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宇慧? 宋嚴

本文在分析學生學術信息搜尋現狀的基礎上,將高校圖書館的智慧服務與學生信息行為相結合。從資源服務、教育服務、思維服務三個角度解決學生學術信息搜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術認識,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和思維意識,以提高學術信息搜尋能力。
為了有效地搜集、運用信息資源,學生具有高效的搜尋能力是在信息社會的必備技能。高校圖書館作為提供信息服務的基地,指導學生掌握搜尋優質且有效的學術信息能力是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互聯網和信息產業迅速發展的進程中,高校圖書館的傳統服務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用戶新的需要。在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幫助下,高校圖書館努力完善智慧服務體系,給予教學和科研工作強有力的支持。
一、學生學術信息搜尋現狀
學術信息搜尋是一種以獲取學術信息、滿足用戶的知識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的行為。梳理中國知網(CNKI)有關研究發現,部分學者主要通過搜索引擎查找網絡學術信息,較少使用高級檢索及專業檢索;以需求為主的研究生關注表層信息,對知識的挖掘和運用的力度尚有欠缺;學生在學習和研究過程中,出現理解、檢索、選擇、組織和獲取障礙,影響學術信息搜索效果并產生焦慮。
學術信息搜尋行為是以專業學習、學術研究為目的,伴隨長期的文獻搜集和查詢活動,學生對獲取的學術信息開展進一步地評價和利用。
目前學生學術信息搜尋的三個主要現狀。
(一)搜尋信息碎片化
學生在搜尋過程中,因盲目閱讀獲取與學術信息無關的內容,付出了超出預期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并且在安全和隱私方面具有隱患,出現學術信息超載和質量下降等問題。學生搜尋學術信息碎片化,開展過程并不順暢,容易挫傷其學術自信,產生學術焦慮。
(二)搜尋方式差異化
低年級學生傾向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通過搜索引擎或者社交平臺對所需的學術信息進行查詢和獲取,不僅未掌握專業的檢索式構造,而且還未考慮特定的信息搜尋工具和手段。高年級學生搜尋技能缺失,只是片面地了解信息檢索的原理和方法。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在數據庫中編制、重構檢索式;不能熟練地使用布爾操作符等技巧進行有效的學術搜尋;在網頁瀏覽與存取過程中,出現無法評價搜尋效果、無法控制搜尋時間等問題。
(三)搜尋思維片面化
面對開放性、新穎性、創新性的學術任務時,學生存在著認識理解、思維方式片面化的傾向。由于未充分理解任務內容,即使搜尋到滿足學術需求的信息,仍然無法準確地把握學術信息的真正價值,出現信息與任務不匹配等現象;另外,學生對專業性知識的學習和深究能力較差,即使具備一定的利用信息資源和工具的能力,但對搜尋出的學術信息資源,仍缺乏批判與創新精神,難以形成新的認知。
二、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
結合目前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相關研究成果及對實際服務能力的調研情況,發現區塊鏈、知識圖譜、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水平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師生提供了更智能化的信息服務。
區塊鏈的框架結構與核心技術在高校圖書館數據資源共享和存儲系統的構建過程中尤其重要。因其去中心化、開放性、信息不可篡改、匿名性、可靠性等重要特征,系統內的所有節點可以平等地、相互地獲取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數據;與此同時,利用共識機制在節點之間維持數據的一致性,不僅可以幫助師生便捷地訪問數據資源,還能有效地防止數據被惡意修改,從而為高校圖書館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存儲構建一個安全、可靠的渠道。
高校圖書館作為師生第二課堂的延伸,虛擬現實技術的利用可構建真實學習情境,為師生營造沉浸式學習環境。在學生被動學習的過程中展現演示功能,在多維度的交互中鍛煉學生主動學習的實踐能力;其開放性和跨學科性的明顯特征,為學生開展學術研究、咨詢科研知識和搜尋相關信息創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豐富、媒介形式多樣;從目錄、主題、作者、出版機構等多種角度進行數據挖掘,將碎片化的知識條理化,提煉形成精品知識,建立學科知識圖譜。其意義在于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和組織,形成內在邏輯關聯,最終構建重要意義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減輕學生的認知負荷,使學生從信息過載和知識迷航的困境中脫離出來,促使高校圖書館由傳統文獻信息服務轉向應用知識解決方案、以用戶為中心的智慧信息服務。
通過物聯網技術,高校圖書館借助各種傳感器與數字設備可以完成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學生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利用各類數字終端與特色App接受高校圖書館更多的即時服務。
三、學生學術信息搜尋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的具體內容構建了學生學術信息搜尋能力提升的架構(如下表所示)。從智慧資源服務、智慧教育服務、智慧思維服務三個層面解決學生搜尋學術信息過程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使學生信息素養與處理能力相融合,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一)高校圖書館智慧資源服務
在數智技術與學習環境深度融合的趨勢下,高校圖書館將信息資源與新型技術相互結合,將智慧資源服務融入學生對學術信息需求的認識與表達中,滿足其對學術信息查詢的需求。
1.高校圖書館利用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的特點,建立分布式閱讀平臺基礎數據存儲系統,運用人工神經網絡算法了解學生學術信息需求的偏好和特征,運用信息分析和數據挖掘手段對學生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將最前沿、最具有價值的學術信息主動推送給不同學術需求的學生。
2.高校圖書館使用知識圖譜助力智慧推薦,向學生解釋學術信息推薦的原因,使其樂意接受并使用所推薦的學術信息。通過提煉和識別學生的學術需求,將跨類目、跨媒體的圖書館資源與學術、科研需求相聯系,提高高校圖書館與學生之間的粘性,使信息資源更加具有實時性和完整性,使學生感受到高校圖書館精準化、智慧化的資源服務。
3.高校圖書館利用物聯網、VR技術為學生學術信息搜尋過程創造便利環境。王維秋基于人臉識別技術和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需求,設計信息推送、智能行為軌跡采集等功能,在突發事件下,保障學生可以多終端和多渠道地認證、登錄訪問校內數據庫的權利,構建無障礙學術信息搜尋環境,實現與高校圖書館移動應用軟件、小程序的無縫連接;天津大學鄭東圖書館建成的“VR圖書館”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智能服務,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裝置,不用出門就知曉圖書館的布局、服務和資源。
(二)高校圖書館智慧教育服務
高校圖書館通過線上線下相輔相成的教育方式,突破學生在學術搜尋過程中理論淺薄、分析不足與利用不強等障礙;提供真正的智慧教育服務,將信息素養嵌入學生科研和學習的實體環境和虛擬空間中。
1.高校圖書館與高校院系科研人員合作開設相關信息素養課程,按照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實際需求,針對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培養階段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學術信息搜尋教學。從入學階段認識圖書館的樓層分布、數字資源系統,了解篩選本專業信息資源的方法;在課程學習階段,結合學科專業特征,學會利用圖書館數據庫和資源平臺進行信息搜尋和知識獲取;在論文寫作階段,介紹學術前沿、中外數據庫,提供不同學科外文文獻資源并給予寫作輔導幫助。另外,高校圖書館加強學術講座的精準性、實踐性,既傳遞專業的信息檢索知識,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海南大學依據學科服務的需要,分類、整合查新檔案,在本科生的文獻檢索課程和專業課程中,以查新報告作為信息檢索案例“微課件”;將導師課題作為研究生嵌入式信息檢索培訓內容。
2.高校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搜尋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提高其信息敏感度,掌握多樣信息檢索技巧,對搜尋結果進行有效的分析與利用。高校圖書館為信息檢索課程設立課程網站,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和完備的數據庫;建立學科導航系統,分類整理各類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查詢模式;通過抖音、嗶哩嗶哩等社交媒體,實現了學術資訊的網上傳播;通過線上平臺,建立與學生交互的虛擬社區,借助慕課和各類教育App,開設虛擬課堂教學,使學生與系統、學生與館員深層交互,開展信息素養教育。
(三)高校圖書館智慧思維服務
高校圖書館重視思維意識,加強學生搜尋前對信息需求的認識與分析,培養搜尋中對學術信息的評價和批判性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利用信息資源學習的習慣,進而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1.高校圖書館重視學生形成文獻管理和數據分析的意識。鼓勵使用Note Express、End-Note web等軟件搜尋并高效管理學術資源;教會運用Spss、EPS、ESI等數據分析工具,深入挖掘數據關系,將數據變成具有邏輯意義的知識對象,便于統計、預測和分析數據和信息,為智能檢索、情報分析、知識發現提供支持;倡導使用知識圖譜,從單純的關鍵詞匹配層次上升到知識理解層次的檢索模式,精準地理解檢索意圖,為學生提供智慧檢索服務。
2.高校圖書館培養學生對學術信息的批判性意識。在通識教育中突出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如美國紐約城市科技學院圖書館關于“信息研究和文檔”的批判思維課程,提升學生在科研活動中的批判性思維和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術信息搜尋結果的精準率。引導學生從多種資源中搜尋可靠性、權威性的學術信息,通過分析將所需學術信息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靈活支配正確的學術信息。
結語:
在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注重智慧化轉型和賦能,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推動智慧服務與學生信息行為的密切結合,優化各專業的信息素養教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術信息搜尋能力,培養利用信息資源學習的習慣,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真正融入學生的學習與科研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