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存耿
(閩侯縣竹岐林業站,福建 閩侯 350107)
黃金寶樹(Melaleuca bracteata F.Muell.)為桃金娘科白千層屬常綠喬木,又名千層金、黃金香柳,是20 世紀90 年代初從白千層屬植物中選育出來的變異新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視覺效果最好且較為珍貴的彩葉芳香喬木新樹種,原產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家[1-3]。黃金寶樹生長速度、致密度、觀賞期長、耐修剪能力遠勝于松柏類植物,其所具有的明亮色彩、優美樹形、強烈立體視覺效果更讓其它喬、灌木望其項背,加之其兼具抗病蟲能力強、耐旱、抗澇和抗風等特性,無論培育成行道樹或植于庭院、池邊、林緣、河畔,效果均佳,是不可多得的優良的城鄉園林綠化、庭院栽植的彩葉芳香樹種[4-7]。對豐富我國南方地區的城市綠化樹種和城市園林景觀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且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黃金寶樹葉片所提煉出來的精油除做珍貴化妝品、香料的原料外,還可以用于制作全天然的洗滌用品、醫用清潔劑和生物誘殺劑[8-9]。因此,黃金寶樹又是極具綜合開發利用價值的經濟植物。由于黃金寶樹優良的特性和廣泛的園林應用,市場對黃金寶樹的種苗需求量越來越大,尤其是搬運容易、不受種植季節限制的容器苗,倍受歡迎。鑒于目前黃金寶樹容器育苗基質以普通田土為主,而田土容易板結,嚴重阻礙植物的根系呼吸和伸展,進而使植株生長不良。福建農村來源豐富的樹皮、谷殼成本低廉,質地疏松,通水透氣,是制備育苗基質的理想原料。為此,本研究擬通過對經堆漚處理的杉木樹皮、馬尾松樹皮、谷殼與田土進行配比,通過比較各基質配比下黃金寶樹苗木的生長情況,進而篩選出適宜進行黃金寶樹容器苗培育的復合基質,以期在提高苗木質量的同時,將農林剩余物變廢為寶,促進黃金寶樹容器育苗的產業化發展。
試驗地設置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竹岐鄉竹西村浮山試驗苗圃(116°57′43″ E,24°55′16″ N,H 372m),苗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肥供給設施齊全。苗圃所在地位于閩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區,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19.5℃~20℃,極端最高氣溫達40.6℃,極端最低氣溫-4℃,氣溫年際變化幅度小,年際較差為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300~1500 mm,年平均雨日150 天,日照時數約1959 h,適宜進行苗木培育。
采用經堆漚處理的杉木樹皮、馬尾松樹皮、谷殼和草炭、田土作為基質原料,杉木樹皮、馬尾松樹皮來自本地的木材加工廠,谷殼來自本地碾米作坊,草炭為市售的東北草炭;采用規格為D30 cm×H35 cm 的白色無紡布育苗袋作為育苗容器;供試苗木為苗高15 cm 左右、地徑0.25 cm 左右的黃金寶樹1a 生組培苗,組培苗來自福建省鑫閩種業有限公司。采用戴森鋅作為基質消毒劑,采用美國產愛貝斯(APEX)長效緩釋肥(N:P:K=l8:18:8)作為加載肥料。
2018 年2 月下旬,將各基質原料按表1 中的體積比例進行配比,并按每立方米基質施65%戴森鋅粉劑60 克進行消毒,基質與消毒劑充分拌勻后用塑料薄膜覆蓋3 天后裝袋,同時移栽黃金寶樹組培苗。試驗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以黃金寶樹育苗普遍采用的菜田土作為對比基質,共計5 個處理組,每組處理5 次重復,每個重復培育黃金寶樹容器苗30 株,共計750 株。為了保持黃金寶樹的冠型,黃金寶樹容器袋苗按株行距1 m×1 m 進行擺放,育苗試驗期間采用統一的水肥管理措施。

表1 黃金寶樹育苗基質的成分配比
2019 年12 月,黃金寶樹生長停止后,采用鋼卷尺和游標卡尺分別測量各基質配比處理組中黃金寶樹的苗高、地徑。采用WPS Office 對調查數據進行記錄、整理,采用DPS 13.05 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和分析。
將杉木樹皮、馬尾松樹皮、谷殼和草炭、田土為原料進行配比的4 種復合基質與對照組田土培育的黃金寶樹容器苗的苗高、地徑和冠幅的生長情況進行方差分析和顯著性檢驗,結果如表2 所示,同一種基質處理下,黃金寶樹的苗高、地徑和冠幅的生長差異不顯著(P>0.05);不同基質配比下,各處理組中黃金寶樹的苗高、地徑和冠幅的生長存在極顯著的差異(P<0.01)。由表3 則可以看出,處理組Ⅳ中黃金寶樹的平均苗高生長表現最好,達到了180.70 cm,處理組Ⅰ的平均苗高生長表現次之,為179.72 cm;處理組Ⅲ的平均苗高為160.49 cm。這3 個組的苗高生長均極顯著高于處理組Ⅱ和對比組。各處理組地徑生長的對比情況與苗高生長情況大致相同,具體表現為Ⅳ組最優、Ⅰ組次之、Ⅲ組再次之。所不同的是,處理組Ⅲ的地徑生長盡管較處理組Ⅱ表現要好,但是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在冠幅生長方面,4 種復合基質處理組與對比組出現了明顯的分層現象,采用復合基質配比的處理組,冠幅均超過110 cm,其中處理組Ⅰ生長最好,平均冠幅達到了132.86 cm,略高于處理組Ⅳ的131.39 cm,處理組Ⅱ和處理組Ⅲ的冠幅分別為111.23 cm 和113.14 cm。對比組的平均冠幅則只有95.79 cm,顯著小于處理組Ⅱ和處理組Ⅲ,較處理組Ⅰ和Ⅳ少了38.70%和37.16%。

表2 不同基質配比下黃金寶樹生長指標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

表3 不同基質配比下黃金寶樹生長情況分析
采用杉木樹皮、馬尾松樹皮、谷殼、草炭和田土配制復合基質培育黃金寶樹容器苗,較單純的采用田土進行育苗,黃金寶樹生長得更高,更壯,冠幅更大。為了探究具體是哪種基質對黃金寶樹的生長起著主導作用,將各復合基質的原料比例與黃金寶樹的苗高、地徑、冠幅等生長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后采用灰色關聯度法進行分析(表4、5)。結果表明,黃金寶樹苗高生長與基質原料的關聯序為:草炭(X4)>杉木樹皮(X1)>谷殼(X3)>田土(X5)>馬尾松樹皮(X2);黃金寶樹地徑生長與基質原料的關聯序為:草炭(X4)>杉木樹皮(X1)>田土(X5)>馬尾松樹皮(X2)>谷殼(X3);黃金寶樹冠幅生長與基質原料的關聯序為:杉木樹皮(X1)>草炭(X4)>田土(X5)>谷殼(X3)>馬尾松樹皮(X2)。說明草炭、杉木樹皮與黃金寶樹生長指標的關聯性明顯要強于馬尾松樹皮、谷殼和田土。但考慮到關聯性有可能是正向促進,也可能是反向阻礙。因此,進一步將復合基質的原料比例與黃金寶樹的各生長指標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由表6 可看出,基質原料的比例與黃金寶樹的生長指標有一定的相關性,但相關性不顯著,具體表現為:杉木樹皮的比例與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生長均呈正向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64、0.57、0.70;馬尾松樹皮比例與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生長均呈負向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0、-0.11、-0.01;谷殼比例與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生長均呈正向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24、0.11、0.05;草炭比例與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生長均呈正向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66、0.77、0.66;田土比例與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生長均呈負向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73、-0.73、-0.76;即杉木樹皮、草炭的比例與黃金寶樹的生長有較強的正向促進關系,谷殼比例對黃金寶樹的生長有一定的促進性,但相關性較弱,田土比例過高將不利于黃金寶樹生長。

表4 數據標準化處理結果

表5 黃金寶樹生長指標與基質成分的灰色關聯分析

表6 基質原料比例與黃金寶樹生長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基質是容器苗培育中苗木生長所需養分的來源,其成分及配比直接影響著容器苗的生長及出圃質量[10]。與常規的田土基質相比,采用復合配比的基質培育的黃金寶樹容器苗,苗高、地徑和冠幅生長均有了極顯著的提高,尤其是采用杉木樹皮50%+馬尾松樹皮10%+谷殼10%+草炭10%+田土10%為基質培育的黃金寶樹容器苗,平均苗高為179.72 cm、平均地徑為2.79 cm、平均冠幅為132.86 cm,分別超過常規育苗44.54%、36.10%、38.70%;采用杉木樹皮10%+馬尾松樹皮10%+谷殼10%+草炭50%+田土10%為基質培育的黃金寶樹容器苗,平均苗高為180.70 cm、平均地徑為2.93 cm、平均冠幅為131.39 m,也分別超過常規育苗45.33%、42.93%、37.16%。復合基質的原料比例與黃金寶樹的生長指標灰色關聯度分析的結果顯示,杉木樹皮比例和草炭比例與各生長指標關聯序始終是位居前兩名,且這兩者的關聯系數差異較小,但均明顯大于與其它指標的關聯系數。杉木樹皮、草炭的比例與黃金寶樹各生長指標也均呈正相關關系,且相關系數分別為0.64、0.57、0.70 和0.66、0.77、0.66;說明杉木樹皮經堆漚處理后,可在基質配比中替代草炭使用。
考慮到馬尾松樹皮、谷殼比例與黃金寶樹生長的關聯度偏小,且相關系數也較小,田土比例更是與黃金寶樹的各生長指標呈負相關關系,而黃金寶樹苗高、地徑及冠幅這3 個生長指標彼此之間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性。黃金寶樹育苗基質的配比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尤其是在進一步開發利用農林廢棄物方面,如采用與杉木樹皮或草炭性能接近的杉木鋸末、秸稈碎屑、食用菌廢料等代替草炭,盡可能的避免添加馬尾松樹皮、田土等對黃金寶樹生長不利的基質,即可實現農林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減少對草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和農林廢棄物的污染,在大幅度降低容器苗的育苗成本同時,還實現了黃金寶樹育苗基質材料本地化,育苗基質重量輕型化,苗木出圃質量優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