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慶
寫作指導,如果沒有寫作知識的系統滲透,沒有針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引領,指導的力量著實無法發生。至于說讓學生分類背上一些范文以套作,更是滋長了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于無聲處還扼殺了他們潛在的寫作理性、靈性與興趣,談不上有效指導。
方白云老師的這節寫作指導課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教師立足單元寫作主題、目標,引導學生閱讀分析經典文本,師生間展開頗有深度的對話,較好地實現了認知、體知、悟知的統一,讓指導的力量一下子煥發出來。
一、認知:注意專題化、結構化、規律化的統一
學習是主體認知結構不斷重組、優化生成的過程。當學習內容的結構便于學習主體同化或順應,甚至產生同頻共振時,有效學習便會發生。但是,由于學習內容的結構或教師認知的結構并不一定適合學生學習,所以揭秘學習內容中促使學習發生的那個最理想的“智慧結構”,謀求“最大學習效率的途徑”,便成了很多優秀教師的選擇。
方老師聚焦“細節描寫”,展開了如下思考:什么是細節?為什么要抓住細節?細節從哪里抓?。考毠澘梢栽鯓舆\用?一定要寫細節嗎?她將這些思考融入教學環節,整體上形成了一條非常精致而清晰的課脈。局部上,方老師也很注意思維的嚴密性:細節描寫有哪些分類?細節描寫有哪些魅力?……每個問題的探討,都體現了要素的關系,思維的景深。即使在細節上,方老師也沒有放棄思維的磨礪,如肖像描寫和神態描寫的區別,評價標準從“較為真實”到“較為細致真實”再到“細致而真實”,無不體現了其思維的細膩和縝密。
上升到教育策略層面,方老師就是在追求寫作知識的“智慧結構”。一是追求認知的專題化。本次的訓練專題就是“抓住細節”,也是教學的課眼。沒有專題,或專題太多,寫作指導都很難系統、深入。二是追求認知的結構化。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均有縝密的思維鏈貫穿其中,這使得她的課“本立而道生”,整體上看很干凈。三是規律化,即注意對概念內涵、觀點的辨識,對相關規律的總結,在辨析異同、由個到類的過程中形成規律性的認知。
不過,認知還可放置在更大的結構圖譜中進行。比如,七(下)的寫作訓練主題順序是“寫出人物的精神→學習抒情→抓住細節→怎樣選材→文從字順→語言簡明”,這樣的邏輯結構是否適合建構系統的寫作學知識?將“選材”放置在“抒情”和“抓住細節”后面,是否違反了寫作認知的邏輯?還有,細節描寫的訓練如何與前后的寫作知識發生聯系?這些,都應有自覺的呼應與強化。
二、體知:關注情境化、生活化、移情化的統一
認知到的東西不一定能體知到,但是體知到的東西一定會有助于認知的深化,這正是體知的價值。如何體知呢?朱自清先生的觀點是從語匯、字句、篇章、聲調切入,進行玩繹,不然“所獲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他側重的是閱讀教學,寫作指導亦然。要想讓學生體知到寫作之知、寫作之智,必須結合具體的活動、案例,緊扣對具體詞句的品味進行。
這方面,方老師有自覺的追求,且呈現出鮮明的特點。一是體知的情境化。播放電視劇《王牌部隊》中肖春生排雷場景的視頻,雖然提供的是一個間接情境,但是因為具象逼真,所以學生的代入感很強,實際上起到了情境化的作用。二是體知的生活化,即讓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產生聯系,強化代入感。比如,在總結“得當的細節描寫可以讓同一類人擁有不同的個性,增加區分度”后,方老師說,“咱們班有48位母親,相信每一個同學呈現出來的媽媽,都各有千秋”,便顯示了生活化的指向,使寫作教學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溫度。三是體知的移情化,即有意識地將自我與他人生命融合,引發生命的共境、共情或共理。這在方老師引導學生體知細節與形象、細節與情境、細節與情思關系的過程中,體現得較為明顯。學生言說的個性化,更是確證了體知移情化的魅力。
不過,教師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聯系所讀過的文本,自我寫作的成功經歷,彼此分享,觸發思維,這樣體知的力道應會更強烈。此外,對細節“真實、典型、生動”三大特點的體知,也應有所突出。
三、 悟知:謀求感性與理性、自我與他人的相乘
認知、體知最終是為悟知服務的,即化知成智,生成屬于“我”的體驗、想象和思考,并積極訴諸言語表現與創造。這才是語文教育的至境。要素主義教育理論強調“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訓練”,沒有悟知,就談不上化用和創造。
整體上看,方老師的教學既體現了認知、體知與悟知的融合,又體現了思維不斷演進的軌跡,并突出了悟知的統攝作用——提供課文中的細節樣例,讓學生寫下自己的發現;提供評價量表,讓學生結合所學,將之前的某一篇寫人敘事的文章進行升格。這使她的寫作指導較好地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相乘,熟悉與陌生的相乘,自我與他人的相乘,顯得樸實而清新,靈動而深刻。她在引導學生體知心理描寫的內涵時,將夢境與幻覺納入心理描寫的范疇,還注意區分心理描寫的直接與間接,直白與含蓄,這份細膩、靈動與深刻,尤其令人難忘,相信學生也會有認知、體知被刷新的充盈與欣悅。
當然,寫作指導僅注意認知、體知、悟知的統一還遠遠不夠。高尚的言語表現動機的引領,偉大的言語信念與抱負的樹立,“照著說與接著說”的使命自覺,從體驗、想象、思考等多維度進行言語創新的沉浸與執著,都是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牧養與激勵的。這讓我們對方老師后續的寫作教學探索滿懷期待。
(點評人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