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博
父母、配偶、子女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一般只有在被繼承人父母、配偶、子女放棄繼承或去世時,作為第二順位的兄弟姐妹才有繼承遺產的資格。如果父母在世,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能否主張遺產份額呢?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女兒和父親分割哥哥遺產的法定繼承糾紛案件,并認定女兒享有其哥哥一部分遺產的繼承權。
退休職工王老漢的兒子王先生、兒媳劉女士、孫子小王均先于王老漢去世。王先生和劉女士生前曾共有一套房屋,王先生一家去世后,王老漢與親家張老太無法就該房屋份額達成一致,訴至法院。隨后,王老漢的女兒王女士作為案件第三人,也向法院主張其有權繼承哥哥王先生和嫂子劉女士的遺產。
王女士稱,哥哥一家三口因病先后去世,在三人患病期間均由其代為料理家務及住院期間的護理照顧,并由其辦理喪事。王女士認為,自己雖然不是王先生一家三口的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但因她在王先生一家患病期間承擔了較多的照料義務,故應享有一部分遺產繼承權。
王老漢主張其在兒子一家患病期間,雖然沒有在生活上照顧王先生一家,但是兒子一家治病的主要支出是他承擔的,王女士在照看過程中并未負擔醫療費用,所以王女士無權繼承王先生夫婦的遺產。
親家張老太也表示,女兒劉女士治病的支出均是由其娘家承擔的,王女士并未負擔醫療費用,不應該享有繼承權。
法院審理認為,王女士作為王先生的妹妹,雖不是第一順位法定繼承人,但在王先生和劉女士死亡時,即使王老漢和張老太曾經在王先生或劉女士患病期間給予過經濟支持,但也不能否認王女士在王先生和劉女士患病期間盡了主要照顧義務,不能僅僅以物質、金錢付出的多少來衡量扶養人是否盡到扶養義務,具體細微的生活照料及對于患病親屬的悉心照顧,同樣也是一種扶養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對此應予以積極評價。據此,法院認定王女士對王先生、劉女士夫婦盡了較多的扶養義務,應分予王女士適當的遺產。最終,法院判決王女士繼承涉案房屋20%的份額。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撫養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適當的財產。繼承人以外的人,是指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撫養或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在繼承開始以后,按照一定的原則分給適當遺產的制度?!痹撘幎ǖ牧⒎ǔ踔栽谟诠膭钯狆B老年人及扶助病患等弱勢群體,有助于樹立文明家風,發揚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同時也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本案中,王女士作為王先生的妹妹,在王先生、劉女士夫婦患病期間盡心照料,盡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扶養義務責任,故王女士有權分得其兄嫂的一部分遺產。
(摘自《勞動午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