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莉莉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60分)
1. 某年10月24日,某國股市出現了空前的拋售風潮,一天內有1 289萬股股票易手,在10月28日的“黑色星期一”股指更是狂瀉了13%;到10月29日,股市崩潰達到極點,有1 638萬股股票易手,再跌22%,再次打破歷史紀錄……上述情景發生在()
A. 1929年的巴黎 B. 1933年的紐約
C. 1929年的紐約 D. 1928年的倫敦
2. 美國有一代人被稱為“蕭條的一代”,因長期營養不良,普遍身材矮小。二戰中美國補充兵員時,他們因體質不合格而遭淘汰的高達40%!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這一代經歷了()
A. 奴隸制度 B. 自然災害 C. 世界大戰 D. 經濟大危機
3. 1932年美國南部農產品價格大幅下跌,1935年開始回升。農業凈收入從1932年的19.28億美元,回升到1935年的46.05億美元,促使美國南部農業經濟恢復發展的直接措施是()
A. 《緊急銀行法案》 B. 《全國工業復興法》
C. 《農業調整法》 D. 《社會保障法》
4. 下面是美國總統羅斯福1933年頒布的一系列法令。這反映出()
A. 羅斯福新政的原因 B. 羅斯福新政的實施過程
C. 羅斯福新政的結果 D. 羅斯福新政的深遠影響
5. 下表反映出羅斯福新政中()
A. 推行“以工代賑” B. 整頓金融體系
C. 調整農業政策 D. 完善社會保障
6. 羅斯福就任總統后,在一次演說中指出:“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們有工作可做……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以下工程體現這一設想的是()
A. 第聶伯河上的水電站 B. 蘇伊士運河
C. 田納西水利工程 D. 巴拿馬運河
7. 羅斯福曾說:“我們美國正在打一場偉大而成功的戰爭。這不僅是一種反對匱乏、貧窮與經濟不景氣的戰爭,而且是一場爭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戰爭。”材料中的“戰爭”()
A. 引發了資本主義各國的動蕩 B. 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C. 刺激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 D. 壯大了社會主義陣營
8. 德、日的大財團們和統治階層認為,要擺脫經濟大危機,必須向外擴張,爭奪更大的市場和勢力范圍。因此德、日兩國的舉措是()
A. 請求國際援助 B. 建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C. 實行社會主義專政 D. 建立法西斯專政
9.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駐維也納總領事何鳳山向數以萬計的猶太人發放前往上海的簽證,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這些簽證被譽為“生命簽證”。導致“生命簽證”出現的原因是()
A. 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迫害 B. 猶太人具有四海為家的傳統
C. 上海城市發展引進人才需求 D. 中華民族與猶太人同根同源
10. 照片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歷史的瞬間。下面三幅照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 法西斯暴行 B. 科技發展 C. 戰場的殘酷 D. 種族滅絕
11. 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必備素養。按時序梳理,下圖“?”處應填寫的是()
A. 日本制造七七事變 B. 德國入侵蘇聯
C. 中國參加開羅會議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12. 1940年,年僅14歲的伊麗莎白(后來的英國女王)發表電視講話,對在戰火硝煙中與家人分離的孩童表示關心和鼓勵。這次電視講話時,英國面臨的狀況是()
A. 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B. 經濟大危機波及英國
C. 德軍對英國實施轟炸 D. 英美盟軍登陸諾曼底
13. 下表是某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所列的書單,他學習的內容是()
A.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B. 第一次世界大戰
C.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 第二次世界大戰
14. 下圖所示局面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 莫斯科保衛戰 B. 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C.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D. 諾曼底登陸的成功
1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法國等傳統歐洲強國遭到嚴重削弱,喪失了大量殖民地,失去了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控制;美國、蘇聯迅速填補了這些區域的權力空白,形成了兩強相爭的局面。這主要說明了()
A. 國家利益影響國際關系 B. 戰爭導致世界格局變化
C. 團結抗戰加速戰爭結束 D. 綜合實力決定戰爭成敗
二、非選擇題(共40分)
16. (14分) 在二十世紀,世界歷史上發生過三次重大的經濟變革,分別出現在蘇俄、美國以及中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20年蘇俄糧食產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一半,工業產值只有戰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經濟形勢嚴峻。工人中出現悲觀失望情緒,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發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農民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反蘇維埃暴動不斷發生。于是,1921年蘇俄政府實施新經濟政策,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
材料二 下圖為羅斯福新政前后美國失業率的變化情況。
材料三 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
——摘自鄧小平《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
(1)根據材料一,判斷蘇俄實施新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導致1933年之前美國失業率不斷攀升的事件是什么?1933年后美國失業率呈下降趨勢得益于羅斯福新政中的哪一措施?(4分)
(3)根據以上三則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以及中國的“新事業”,分別“新”在哪里?(6分)
(4)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決定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17. (16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的發展歷程引發世人的深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70—1903年間,德國工業生產增長4.6倍,同期英國僅1.3倍,德國工業的起飛……使得瓜分市場和殖民地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建立幅員遼闊的殖民帝國,從19世紀末起成為德國對外政策的重心……最終促成了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形成。
材料二 危機造成了世界市場容量的縮小,給所有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生活都帶來了影響。……無法以“經濟兼并”的方式去獲取賴以生存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也就構成了德國……易于求助于戰爭的特點。納粹黨鼓吹戰爭……成了壟斷資本家在危機時刻理想的工具。
——《德國通史》
材料三 下圖是20世紀30年代英國人創作的漫畫《三頭怪獸》,“三頭怪獸”指的是德國、意大利、日本。
(1)根據材料一,指出1870—1903年德國工業生產對比英國的結果如何?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呈現如此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兩大對立軍事集團”中,以德國為主導的軍事集團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危機”指的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德國對外政策的重心”與“納粹黨鼓吹戰爭”的共同目的。(4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 “三頭怪獸”的出現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怎樣的惡劣影響?列舉其中一例與德國有關的“惡劣事件”。(4分)
(4)綜合上述探究,總結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德國在對外政策上的特點。對此,我們應該保持怎樣的正確態度?(4分)
18. (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大事年表(部分)
(1)從表中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標志性事件。(2分)
(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表中相關事件加以闡述或說明。(8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