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早春的一個早上,我打算去超市買點菜薹回家吃,沒想到菜薹非常搶手,早已售賣一空。我又在鎮上轉了一圈,可惜走了幾條街,也不見一個賣菜薹的人。
我心中有些失望,感到空落落的,腦海里又浮現出當年公婆種菜的佝僂身影。我尤其喜歡吃公公種的菜薹,雖然有些苦澀,但滿滿都是春天和親情的味道。后來公公去世,再也沒有人給我們種菜薹吃了。
心中正暗自傷感,沒想到電梯門一打開,便看到一個白色食品塑料袋,鼓鼓囊囊地躺在我家門口的腳墊上。難道是菜薹?我打開袋子細看,還真是!同時,出門前留在門口鞋柜上的一堆硬紙板沒有了,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菜薹的來歷,心里不禁升起一陣暖意。
我家有網購的習慣,每次拆快遞剩下的硬紙板處理起來成了一大難題,扔了可惜,拿去賣又值不了幾個錢。有一次散步,偶然發現樓下有位老人在拾荒,那些硬紙板就有了妥善的去處。后來聊天才知道,老人是從鄉下來投奔住在小區里的女兒的。此后,老人經常給我們送些她在老家自己種的蔬菜,有時是韭菜,有時是雞毛菜,冬天還有大頭青、卷心菜等。今天老人又送來了菜薹,真是家門口“長出”的幸福味啊!
其實,不僅僅拾荒的老人,搬到這個小區后,我一直很喜歡和鄰居們交流相處。我會把上山挖的毛筍送給大家嘗鮮;送喜歡侍弄花草的鄰居一對閑置的花架;幫晚下班的鄰居收收晾在外面的衣服。有一次我們出門旅游,忘了關電梯間的窗戶,剛好那天狂風暴雨。就在我們擔心雨水會從窗戶灌進房間時,從監控畫面里看見對門鄰居過來,及時為我們關上了窗戶……
我總是想,在城市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禁錮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似乎早已習慣了“不和陌生人說話”。但遠親不如近鄰,鄰居之間點滴的互助,總能讓我感受到人與人的真誠,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溫暖和美好。
(離蕭天摘自《人民政協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