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蓉
學科融合是形成創新思維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不同學科圍繞核心主題,打破學科邊界,相互交叉、融合、滲透,從而實現知識和能力的聯系性、整體性、創新性呈現。學科融合體現了未來課程綜合性學習的趨向,是學科發展的趨勢,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求。下面,筆者以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初中部開發的“花神花韻”課程為例,闡述如何從多學科角度圍繞核心主題進行學科融合式教學。
基于問題解決的整體框架,筆者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環境,以“探訪花神湖公園”為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思考。
問題花神湖公園毗鄰我校,面積約56000 平方米,花神湖也是市區城南最大的湖泊。花神湖公園內植物種類繁多,景致優美,對于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區域環境有著重要作用?;ㄉ窈珗@種植了哪些植物?為什么選擇種植它們?
【設計意圖】以真實環境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跨學科的視角展開對“花神湖公園植物的配置與分析”這一問題的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該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給出了多種多樣的回答。
生:有香樟、荷花、楓樹等,我覺得種植它們是因為不同季節需要有不同的植物。
生:因為是花神湖公園,所以我想應該需要以開花植物為主。而且我們這里的氣候也很適合這些植物。
生:公園里要有給游人遮陰的地方,所以種植了梧桐這樣高大的樹木。
師:如果想了解具體種植了哪些植物,我們首先需要做什么?
生:對整個公園的植物進行調查。
師: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所以我們需要分組進行。每個小組思考一下,最后可以以哪些形式呈現我們的成果?
結合方案設計、活動實施、成果呈現形式等環節細化、深化思考。經過師生充分的課堂討論,最終形成以下具體任務。
任務一 調查花神湖公園的植物配置情況,形成調查報告
為確保調查任務的有序進行,在實施之前,筆者需帶領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明確分組分工、確定分組區域、設計調查路線、搜集相關資料、準備調查工具、設計觀察表格等。筆者對學生設計的調查路線進行預調查,結合實際情況對設計路線進行必要的調整。
考察、調查等是生物學、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涉及兩門學科“探究實踐”“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的培育。任務一可以讓生物學、地理學科知識互為支撐,落實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按計劃路線分組推進,對公園植物(重點是綠色開花植物)展開種類調查,在實地調查中通過觀察、辨識、記錄等方法獲得數據,然后進行統計;查閱資料了解植物習性,包括形態特征、光照、溫度、濕度、水分、土壤、觀賞期等,了解公園植物配置方法及具體情況;收集小組成員、周圍居民對公園植物配置的意見及建議,形成小組調查報告,展示交流;全體學生通過交流、分析完善調查報告,并對公園景觀建設提出合理化建議。在調查報告的撰寫、完善等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公園景觀與地形的緊密聯系。
【設計意圖】從雙學科視角,學生能夠體會到公園植物的配置既需要因地制宜、遵循城市自然環境和人文特征,也要考慮植物的習性。
任務二 制作微景觀模型
學生通過收集或自制相關材料,運用所學生態系統知識,微縮模擬公園內的一處景觀,自制小型人工生態系統。在方案的交流討論中,學生自然產生了一些疑問:生態瓶中的水是自來水、湖水還是純凈水呢?生態瓶放置在光下還是陰涼處?生態瓶是否需要密封?生態瓶中的小魚和水草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等等。
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學生認知沖突之處,也是新知識的生長之處。制作過程中筆者以學生為主,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指導學生思考、操作。以生態瓶中的水為例,筆者出示水質渾濁的生態瓶照片,引發學生思考。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水中魚排泄物較多,進而提出:需要分解者分解排泄物。筆者進一步提問:如何增加分解者?學生自然而然發現,湖水屬于自然水體,含有的分解者數量肯定多于自來水、純凈水,加入湖水有利于生態瓶的生態平衡。
【設計意圖】筆者從生態系統的核心概念著手,不斷引導學生分析人工生態系統設計可能失誤之處,從而讓學生理解生態瓶設計時要注意生態系統各成分的組成完整、比例合適。在微景觀模型的制作和養護中,學生通過生態系統核心概念構建食物鏈,模擬真實生態系統,進一步形成物質與能量觀、生態觀等生命觀念,認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形成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任務三 繪制公園地圖
學生根據地圖制作的要求,在任務一調查結果中選擇適合繪制的植物種類,繪制出公園平面圖。筆者讓學生觀察比較植物的形態,自創個性化植物圖例,并標注在地圖的合適位置。小組1 將查閱到的公園建設資料(如水系面積、公園道路、主題景園等)與全班分享;小組2 將拍攝的照片與地圖結合;小組3 設計出Q 版公園地圖再標明植物;小組4在地圖上標注了各種植物的最佳賞花時間……在公園賞花地圖的繪制中,學生運用了地圖三要素等相關知識,也對開花植物的典型特征有了深入了解。
【設計意圖】做中學,學中做。將前期植物考察的結果融入公園地圖的繪制,是一次以素養為導向的學科實踐活動。在學科知識的遷移鞏固中,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逐漸發展。
在本單元的跨學科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生活化的情境創設,建立連接生物學知識和現實世界的通道,在校園、周圍社區實地觀察、調查,讓學生在課程中最大可能的遇見自己,遇見自然,遇見社會。在實際教學中,首先,需加強對學生調查方法的關注、指導,關注學生是否如實記錄,指導學生注意資料來源的權威性、科學性等。其次,教師應從學生的探究活動出發,設置多種表現性任務,真正關注學生融會貫通、運用實施、合作共進的能力。最后,教師通過螺旋上升的多項學習任務,充分支持和拓展學生自主、合作、開放、探究式的學習,培育具有跨學科思維的學生。學生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能從生物學視角理解真實情境下生物和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從地理學視角理解區域環境特征,了解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培育人地協調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