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歆妍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0)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bseph Hayden,1732—1809),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因其在交響曲與弦樂四重奏領域有著突出貢獻,被世人稱為“交響樂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人們經常對海頓的交響樂、弦樂四重奏進行探究,卻忽視了對其鋼琴奏鳴曲的貢獻。海頓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貫穿了其整個音樂生涯,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海頓鋼琴奏鳴曲的風格清晰、明快,《降E 大調奏鳴曲》(Hob.XVI/52)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首作品由三個樂章構成,每個樂章在旋律材料、音響效果、節奏形態方面都有顯著特點,但大多數文章只進行了簡單的描述,并沒有進行細致的論述。所以,筆者選擇從旋律特征這個角度進行研究,使演奏者更好地學習和演奏這首作品。
《降E 大調奏鳴曲》創作于1794 年海頓第二次出訪倫敦時期,屬于海頓創作晚期的一首作品。當時的倫敦是歐洲資本主義的經濟中心,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里全新的社會環境、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各種各樣的音樂會以及優秀的大型樂團都給海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新環境的影響下,海頓開始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所感受到的內容,所以,在這里創作出的《降E 大調奏鳴曲》無論是從當時奏鳴曲的發展來看,還是從海頓自身的寫作風格來看,都是他最為成熟、最具創造性的作品之一。同時,“英國式”鋼琴制造技術的發展也對海頓的音樂創作起到了推動作用。“英國式”鋼琴相比之前的古鋼琴可以展現更宏大的音響效果,能展現出作曲家更加強烈的情緒,也為其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多思路。所以,《降E 大調奏鳴曲》擁有如同交響樂般的音響效果,也增加了演奏的難度。
在海頓所有的鋼琴奏鳴曲中,《降E 大調奏鳴曲》有著突出的內容性和強烈的戲劇性,海頓還將交響曲“快—慢—快”的三部性原則滲透其中,這首作品共有三個樂章,海頓在第一樂章中融入交響樂的創作特點,在第二、三樂章中加入民間音樂元素,使這首作品在旋律上極具特色。
交響樂是指通過樂器之間的協作,演奏具有宏大樂曲結構、絢麗音色變化和豐滿音響效果的音樂作品。而鋼琴是能夠演奏不同類型聲部的樂器,具備交響化特性。當時“英國式”鋼琴制造技術的發展也促使海頓運用鋼琴的這一特性將交響樂中不同樂器的特點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作品第一樂章的開頭就使用強力度分解琶音和弦引出主題,以豐富的和聲效果呈現交響樂隊全奏的感覺。交響樂隊式的音響效果由鋼琴的音色展現出來,最低音與最高音之間也超過了三個八度,帶給觀眾一種宏偉、莊嚴的感覺。隨后第3 小節將前一小節動機移高八度演奏,仿佛將樂隊全奏變為木管組樂器的獨奏。演奏力度也從f 變為了p,這種力度上的不斷變化在作品中多次出現,可以感受到鋼琴音響被充分利用。在踏板的運用上,演奏者可以根據和聲的轉換以及力度的變化不停更換延音踏板,來確保旋律線條的流暢清晰。
同時,主部主題材料在呈示部中反復出現并得到延伸,如第一樂章的9-10 小節重復1-2 小節的主題;11-16 小節交換聲部重復了6-8 小節的材料;17 小節也再次重復主題。這種主部主題的材料在各個聲部中不斷出現又相互交織,體現出這首作品的交響性特征。這一樂章還通過模擬各種交響樂器的音色來演奏出交響化的音響效果。如第一樂章中使用了很多快速演奏的多連音,在9-10、16、19 小節中都出現了多連音節奏型,且都是位于鋼琴的高音區。因為鋼琴高音區音色明亮且發音較短促,很好地模擬了木管組或銅管組中高音樂器的音色。而28-29、46-47、68-72、98-99 小節使用了由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反拍節奏型,這是在模仿交響樂中小提琴的快速演奏,產生了與交響樂隊全奏完全不同的音響效果,前后演奏之間的對比也充分體現了海頓創作風格中的交響性與幽默性。
在古典主義時期,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歐洲社會的經濟文化都發生了新的變革。這些變革使得音樂領域的世俗因素不斷增加,民族文化得到重視。當時的作曲家在創作時都會將民間音樂元素運用在作品中,海頓也不例外。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中,海頓就模擬了奧地利傳統民間樂器齊特拉琴的音色特點。齊特拉琴又稱“九弦琴”,是流行于奧地利的一種撥奏弦鳴樂器,總共有45 根琴弦。樂器裝置的靈活性使其能發出如“波浪”般夢幻婉轉的聲音,帶有浪漫色彩。演奏者在演奏時需要將琴放在膝蓋上或以肩帶支撐,右手用撥子撥弦,左手用手指按弦進行演奏。這首作品第二樂章的速度為慢板,海頓想在其中抒發一種深刻又浪漫的情感。所以他在這一樂章中運用了許多復附點節奏,這種節奏型使得整個樂章的音樂線條得到展開,拉寬了旋律發展的可能性,更易抒發感情。同時,樂章中還出現了大量快速演奏的音階,如第14、20、24小節,這正是模仿民間樂器齊特拉琴如“波浪”般夢幻的音色,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民族色彩。
除了模擬民間樂器,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影響的海頓還善于在作品中運用各種民間舞蹈元素。這首作品的第三樂章主要使用了科洛(kolo)舞蹈的元素,科洛為南斯拉夫的民間舞曲,有“圓圈”的意思。海頓十分喜愛這種舞蹈,在作品中多次使用其曲調、節拍或節奏音型。科洛舞蹈的節奏多使用弱起,為8 小節樂句,調性以大調為主,經常使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進行組合,速度為急板,所表達的情緒歡快、活潑。海頓巧妙地使用民間舞蹈元素讓人們聯想到農夫們舞蹈的場景。這一樂章很好地體現出海頓創作風格中質樸自然的一面,不僅融合了民間舞蹈的特點,而且展現了海頓想要表達的純真質樸、歡快明朗的風格。
在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們以創作主調織體為主,但他們會運用復調織體作為作品中的一個部分或是一個段落,形成主、復調織體相結合的形式,也有作曲家單純使用復調織體作為主要題材進行創作。在這首作品中,海頓在主調織體為主的形式下使用了隱伏聲部、復對位、模仿等寫作手法。如第一樂章的6-13 小節使用了隱伏聲部的寫作手法。這里四個音符為一組的音樂材料由第一、三個音和第二、四個音構成了兩條下行二度進行的旋律線條,給聽眾一種平穩舒緩的感覺。這一部分還使用了復對位的寫作手法,兩段旋律在進行上作有規則的變動,在不同聲部交錯出現,對旋律起到了強調作用,同時也發展了樂思。并且第一段旋律的下聲部到復對位上聲部使用了倒影手法,使兩段旋律進行既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作品的第三樂章中海頓還使用了八度復對位的寫作手法,第一樂章的51-54 小節還使用了模仿式復調的寫作手法,旋律作下方8 度的自由模仿。這種主復調相結合的寫作手法為旋律的發展增添了動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這首作品獨特的旋律特征,為了在演奏中更好地將其表現出來還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的支撐。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實踐經驗對這首作品的演奏技巧進行分析。
這首作品利用鋼琴的交響特性與寬廣音域來塑造交響樂隊的音響效果。在演奏這首作品時,演奏者需要建立交響化的思維,學會分辨音色的變化與層次感,才能演繹出具有交響性的音色。作品第一樂章的開頭使用了強力度的分解琶音和弦,是為了塑造交響樂隊全奏時莊嚴的音色效果。彈奏時需要演奏者放松手臂,背部發力,下鍵到底,讓琴弦充分振動,使手指和手掌的力量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演奏出樂隊全奏般的音響效果。為了不讓強烈的音響效果掩蓋住樂曲主題,在演奏時需注意外聲部的旋律線條,這就必須加強小指的獨立性,將和弦外聲部的旋律彈奏出來。在強調外聲部線條的同時還要注意內聲部下鍵的均勻。練習時可以先將內外聲部分開練習,通過慢練的方式將外聲部旋律的流暢性彈奏出來,再加入內聲部演奏,這樣才能使旋律更具層次感。隨后第3 小節將旋律提高八度演奏,同時演奏力度也從f 變為p。演奏者在這里要將力度變化對比展示出來,想象由樂隊全奏變為木管樂器獨奏的情形。這里需要貼鍵演奏,體現木管樂器在中聲部的豐富表現力,與之前產生鮮明對比。
第一樂章還使用了由十六分和三十二分音符組成的反拍節奏型,這里是模仿了小提琴的快速演奏,音色是非常靈巧、活潑的感覺。演奏者需要注意連線“落”“起”的重音在第二個音上,在彈奏的時候要將每組第二個音構成的旋律線條演奏出來。在練習這種跳躍式音型時要注意其與之前觸鍵的不同,在彈奏時可以利用手腕的慣性輕巧地彈奏。
這首作品中海頓運用了大量的民間音樂元素,所以在演奏時我們要掌握風格化旋律特點進行演奏,如第二樂章中使用了復附點節奏和裝飾音來展現民間風格。演奏復附點節奏對于時值的掌握十分重要,需要進行單獨練習再合起來彈奏。除此之外,這一樂章中還有大量的倚音,倚音在彈奏時要保持節奏均勻,同時運用手腕從前面的音符快速進入主要音符。第二樂章中第14、20、24 小節的快速音階則是模擬了民間樂器齊特拉琴的音色,增加了旋律的流動性。在彈奏這一串快速流暢的音符時需要放松手腕,否則很容易出現丟音的情況。還會因為手指技能的差異造成音色不均、節奏不穩、連接不上的情況出現。所以,在練習時要多對大指進行轉位練習,從慢練開始再逐漸加速。觸鍵方面使用指尖觸鍵,增加音符的顆粒性,使音色更加清晰透亮。
除了民間樂器,作品的第三樂章中多次出現同音反復的形式,體現出民間斯拉夫舞蹈的特征。因為同音反復形式的表現力相對單一,所以海頓在這一形式上做了多種變形,使旋律在具有穩定性的同時又不失色彩。如單聲部的同音反復時,可以加重演奏第一個音來突出節奏的律動性。在演奏時要保持下鍵的均勻及速度的一致,觸鍵方面使用貼鍵進行演奏。在三聲部的同音反復時,需明確主要旋律聲部在右手,左手的兩個聲部為固定低音和同音反復音。演奏時低音旋律保持不變,中聲部旋律進行反復。所以,在彈奏這一部分時手腕盡量保持平穩,注意不同聲部力度的變化,還要演奏出音色的顆粒性。演奏者在彈奏時要學會聯想農夫舞蹈的情形,才能更好地演奏出獨特的鄉野氛圍。
鋼琴是可以演奏多個聲部的樂器,這就要求演奏者養成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的思考習慣。海頓在這首作品中使用了主復調織體相結合的寫作手法,演奏者要學會運用這種思維進行練習和演奏。在第一樂章的6-13 小節中,海頓使用了隱伏聲部的寫作手法。四個音符為一組的音樂材料中的第一、三個音和第二、四個音構成了兩條下行二度進行的旋律線條。演奏者練習時可以先標出主干音,熟悉主旋律線條如何進行后再加入下方旋律進行練習,這樣才能營造出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流動感。作品的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使用了復對位的寫作手法,由兩段旋律輪流擔任主要部分。演奏時要突出主要聲部的旋律線條,也要保持另一個聲部旋律的流暢清晰,來增添旋律發展的動力。在第一樂章的51-54 小節中海頓還使用了模仿式復調的手法,主要樂句在不同聲部中進行,這種復調在演奏中也需要注意突出主要樂句的問題。如51 小節下方聲部是對上方聲部的自由模仿,接著55 小節的下方聲部是對54 小節上方聲部的嚴格模仿。所以,演奏者在練習時要注意,當主要樂句再次出現時,都要給予突出的地位,才能更好地體現“模仿”進行的旋律感。
通過對《降E 大調奏鳴曲》旋律特征和演奏技巧的分析發現,這首奏鳴曲在呈現交響樂隊式的音響效果、模擬民間樂器的音色、使用民間舞蹈元素、運用主復調相結合手法這四個方面有典型特征,這些方面也符合海頓本人的創作特點和個人風格。特別是在鋼琴模仿交響樂隊音響方面,個人特征更為顯著。在作品的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通過構建交響思維,通過不同的觸鍵來展現交響樂隊的音響特點,需要掌握節拍節奏來表現作品風格,需要通過對快速音階跑動的掌握來模擬民間樂器,需要通過聲部處理來體現奏鳴曲主復調相結合形成的聲部關系。文章所論述的內容僅僅是對海頓奏鳴曲研究的起步階段,希望對學習和演奏海頓奏鳴曲有一定的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