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鵬

無論是行走在廣袤的田野間,還是寓身于靜悄悄的實驗室,她的心里始終裝著一個夢想:讓眼前的天空更藍,腳下的大地更綠……
草種是國家生態修復、國土綠化與荒漠化治理、草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重要物質基礎。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站在國際生物育種、生態環境科技前沿,引領我國科技自主創新、承擔國家戰略科技任務,他們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馬暉玲就是其中的一員。
再過一段時間,馬暉玲就要和學生們一起下到試驗基地開展實地科學研究工作。多年來,這對她來說,已經是一種常態。
1987年,馬暉玲從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畢業后,被分配到甘肅農業大學任教。從此,她扎根西北的遼闊草原,埋頭科技創新、潛心治學,一干就是30多年。
“簡單地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野外采集草種,再到實驗室進行分析,采用常規育種、航天誘變育種與分子設計育種相結合的手段,培育出適宜于干旱、半干旱區種植的優質、高產苜蓿等牧草新品種, 以滿足牧草產業的實際需求。”馬暉玲說。
馬暉玲的專業方向是草坪科學和草地植物種質資源及育種,主要從事以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草地植物品種特性的研究。早在1996年起,馬暉玲就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了國家重大項目“優質高產多抗苜蓿新品種育種和篩選”的研究。多年來,馬暉玲帶著科研團隊行走在西北的遼闊草原,通過開展區域特色草類重要功能基因的分離、篩選和鑒定,構建重要生態草類基因文庫和核心種質群;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優質牧草及草坪草新品種,為發掘我國西部旱寒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優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馬暉玲團隊借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鎘脅迫下IAA調控的草地早熟禾根生長響應機理研究”的實施,擬將通過基因編輯手段,達到清除土壤重金屬污染物的最終目的。這項研究成果對推進草地早熟禾修復Cd(鎘)污染土壤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應用價值。在“丁二醇誘導匍匐翦股穎抗病性及其ISR機理研究”項目實施中,馬暉玲團隊通過與企業合作研發的新型節能、環保型復合制劑,對草坪的病害防治和營養供給,尤其是草坪綠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效可行的手段。
“目前,我們的科研團隊立足甘肅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等地區,結合牧草產業生產實際需要,正在努力創制一批具有優良性狀的紫花苜蓿等牧草新種質,培育出適宜于干旱、半干旱區種植的優質、高產苜蓿等牧草新品種?!瘪R暉玲介紹。
作為學者,馬暉玲在科技攻關的征程中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她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10余項;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次,甘肅省高??萍歼M步獎一等獎兩次;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出版教材專著10部。
2018年,馬暉玲光榮地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23年,她連任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馬暉玲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和飽滿的熱情認真履行人民代表的職責。作為專業技術型代表,她開展實地調研,結合自身專業背景,凝練有價值的議題,為國家相關部門出實招、提良策。
2019年,馬暉玲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提出“關于推進我國草種生產基地建設的建議”等建議,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設草種生產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21年,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馬暉玲再次提交了有關促進草種業發展的建議,得到了國家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
2022年,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馬暉玲就加強“西北地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調查、評價和保護利用研究”支持力度提出建議。馬暉玲希望相關部門能建立西北地區草類植物種質資源中心,構建草種質資源基本信息、特性信息和分子信息數據庫?!斑@樣有利于促進我國草類植物種質創新和新品種選育,可解決草種業‘卡脖子’問題?!瘪R暉玲表示。
讓馬暉玲欣喜的是,在2023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到,要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要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為此,她提交了關于在河西走廊建立國家旱寒生境草類種質創新與利用科技園,著力打造“西部草種業之都”的建議。
據了解,6年間,馬暉玲共提出建議25余份,得到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林草局等國家部委的答復,有的建議已被納入政府部門的工作推進中?!袄米约旱目蒲薪洑v和專業背景,凝聚集體的智慧與力量,發揮‘信使’與‘橋梁’作用,這是我的責任與義務!”馬暉玲說。
作為一名教師,教書育人始終是她崇尚的職業追求。從教35年來,馬暉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她先后指導培養博士后1人、博士20余人、碩士50余人。她指導的博士生中,有2人獲甘肅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她指導的碩士生和本科生也在不同類別項目里獲得學術獎勵。學生們在草業學科領域奉獻著青春力量,為草學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2014年,馬暉玲獲得“甘肅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榮譽稱號。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從教以來,馬暉玲一直銘記母校北師大的這一校訓。“作為人大代表,特別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始終是我們的主業和肩負的責任,我們一定繼續努力,勇于改革創新,在高質量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做出西部高等農業教育特色,為大力提升教育質量貢獻力量?!彼f。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