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北方多地走訪發現,少數縣財政存在涉農補貼發放不及時、財政未完全做到專款專用等情況。西北某地財政廳一位處長說,有的縣財政處于“一個鍋蓋管十口鍋,哪里冒泡蓋哪里”的情況。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當前,財政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有提升空間,應特別注意避免財政壓力傷及民生。
涉農補貼拖欠多年
說起涉農補貼,北方一農業縣的農民李軍談到,2021年、2022年,他購買農機,并組織農戶對縣里數千畝耕地實施深松作業、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按照相關規定,應獲得國家下撥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深松作業補貼、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補貼,幾年過去了,補貼還沒有全部到賬。
“目前,農機補貼欠我1萬元,深松作業補貼欠我21萬元,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補貼欠我25萬元。”李軍說,縣里還有一些農戶也未按時收到補貼,“我們前段時間去縣里反映過一次,縣里撥付了一部分,還有部分剩余補貼沒有發放”。
記者從該縣農牧局查實,該縣僅這三項未向農戶撥付的補貼就達近3000萬元。農牧局一位副局長回應:“目前資金撥付手續已完備,即將撥付?!睂τ跒楹螞]有按時給農戶發放補貼,他坦言,“這些補貼資金已撥付至縣財政局,但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存在挪作他用的情況?!?/p>
記者在西北十余縣走訪發現,未按時發放涉農補貼的情況并不鮮見。欠補金額方面,從幾百萬元到數千萬元不等;補貼內容方面,涉及殘膜回收補貼、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補貼等多項補貼;拖欠時間方面,短則一兩年,長則三四年,個別地方2020年的相關補貼至今未發放。
涉農補貼不及時發放,給農戶帶來經濟負擔,同時也稀釋了國家政策紅利。有受訪農戶表示,自己買農機、攬農活的錢一般通過貸款得來,每年要支付利息。由于涉農補貼發放不到位,支付的銀行總利息快趕上補貼資金了。
專項資金不專項
記者調查發現,包括涉農資金在內的多種專項資金在縣級財政環節或多或少存在被挪用的情況,因而影響到民生政策落實。
此前,在媒體的關注下,東北某縣政府將多年拖欠農民的退耕還林補貼最終撥付,金額達數百萬元。據了解,這筆退耕還林補貼早在幾年前就已撥付至縣財政,被縣里挪作他用。此次撥付的補貼款,是縣財政剛好又到賬了一筆其他專項資金,隨即挪來支付退耕還林補貼。
“這種使用專項資金的做法,在少數地方確有存在?!睎|北某縣委書記表示,當前各種上級專項資金到了縣財政,相當于進入了同一個資金池,地方有時并未按照規定使用。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縣級財政專項資金不專項,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
——收支不匹配。有受訪對象分析,一方面,這些靠挪用解壓的縣普遍經濟發展不佳,財政收入較低,可支配的財力難以兼顧好各方面工作。另一方面,部分重要工作沒有匹配上級資金,縣級財政負擔較大,少數縣級財政不得不臨時挪用其他資金。
——使用不合理。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的地方債務壓力較大,卻仍將較多資金投入城市形象展館、政務信息平臺、體育場館等項目里,使政府化債、基層“三保”兜底、基礎設施完善等開支被擠占;有的地方上大園區、大項目,投入產出比并不樂觀;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給企業免費用地、建廠房、買設備,但有些政府出資參與的項目需要幾十年才能收回成本。
——認識有偏差。記者在采訪多個縣級主官以及財政、審計等部門干部的過程中發現,少數干部對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不夠重視,認為挪用專項資金是基層財政必然的“運轉法則”。
為保民生騰出財力
面對少數基層財政出現的負債、挪用等情況,從長遠看,需要上升到國家和省區層面予以關注和解決,開展摸底調研,從基層財政管理、財政效益提升等方面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眼下,無論基層財政壓力多大,也要堅決保障好民生支出,兜牢兜實基本民生底線,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實現節用裕民。
用好考核指揮棒,將保民生、化債作為干部考核重要依據。同時,還要嚴格實行政府舉債和重大行政決策終身問責制。黨政機關應嚴控非重點、非剛性支出,強化預算執行約束,把節約的財政資源用于保經營主體、?;久裆?。
(摘自《瞭望》2023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