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的王某、黃某貴、黃某清在其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等平臺,發布關于符某、張某等人的不實信息,其內容言辭粗鄙、不堪入目,對符某、張某等人的名譽、人格造成嚴重影響。符某、張某等人為維護自身權益,遂訴至法院。
法院經審理,依法判決王某在微信朋友圈公開向符某等人賠禮道歉,并支付精神撫慰金500元。判決生效后,王某遲遲未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符某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案件進入執行程序階段后,經過多次溝通,王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符某造成了傷害,主動寫下道歉聲明,并經過法院審核后發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等平臺,由執行人員加其好友后監督履行7日。
另一案件的黃某貴、黃某清也誠心向張某道歉和支付精神撫慰金,并在道歉聲明上簽字后,由法院代為張貼在村委會宣傳欄。
海南瑞來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嬌萍說,微信朋友圈雖然受眾范圍較窄,具有一定私密性,但其本身并非封閉空間,而是具有一種親緣性的公共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面向的往往都是親戚、朋友、同事、師生等關系緊密的群體,而這種熟人傳播相比于一般的大眾傳播,對當事人造成的影響更加直接、明顯。換言之,朋友圈里的言論是能夠被一定公眾獲取、傳播的,因此其不屬于法外空間,需要受到法律的規制。
因微信朋友圈言論引發的名譽權訴訟并不少見。這些案例中,除了直接通過語言侮辱他人,以制作圖片、視頻等方式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情況也不少見。
在一起案例中,樂東女子李麗(化名)在與丈夫吳志(化名)鬧矛盾時,無意間看見弟媳林華(化名)與丈夫的聊天記錄,她誤以為弟妹在挑撥離間,隨后將二人的聊天記錄發到朋友圈,并稱“……世上最犯賤的人就是哥哥和弟媳這種赤裸裸的關系。合伙逼走嫂嫂……”李麗與丈夫之后由于感情不和離婚。林華認為,李麗侵害其名譽權的內容通過微信的傳播已擴大化,在其生活的范圍內已產生不良的影響,隨后將李麗告上法庭。
樂東法院一審認為,李麗在微信朋友圈發表該“說說”,足以讓社會公眾聯想到林華與吳志之間具有不正當關系,才導致李麗與吳志婚姻關系破裂,足以讓社會公眾認為林華系破壞李麗與吳志婚姻關系的第三者。該條“說說”客觀上降低了林華在一定范圍內的總體社會評價,已侵害了林華的名譽權。據此,樂東法院依法判決李麗向林華作出書面道歉并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
在另一起同樣是名譽權糾紛案件中,??谝荒凶訌埬逞笸ㄟ^加工、制作,將朋友的兩張標有“頭號土匪”“頭號犯罪嫌疑人” 等帶有侮辱性文字的照片發布在家族微信群里,此事引起朋友的極度不滿,將其起訴至法院。海口市瓊山區法院認為,本案張某洋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依法應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的侵權責任。法院判決,張某洋將道歉圖片發到群里為原告恢復名譽,并賠償2000元。
李嬌萍介紹,如今伴隨新型媒介的發展,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都能經由微信傳播,成為侵權載體。
由于網絡空間中的身份虛擬,一些毫無忌憚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的事件層出不窮。有人認為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發幾句泄憤的話沒有什么大不了,殊不知權利是有邊界的,這些越過法律界限的行為已經構成了名譽權侵權。
李嬌萍說,民法典規定:“民事主體享有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以口頭、書面、網絡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責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李嬌萍表示,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社交也日益發達,但人們在享受著互聯網社交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也應依法謹慎行使自身權利。
“網絡用語相比日常生活要更率性隨意,但也不能超出法律及道德的底線,特別是微信朋友圈這些地方?!崩顙善颊f。根據微信朋友圈的顯示規則,朋友圈分享者與瀏覽者共同的好友能同時看到分享和共同朋友間的互動,并存在轉發的可能,因此一旦發表了不當言論,很容易因為“漣漪效應”而傳播開去。

李嬌萍提醒,名譽權被侵犯,應以合理合法的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過激的言行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激化矛盾,違反法律的還將承擔相應責任。首先要固定侵權人的身份情況,在網絡環境中,多數情況下用戶會使用網名昵稱,而電子數據的易偽造、易篡改等特點,使得司法實踐對認定網絡賬號的信息發布者與實際侵權者的身份對應關系更困難。因此在發生侵權事件后,被侵權人應第一時間確定侵權人主體,可以在微信中通過聊天等方式確認對方的身份,及時固定侵權責任人,以便今后維權。在確定身份后,接下來就是要固定好證據。
據介紹,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證據早就不局限于錄音、視頻等,還包括“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而微信聊天記錄、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均屬于電子證據。電子證據的提取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定形式,不能加以修改、編輯,盡量保持原狀并向法院提交原始載體。如果自己無法獲取,可以通過公證方式保留電子證據,或者申請權威部門調取后臺數據獲取,如此才能被法院認定。
(摘自《法治時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