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圖示法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某一時期形勢示意圖,該圖反映的是( )
A. 一戰前的歐洲形勢 B. 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C. 二戰策源地的形成 D. 北約與華約的對峙
2. 1903年,一位德國大臣說:“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1911年,一位英國外交大臣說:“真正決定我國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權的問題。”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B. 英國殖民霸權的確立
C.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 D. 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
3. 1919年召開的某次會議上,戰勝國列強帶著各自不同的爭霸計劃與掠奪要求,進行了激烈的爭奪。這次會議( )
A. 確立凡爾賽體系 B. 簽訂《九國公約》
C. 決定成立聯合國 D. 成立了“歐共體”
4. 有學者評價某次國際會議指出:這次會議“美國獲益、日本受限、中國受損”。材料評價的“某次國際會議”應該是( )
A. 巴黎和會 B. 華盛頓會議
C. 雅爾塔會議 D. 波茨坦會議
5. “二戰的一個重要根源,即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對世界作出的和平安排之中。”材料旨在強調( )
A.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B.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影響
C. 雅爾塔體系的影響 D. 戰勝國與戰敗國矛盾十分尖銳
6. 下面立足于戰爭與革命的視角審視1917年發生在俄國的一系列革命,從中可推知( )
A. 反戰是俄國革命的唯一追求
B. 民心是統治興亡的重要基礎
C. 戰爭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
D. 革命是變革社會的唯一途徑
7. 到1918年下半年,蘇俄失去了主要的糧食產地,四分之三的領土落入敵手,“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蘇維埃政府以“一去前線就能改善生活”來動員人民群眾參加紅軍,紅軍的斗爭( )
A. 取得十月革命勝利 B. 捍衛十月革命成果
C. 激化國內社會矛盾 D. 推翻沙皇專制統治
8. “面對經濟癱瘓,1921年春天,他決定實行與激進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相反的政策。新的政策……允許農民以自由市場價格出售他們的剩余產品。”材料中的“他”是指( )
A. 列寧 B. 斯大林
C. 赫魯曉夫 D. 勃列日涅夫
9. “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3萬輛拖拉機,99%的耕地靠畜力、人力完成……”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蘇聯實行了( )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新經濟政策
C.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 D. 農業集體化運動
10.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和政治大國的輝煌,也留下了制約蘇聯進一步發展的政治經濟桎梏。這段話強調了( )
A. 斯大林的功績 B. 蘇聯的軍事實力
C. 蘇聯建設成就 D. 蘇聯模式的兩面性
11. “真正的民主,即民眾自治,永不能通過虛偽和暴力的手段來實現。”上述主張最有可能出自( )
A. 林肯 B. 章西女王
C. 甘地 D. 卡德納斯
12. “世界厭倦了流血,它在尋找解脫苦難的方法。我為印度獨特的方式而驕傲,它教會世人如何擺脫暴力引起的混亂。”材料中“獨特的方式”指的是( )
A. 卡德納斯改革 B. 民族大起義
C.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 華夫脫運動
13. “它動搖和削弱了英國在埃及的殖民統治基礎,使阿拉伯各國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對阿拉伯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起到了模范作用。”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華夫脫運動 B.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C. 卡德納斯改革 D.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4. 下列人物中,在墨西哥推行改革,確立中央集權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體制的是( )
A. 扎格魯爾 B. 納賽爾 C. 卡德納斯 D. 曼德拉
15. 下表中的這些事件( )
A. 實現了世界和平發展 B. 瓦解了世界殖民體系
C. 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 D. 沖擊了殖民主義力量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14分)經濟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政治格局的走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整個歷史上,每逢較弱的社會受到較強的、好戰的社會威脅時,就會產生兩種相反的反應——第一種反應表現為“退卻和逃避”;第二種反應則體現為“調整和適應”。前者的口號是“返回美好的從前”,后者的口號是“向西方學習,以與西方作戰”。
材料二 從全球的觀點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意義恰恰在于它開始了歐洲霸權的削弱——這一過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宣告完成。這一削弱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衰弱、政治危機、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減弱。
——以上兩則材料均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面是九年級學生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搜集的資料。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后期的亞洲,通過“調整和適應”成功抵抗西方侵略,并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史實。(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危機、對殖民地的控制日益減弱”兩方面,各舉一例史實說明“歐洲霸權的削弱”。(6分)
(3)請任選下列兩種視角之一,從材料三中選取視角對應的支撐材料(填序號),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理由。(6分)
17. (1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8—1937年,蘇聯建成6 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新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 “在世界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如此全面而細致地規劃過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是蘇聯人的一個創造。……在列寧格勒生產的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而萬里之外的海參崴仍然是1盧布。”
——摘自《大國崛起》解說詞
材料三
(1)根據材料一,簡述蘇聯模式形成的基本歷程。(6分)
(2)根據材料二,說明蘇聯模式的特點。(2分)
(3)根據材料三,概述蘇聯模式發展的弊端。(4分)
(4)綜上所述,分析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4分)
18. (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一戰大事年表(部分)
——據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編制
(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簡述德、奧、意三國同盟正式建立的時間。(2分)
(2)閱讀以上材料,選取兩個歷史事件,確定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一戰史知識加以論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