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梓函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集優秀文化底蘊于一體,博大精深、精彩燦爛。作為民族精神、人文情懷、藝術審美的高度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經歷了時間的驗證,也歷經了時代的洗禮,將中華兒女最真摯、最質樸、最鮮明、最持久的文化認知,以及審美追求、精神世界以豐富音樂的形式進行了充分的表達,傳遞了真誠、善良、美好、高尚、堅韌、奮進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可見,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真實寫照和記錄,因而也與我國傳統文化觀深度契合,交相輝映。近些年來,國家呼吁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要做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和輸出。在此背景下,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在高校進行教學融合和校園傳承,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才塑造價值,陶冶學生情操,樹立高遠的理想,提升文化修養,以正確的價值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情懷投入到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之中。高校也在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的開拓實踐中,大力弘揚傳統音樂文化之精髓,堅定“鑄魂育人”之理念,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持續發展注入高品質人才。
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和傳承,不僅要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建設的融合,還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深化教學理念,將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作為持續而長久的事業來做,使學生能夠得到不斷的文化熏陶和修養塑造。因而,高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音樂專業或者其他學科體系中的融合要更具開放性,能夠通過學校系統的課程建設和校園文化營造,不斷實現傳統音樂“鑄魂育人”的偉大目標。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高校音樂教師要積極探索傳統音樂教學方法,深化傳統音樂教學理念,通過科學化的頂層設計,能夠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融合在專業課建設之中,為傳統音樂專業教學提供更豐富的教學內容。
首先,進行傳統音樂文化教學觀念的變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高校對傳統音樂的教育價值認識不夠全面,將重點內容放在了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層面,對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德育和美育拓展不夠深入,因而傳統音樂內在的文化美和思想性被極大削弱,尚未能全面體現出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價值。當前,隨著高校傳統音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對傳統音樂的文化美和思想美逐步重視,將其作為學生修養、情操、品德塑造的重要內容,產生了積極而卓越的成效。所以,在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發展和校園傳承中,要不斷更新理念,創新觀念,挖掘傳統音樂“鑄魂育人”的潛在價值;其次,深化傳統音樂教學理念,將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由內而外、由淺入深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聯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全方位地拓寬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價值,以更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延伸審美教育、思政教育,弘揚優秀傳統音樂教學的育人價值。
我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創造了燦爛的傳統音樂文化。不同地域、民族在傳統音樂文化的創造上,音樂形態和審美內涵多元而豐富,因而也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音樂強大而多彩的體系。那么如何從如此豐富的傳統音樂內容體系中,提煉出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兼具,且符合高校傳統音樂教學特色的音樂資源,成為當前高校教師面臨的一大關鍵性問題。筆者認為,立足于傳統音樂的文化底蘊,挖掘傳統音樂的思想內涵,讓學生在傳統音樂的學習中能夠品味和體會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在豐富的藝術實踐中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因而,在高校優秀傳統音樂教材內容的建設中,要進行傳統音樂資源和素材的優化和整合,提煉更符合音樂教學課堂的重點內容,使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產生深刻的藝術熏陶和思想啟迪。此外,高校在優秀傳統音樂資源的整合中,要進行系統化的步驟實施,逐步打造經典的傳統音樂教材,實現“鑄魂育人”的教學目標。
第一,高校要對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教學資源進行分析,對不同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形式進行分類,再根據傳統音樂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最終確定符合教學要求的傳統音樂素材;第二,從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資源的欣賞教學入手,對傳統音樂內蘊的文化內涵、思想價值、風格特色等進行全面的解析,挖掘傳統音樂的美育及德育價值、以及文化意趣,從而使高校傳統音樂教學具有突出的情感性特征,對學生的思想情操產生熏陶和浸潤,實現高校傳統音樂經典教學的打造;第三,優選蘊含藝術美感和思想境界的優秀傳統音樂資源,將其作為高校傳統音樂教材中的重點教學素材,在整個課程的實施中將傳統的價值觀和哲學理念、審美品格貫穿到整個課程的設置中,從而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獲得更深刻的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思想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形成良好的修養和卓越的素養。
優秀傳統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在其形成中汲取了多元文化精髓,在藝術形式表達和創作主題思想各個層面都各具特色。因而,在高校傳統音樂文化教學開展中,要融合多元的教學方法,多層次、多維度地呈現傳統音樂文化的人才塑造價值。從專業水準和覺悟修養兩個層面來逐步深化傳統音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體會傳統音樂的審美特色和文化精髓,從更開拓的文化視野中主動承擔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
第一,在傳統音樂的欣賞課教學中加入實踐表演內容。音樂欣賞教學的著重點是引領學生去認識和感受傳統音樂文化,在音樂理論知識儲備和音樂文化審美方面確實是有益處的,但是局限點在于學生的品鑒思維受限。而傳統音樂表演課堂的加入,能夠從理論向實踐升華,學生從被動欣賞的局限中脫離出來,而是親身的參與到傳統音樂文化活動實踐中。例如,在高校組織承德本地傳統舞蹈“二貴摔跤”教學,欣賞教學部分對“二貴摔跤”的產生背景、文化特色、表演風格以及具體的舞蹈作品可以進行展示,但是學生對“二貴摔跤”這種地方特色濃郁的民間舞蹈只能從知識點和視覺審美上去感受,而學生對內蘊的民族文化特色難以親身實踐,缺乏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因而,表演實踐課的融入,能夠使學生從一招一式中感受“二貴摔跤”的藝術魅力,對承德滿族群眾的豪爽、樂觀、自信的民族個性更加感觸深刻,不僅使學生在“二貴摔跤”的表演中活潑的個性被激發出來,同時也能在集體舞蹈的參與中,感受到集體協作的樂趣,又能強身健體,愉悅身心,這樣音樂專業課程中的美育、德育價值就被凸顯出來,真正實現了傳統音樂教學“鑄魂育人”創新開展目標。“二貴摔跤”的音樂節奏氣勢磅礴、舞步豪邁灑脫,學生在傳統舞蹈的表演中,以別具一格方式演繹傳統舞蹈特色。從而也將本地群眾頑強的意志和豁達的胸懷進行了展現,使學生在地方傳統舞蹈中堅守文化情懷,用雋永深刻的傳統文化觀武裝頭腦,擔負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傳承的重任。
第二,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平臺,在傳統音樂教學中融入微課教學法。這一創新教法的應用,能夠給傳統音樂教學課堂帶來更多的活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前的作業布置或者學生自行對喜歡的傳統音樂內容進行選擇,通過錄制十幾分鐘的短小視頻來呈現各種傳統音樂的藝術特色,通過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展現傳統音樂文化內蘊的民族精神。例如,學生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民歌的學習,可通過微課教學法進行開展。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和音樂特色選擇地方音樂資源,通過不同方式的講解和展現滿族民歌優美的音樂特質。教師可選取優質的視頻教學材料通過互聯網進行分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從更豐富的音樂品鑒層次拓展音樂的傳統文化魅力。因而,微課教學法也以創新的形式將承德地區傳統音樂的開放性和兼容性體現了出來,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更加的入腦入心,以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喚醒學生的民族情懷,使學生在獲得豐富的音樂熏陶的同時,實現藝術與思想融合的價值引領,發揮“鑄魂育人”的積極作用。
在中華優秀傳統音樂的教學開展中,要突出“以樂化人、鑄魂育人”的實踐功能。在高校的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要為學生創造更多從講臺到舞臺的實踐活動,持續推進傳統音樂的特色化開展,使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滲透到音樂課程建設之中,而且能夠從藝術實踐中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使學生在藝術和品德層面都具有較高的素養。第一,高校的傳統民族音樂教學要發揮實踐陣地作用,創設濃厚的文化氛圍,促使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中來,使更多符合時代脈搏,展現民族精神,契合群眾文化審美的優秀音樂作品被創作出來。同時,要發揮民族音樂中蘊含積極正能量的題材創作優勢,將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價值和教化價值發揮出來,使高校的優秀傳統音樂實踐活動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學校可通過藝術文化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形式,以鮮明的主題創設進行傳統音樂藝術展演、青年紅色歌詠比賽以及國慶匯報演出等系列活動,使高校大學生在豐富的音樂文化活動實踐中,樹立偉大的志向和情懷,在潤物無聲中發揮傳統文化育人價值;第二;高校要開拓平臺、創新形式,通過校內外藝術實踐,全方位的滲透優秀傳統音樂文化因子,系統的打造高校德藝雙馨的高素質音樂人才。在音樂文化活動組織開展中,學校要充分重視傳統文化觀的價值引領,將內蘊的教化功能通過多彩的形式予以展現,成為學校教化育人的主要抓手。讓傳統音樂文化走進高校課堂、走出學校,面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學生在雋永的傳統音樂文化實踐中接受浸潤式的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情感的洗禮。
總而言之,面對新的教學改革形勢,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學融合和校園傳承,開啟了學生情操熏陶、心靈豐盈的新視窗。源遠流長的傳統音樂文化在高校的課題教學和藝術實踐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將內蘊的文化底蘊和審美特色以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了全新的展現,更容易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審美體驗。優秀傳統音樂課程所呈現的價值觀,一脈相承的延續了傳統音樂文化的教化功能,使高校的傳統音樂教學內容中的人文情懷、喚醒意識內化于學生心田,使學生在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實現了“鑄魂育人”的目的。優秀傳統音樂的以樂化人,不僅能夠凝心聚力,融注音樂特色,還能提升育人質量。傳統音樂文化獨特的審美價值和精神滋養,寓教于樂,使高校音樂教學形成了“鑄魂育人”新模式。能夠緊密落實學校德藝雙馨人才培養任務,立足于高校傳統音樂課程建設實際,傳承非遺,守正創新,強化使命擔當,形成音樂育人“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