[6] 夏目漱石.哥兒[M].林少華,譯.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3:190-236.
[7] 吳宦熙.日本名作《哥兒》中的師生關系解讀[J].名作欣賞,2011(2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