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和
(安溪縣土壤肥料技術推廣站,福建 泉州 362400)
安溪縣耕地以丘陵山地為主,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為了抵御病蟲災害,大量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物質,導致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嚴重酸化、板結,糧食產量不斷下降。近年來,中央、省、市和縣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不斷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發文明確要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加大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投入,每個項目安排不低于5%的財政資金比例實施客土客沙、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安溪縣結合實際,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主要采取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的方式來提升項目區耕地質量。本文主要就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應用及效果進行簡要分析。
一是“農作物+畜+沼”模式,主要是與規模養殖相配套,在農作物主產區依托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利用已建成的大中型沼氣設施、田頭窖或堆肥池,集中建設沼液沼渣、堆漚發酵有機肥輸送相關設施,將沼液沼渣和堆漚發酵有機肥施于耕作區,減少化肥的使用。二是“有機肥+配方肥”模式,主要是綜合利用有機肥和配方肥的各自優勢。對于農作物短期急需的養分,施用對應配方肥效果比較明顯;對于長期需求的養分可以施用對應的有機肥。項目區在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和產量的基礎上,應盡量減少配方肥用量,提高有機肥的施用比例。三是秸稈還田。安溪縣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雙季水稻,主要是在前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秸稈粉碎機將水稻秸稈整稈粉碎,控制90%以上的秸稈粉碎長度不大于0.1 m,利用拖拉機實施耕犁作業,控制耕地深度大于0.3 m,將水稻秸稈翻入土層。此外,水稻秸稈還田數量還需結合項目區每年的土壤現狀進行調節,采用全部還田或者部分還田的方法。四是施用商品有機肥。對于部分受地形地貌等條件限制采用以上方式增施有機肥比較困難的項目區地塊,可以采用配套施用商品有機肥的方式。商品有機肥一般作基肥使用,施用前必須根據不同農作物對肥料養分的需求,結合土壤地力情況選用合適的品種,在作物栽種前將肥料均勻撒施,耕翻入土。同時,在施用商品有機肥后要及時補足水分,防止燒苗[1-3]。
綠肥種植,主要選擇在條件適宜的區域,結合耕作區耕作及種植農作物種類實際,通過單作、套種、混種、間種、復種或者插種綠肥作物來覆蓋土壤。通過將綠肥翻壓還田,壓青后施入適當的腐熟劑與土壤調理劑,以此來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和理化性狀,從而減少化肥的施用量。
一是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種子。綠肥作物種子選擇正確與否,事關綠肥作物的成活率和成長率,要結合種植區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種子。二是要科學播種。綠肥作物種植密度過低,總產量不高,地力培肥效果和經濟效益不好;種植密度過高,耕地養分和光照滿足不了作物的生長需求,影響畝產和整體效益。要根據耕地地力現狀和綠肥作物種類確定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和深度。三是要科學施肥,要根據綠肥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對養分的需求及時補充肥料養分和水分,可以適量施用化肥。四是要及時、適時收割或翻壓。若綠肥植株過分幼嫩,則收割或翻壓后分解過快,肥效短;若收割或翻壓過遲,則綠肥植株老化,養分大多轉移到了種子中,莖葉養分含量較低,而且莖葉氮磷比大,在土壤中不易分解,會降低肥效[4-5]。
通過科學合理增施有機肥或種植綠肥,能夠較好地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效持水量、改善土壤性狀結構、培肥地力,最終解決土壤酸化、板結等問題,提高土壤肥力。
有機肥對農藥等有機污染物質有強烈親和力,通過與有機污染物結合或作為還原劑改變其結構,可以加快有機污染物降解,減少其在土壤中殘留的污染。同時,有機肥含有多種功能基,對重金屬離子有較強的絡合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的濃度。
對于綠肥、沼液沼渣、部分自制堆漚發酵有機肥原材料以及商品有機肥,只要科學合理地施用,同時配套施以少量化肥,完全能夠達到施用化肥的效果。并且施用有機肥可以減少化肥用量,為種植戶節約生產成本。通過項目的示范及帶動輻射,越來越多的種植戶充分認識到了有機肥的效用效益,積極采用有機肥替代化肥,大大減少了化肥用量。
通過在項目區實施土壤改良措施,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農民在正常耕作生產過程中,可以減少肥料投入,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在產出不變的情況下增加收入。
土壤現狀調查的目的是了解耕作區土壤成分以及周邊環境等影響農作物生長因素的實際情況。后續根據土壤現狀調查結果分析影響土壤肥力的因素以及導致土壤營養元素缺失的原因,結合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特性以及對土壤性狀的要求等實際情況,經專業技術人員研究討論后制定科學的種植方式以及土壤改良方案。
不同農作物在不同生長時間節點對土壤養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在農作物種植及土壤改良措施實施過程中要加強對土壤肥力的實時監測,掌握土壤營養元素等土壤肥力指標的變化情況,及時根據農作物生長需求及耕地肥力指標變化情況調整和改善土壤改良措施方案,為農作物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改善農作物生長狀況,提高農作物產量。
要結合不同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生長特性以及土壤情況要求等要素,采用不同的種植和耕作方法,為農作物提供充足的生長要素。例如,利用花生與玉米的植株形態差異,將其種植于同一區域中,既能保證花生、玉米種植區域的通風透光性,提升土地資源利用率,又可利用花生生長特性有效改善玉米螟害情況[6]。
相較于化肥,有機肥雖然可以有效提高項目實施區的有機質含量,但是其養分供應相對緩慢,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很難滿足不同階段農作物對養分的實時需求。傳統農業種植中,農戶對化肥的依賴性還是比較強的,對有機肥的使用則較少或來源較為單一。為有效提高有機肥對農作物生長和土壤改良的效果,可以結合實際,拓寬有機肥來源渠道,提升有機肥養分豐富性和多樣性,比如發展畜牧養殖、沼氣工程、綠肥種植、秸稈還田等,利用多種有機肥混施提升施肥質量,以達到最佳的培肥效果[7]。
在施肥過程中可以引進各種先進技術,提高科技含量。例如,可以加強使用放線菌等微生物肥料,提高有機肥的分解能力,給植物帶來更豐富的營養,提高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還可以使用蚯蚓施肥,將蚯蚓放在田間有許多枯枝落葉的地區,充分發揮蚯蚓的生物學特性,疏松田間土壤,促進植物吸收有機肥[8]。
一是有機肥作為基肥時應適當深施。應均勻地拌于土壤中,使其與土壤融為一體,施肥深度應該比化肥稍深,具體深度根據不同農作物分別確定。二是有機肥作追肥時應適當早施。要根據農作物對養分的需求時間點適當提前施用,使農作物不同時間點需求的養分能夠及時得到補充。同時,要從有機肥中微生物分解發酵會散發熱量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項目區氣候條件適當調整用量。在溫度較低的地區,應該增加前期基肥量,降低后期追肥量;在溫度較高的地區,則要降低前期基肥量,增加后期追肥量。三是有機肥在進入耕地前一定要按規定堆漚一定時間,通過其自身發酵過程釋放的熱量殺死自身攜帶的有害微生物,如果有機肥未經堆漚直接撒進農田,其自身攜帶的有害微生物會對農作物造成傷害或對土壤造成污染。四是適當混施。有機肥一般碳素含量較多,氮素含量較少,如果全部使用有機肥的話,很難滿足農作物生長過程的全部養分需求,勢必會影響農作物長勢和產量。生產耕作過程中,可以結合實際,施用適量化肥或者配套種植綠肥,以達到肥效均衡平穩的目的[9-10]。
綜上所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配套實施土壤改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項目區耕地地力,為農作物正常生長提供基礎保障。同時,農業生產中土壤改良措施對農產品最終產出的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具體實踐中,要因地制宜地綜合考慮農作物不同生長時期對土壤養分等因素的需求,制定合理、科學的土壤改良方案。對施用的肥料、農藥等要做進一步的監控,保證投入品質量,對不同技術模式下土壤養分及重金屬狀況、農作物經濟性狀及質量安全等進行長期觀測,為土壤改良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