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彪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和平鎮交通環保和村鎮建設服務中心 云南 普洱 666511
生態宜居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城鄉協同與融合發展的必要前提,亦是提升鄉村生活水平成果的直接體現。“生態”是人文與自然生態高度耦合的反映,“宜居”是人類基本生存現實訴求與生態化居住的有機統一。在有機結合鄉村生態與宜居的過程中,離不開全面規劃設計鄉村景觀,引領人與自然間達成和諧統一的目標,促進良好居住環境的形成。通過合理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可在區域環境中協調滲透生活與生產軌跡,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城鄉規劃中,需要密切遵循可持續發展這一基本原則。當前,我國環境面臨著相對緊張的形勢,不少地區存在較嚴重的環境問題,人們生活也因此遭受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要求在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前提下規劃美麗鄉村,引領鄉民節約利用資源、合理保護環境,促進長遠收益的實現[1]。美麗鄉村規劃中,需重點落實規劃建設中問題的明確,在深入全面分析問題并妥善處理的過程中,促進美麗宜居、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鄉村構建,從而綜合發展鄉村。同時,能夠引領鄉村人口勞動力轉化,夯實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
該原則強調城鄉規劃中對農民需求予以充分考慮,著重關注農民的利益,通過農民積極性的調動,為鄉村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助力。具體實踐中,在尊重農民訴求的基礎上,通過農民力量的聯合,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提高鄉村規劃建設中農民的參與度。同時,在開發實際中切實關注農村基本文化保留事宜,提高農村以往生態、文化理念和面貌的重視程度,深入發掘鄉村文化價值,傳承保護本地文化,著重展現地域特點。
美麗鄉村規劃中,需對鄉村經濟環境予以重視,在了解并分析經濟環境的前提下,把握農村群眾生活實際水平及消費能力、消費結構。同時,二次合理布局鄉村產業。例如,在規劃某鄉村時,若調查結果顯示鄉村存在單一的生產結構、人均可支配收入不高、消費能力低下,在規劃時便可從當前經濟布局的改變著手,加大相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借助合理布局促使原本單一產業結構現狀得到改變,促進生產力的提高[2]。此外,在扶持相關產業后,能拓展就業機會與崗位,提高農民就業率,創設良好的經濟發展基本條件。在實現這一切后,農民收益更穩定,能為經濟發展的增強反哺,并為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助力。
美麗鄉村規劃中,需要密切遵循自然規律,統籌保護原有生態環境。規劃實踐中,應從生態建設出發,在做好生態環境與生態產業保護的基礎上,加大生態經濟發展力度。具體而言,通過提前調研了解鄉村實際情況,掌握鄉村特色,著力發展漁業、旅游業。同時,進一步放大鄉村基本特色并以生態經濟關鍵構成作為目標不斷發展。此外,有效整合相關資源,促進美麗鄉村規劃質量的提升。
目前,部分農民不具備較高學歷,在了解美麗鄉村規劃有關的政策與思想方面不充分,存在過于片面地認識,難免會對該工作支持度構成影響,不利于全民參與良好氛圍的形成。基于此,應當積極落實宣傳工作,助力農民認識的提升。宣傳普及美麗鄉村的過程中,應引領農民實現鄉村合理治理、美麗鄉村理念的樹立,提高文化素養,了解本地環境情況,為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作出貢獻。宣傳活動中,可面向青少年及鄉村老人進行,幫助他們對美麗鄉村重要性形成全面、切實的了解,可結合大篷車方式舉辦展覽活動,促進活動規模的拓展,優化宣傳普及效果。同時,以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重要環節內容為對象,通過專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幫助農民了解鄉村治理與規劃建設。針對違法行為活動依法嚴格懲處,為鄉村治理、歸化提供合法合規保障[3]。此外,需注重宣講模式方法的創新變革,引入接地氣的宣傳模式,重視靈活、親切宣傳氛圍的營造、相關人員需要走出辦公室、走下講臺,深入田間地頭、農家小院與農民近距離溝通并開展宣傳普及工作,不拘泥于嚴肅的宣講氛圍,讓農民能夠站著聽或蹲著聽或坐著聽,調動其參與討論、思考的熱情。或是通過互聯網諸多優勢的運用,從微信及微博等平臺著手,開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相關知識的傳播、講解工作,在碎片化網絡閱讀優勢的支持下,精簡長篇文件,使農民在閑暇時間便能參與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知識理念的學習,促進宣傳普及工作成效的提升。通過“意見箱”的設立,豐富村民參與美麗鄉村規劃的渠道,收集村民結合自身提及的建議意見并酌情融入規劃設計方案中,進一步提高規劃設計合理性。
有機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美麗鄉村規劃,從城鄉統籌規劃設計著手展開布局,做好用地類型的劃分和村鎮用地規模的明確,規劃復墾范圍與用地布局,突出功能區劃分的合理性,促進鄉村全新格局的形成。規劃布局中,深入分析鄉村地理位置及生態環境,調查了解鄉村人口與建筑數量,充分把握鄉村居民生活需求,以滿足實際需求為目標規劃設計鄉村基礎設施及建設。規劃設計美麗鄉村時,盡量減少農田被占用的情況,若有必須占用的需求,需提前溝通相關部門,與村民協商并獲取許可權。鄉村規劃布局方案擬定中,要想進一步體現科學性,規劃人員應把握當地文化習俗、生活習慣,合理規劃鄉村空間,夯實發展鄉村經濟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在布局規劃中,也有必要與本地村民建立密切的聯系,做好布局規劃方案的介紹工作,保證村民在美麗鄉村規劃中能夠積極配合、支持。或是引入群眾監督方式,組織村民對美麗鄉村規劃進展、規劃布局方案質量與合理性等展開監督,以村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為根據及時做好規劃方案調整工作,確保村民對最終的方案形成全面的了解并接受、認同。
從規劃設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著手,指導美麗鄉村規劃工作,可為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提供必要的支持。當前,不少鄉村都欠缺完善的基礎設施,類型不足、數量匱乏,與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情況相比差異較大,以城鄉規劃設計為視角開展美麗鄉村規劃工作時,需要深入調研鄉村基礎設施實際情況,并著重規劃鄉村基礎配套設施。設立獨立的辦公場所,為相關會議的開展或政策的宣傳提供必要的場地[4]。做好娛樂場所的規劃,可在村民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廣場或公園的規劃建設,并融入鄉村舞臺或健身器材的規劃,為特定節日時村民自行組織表演活動提供必要的場所、設施,豐富娛樂生活。同時,切實開展鄉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工作,以鄉村區位情況為根據,若有兩個及以上鄉村存在相對集中分布的情況,統一規劃建設,促進基礎設施系統的形成,共同發展多個鄉村,減少規劃建設成本并實現基礎設施的高效規劃建設與使用。規劃設計基礎設施時,規劃人員需密切聯系村民,吸納其建議和意見,并立足于專業角度提及更具科學性、可行性的建議,最終形成完整且科學的方案,完備鄉村基礎設施。此外,在公共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前,需以政府相關規定為依據落實鄉村規劃建設許可證的辦理,遵循國家及政府規定、規劃建設要求和先后次序。政府相關部門需落實清查違建工作,限期拆除違章違規建筑,并以情節嚴重程度為依據對責任人追究責任。加大危房改造力度,以國家及政府相關標準為根據,合理評價現有房屋,判斷是否為危房,若是則以對應要求為依據實施改造,在保證居住與安全需求的前提下,體現規劃協調整體統一和美觀性。
美麗鄉村規劃中,需要著重建設生態環境,從身心方面帶給農民“美”的感受。現階段,不少民眾欠缺足夠的意識,難免對此項工作的開展產生阻礙、影響。所以,在此項工作開展中,要體現持續性,密切關注細節。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嚴格落實垃圾治理工作。以鄉村格局作為參照,合理進行垃圾桶和垃圾回收角的設置,明確劃分存放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的點位,通過分類管理,化解亂扔亂丟垃圾的現狀,凈化環境。同時,委派負責定期回收、轉運和集中處理的專業負責人。二是加大廁所改造力度,提高污水整治成效。改造廁所時,以生態環保要求為依據進行統一、標準化設置。拆除原有廁所,統一整體格局。處理污水時,進行對應管道及線路的設置,集中引流每戶污水至同一處理地點。通過化糞池與沼氣池的設置,有效利用此類資源。三是集中養殖,合理分區產業。調查登記鄉村養殖戶,區分養殖區與居住區,定期開展檢查工作與防疫教育宣傳工作。部分養殖場所如果在檢查中發現衛生不達標,應限期整改,確保其與衛生要求相符合[5]。同時,集中處理疾病引起死亡的畜禽或糞便。四是合理進行路牌及廣告牌的設置,突出規范化。檢查現有路牌和廣告牌的位置及內容等,若有虛假、不符合要求的情況需第一時間取締、整改,確保位置醒目、標志清晰且內容真實。五是合理使用環保材料,提高綠化工作成效。相關部門需要積極開展宣傳工作,提高農民對環保設施及材料使用的積極性,并普及節能重要性。同時,以當前自然條件為根據統籌推進綠化工作的開展,如種植花草樹木在道路兩旁,保證整齊美觀。
城鄉規劃設計視角出發的美麗鄉村規劃工作開展中,也需要提高人文主義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深入挖掘鄉村人文主義元素,并在鄉村規劃方案中融入人文主義元素。美麗鄉村規劃需要牢記村民利益不得受損的理念,在確保其利益的前提下,自然能收獲更多村民的認可、支持,從而奠定有序實施美麗鄉村規劃設計方案的基礎。人文主義建設實踐中,應當對鄉村特色資源展開全面分析,挖掘自然與人文資源中的優勢資源,并從特色與優勢資源出發著重凸顯鄉村文化特色,促進獨特人文主義環境的建設,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讓村民產生歸屬感和幸福感,規避新家園環境可能帶給村民的陌生感。不同鄉村在歷經長久的發展時間后,基本上都有獨特的鄉村文化形成,美麗鄉村規劃布局中,通過密切保護鄉村文化,能夠形成具備地域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規劃方案,實現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通過調研鄉村文化遺產,切忌對鄉村文化遺產構成損害,盡量使其維持原貌,這樣一來能幫助鄉村年輕人對本地歷史及文化產生更全面的了解[6]。此外,可視鄉村具體情況,如鄉村具備歷史、藝術價值較高的文化遺產,通過開發文化遺產資源并進行旅游經濟的發展,能帶給村民更高的生活與經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實踐中,也要注重互相理解、彼此關愛、溝通及體諒等理念的提倡,鼓勵本地群眾積極參與,促進彼此情感的加深,從而增強歸屬感。
城鄉規劃設計視角下,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時,也應當統一規劃產業,重視產業結構的優化與改進,加大綠色產業發展力度,依托產業規劃發展鄉村,促進村民經濟收入水平的提高。鄉村產業轉型發展中,通過統一領導引領產業發展,有利于產業價值創造能力的提高。例如,鄉村可從旅游業入手,在持續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提升經濟水平,并以此為平臺推進新興鄉村產業的打造,以鄉村本土資源為基礎打造特色旅游,吸引更多人前往本地旅游[7]。同時,也要重視生態產業的發展,開設與鄉村旅游配套的農家樂項目,立足于旅游業角度展開規劃設計,如田園綜合體、共享農莊、家庭旅館等,為城市居民提供陶冶情操的場所。聚焦本地特色產品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借助本地資源優勢引領鄉村產業發展趨于規模化。值得一提的是,發展特色產業時,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密切關注環境保護工作。在產業結構優化中,需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變更粗放型生產模式,重視綠色產業的規劃,通過深加工農產品,賦予農產品更多附加值,循序漸進推進完整高效產業鏈的形成,拓展鄉村就業機會與崗位。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中,本地政府可擬定相關、適度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各類人才、技術資源及資金向鄉村集中,為低能耗企業提供優惠,淘汰較高能耗或較嚴重污染程度的產業,以免污染破壞本地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城鄉規劃視角下統籌規劃建設美麗鄉村,能夠加快現代化城鄉發展速度。而在具體規劃中,需要做好專業化團隊的設立,通過各司其職突出規劃有效性。同時,要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經濟學及可持續等規劃建設原則,從宣傳普及規劃意義與重要性著手,聯合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積極建設生態環境與人文主義、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等策略方針,提高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可行性與成效,縮短城鄉差距,帶給村民更高的生活質量水平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