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媛 朱旭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北京 100084
面對現階段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正處于從關注國內治理進入到國內外問題并重、積極參與全球事務治理的關鍵轉型期[1-2]。在服務中國當下的戰略發展任務方面,中國智庫不僅要驅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需要在爭取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治理等方面承擔關鍵角色[3-6]。
自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以來,中國智庫建設邁入了全新時代,國際關系智庫的專業化發展也愈加成熟[7]。一方面,以國際關系為核心發展領域的中國智庫已頗具規模,根據中國智庫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數據庫統計,目前國際關系與外交政策領域的智庫數量已經達到144 家。另一方面,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在全球視野中也逐步嶄露頭角,根據《全球智庫報告2020》(2020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Report)數據[8],有6 家中國智庫上榜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智庫榜單,分別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察哈爾學會和全球化智庫。
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國外學者就開始關注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發展態勢,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從政治學視角出發,討論改革開放后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下的國際關系智庫組織特征、行為模式以及其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影響機制[9-12]。隨著中國開始重視國家軟實力的提升[13],國外學者又將目光轉向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在“二軌外交”方面的職能發揮[14]。
相較而言,國內學者對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專門研究更多出現在我國提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目標之后,服務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推動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的戰略目標[15]。國內學者重點討論了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典型經驗和公共倡導策略[16-19]。
本文關注的是新時期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關注議題和態度的趨勢變化。作為知識與決策間的橋梁,議題導向的政策研究是智庫的核心職能。相較于專注內政議題的智庫,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承擔的責任更為復雜,也與廣泛的國內外政策參與者發生聯系,因此,在新的發展時期,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如何決定自己關注的政策議題、采取何種態度,是值得關注的研究問題。為了回答上述研究問題,本文利用社交媒體數據和文本挖掘方法,提煉出了中國代表性國際關系智庫2017—2020 年關注的政策議題,并通過情感分析觀測其在不同政策議題上所持態度的變化。
為了回應上述研究問題,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圖1):①找到能夠衡量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所關注的政策議題的數據源,并進行預處理工作;②挖掘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政策議題的主題;③測量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態度;④討論不同性質智庫在政策議題關注和態度上的差異。

圖1 研究思路圖Figure 1 Research road map
2.2.1 樣本選擇 本文關注的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是指在國際關系領域存在專業競爭優勢的中國智庫。這種專業競爭優勢意味著智庫在國際關系或外交領域具有較強的資源稟賦和政策影響。誠然,測量中國智庫在不同政策領域的專業競爭優勢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工作,但國內外關于智庫的諸多評價成果為本文提供了可靠的標準。
本文選擇了3 種智庫評價成果確定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樣本名單,分別是《全球智庫報告》(2017—2020)、中國知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知識資源總庫和中國智庫索引(CTTI)數據庫。選擇這3 種智庫評價成果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這3 種智庫評價成果均提供了針對國際關系或者外交政策領域的專門智庫榜單;另一方面,這3種智庫評價成果各有側重。其中,《全球智庫報告》(2017—2020)和中國智庫索引(CTTI)數據庫是基于業內人士的問卷評價;中國知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知識資源總庫則是基于機構專家的產出信息。而《全球智庫報告》(2017—2020)提供了全球視野的評估,另外兩種則更多聚焦中國情景。
本文取3 個名單的并集,共獲得了6 家機構的數據,分別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化智庫和察哈爾學會。為增強對于各類智庫觀測的覆蓋面,本文加入了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作為高校智庫的樣本補充①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也在中國智庫索引(CTTI)數據庫和中國知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知識資源總庫的國際關系與外交政策領域智庫名單中,同時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也曾上榜過《全球智庫報告》。。因此,本文最終納入分析的智庫數量為7 家,覆蓋了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的完整譜系,表1 展示了機構基本信息。

表1 7 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7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ink tanks in China
2.2.2 數據來源 目前,《中國智庫綜合評價AMI 研究報告》《CTTI 智庫報告》《中華智庫影響力報告》等均嘗試利用問卷調查、期刊報紙等建立測量中國智庫活動及績效的評價體系,但存在相應局限:①問卷調查數據一般由外部專家或者機構自我評價得到,本質上而言,這并不是一種客觀測量,存在測量誤差的可能性會比較大,并且問卷調查的更新頻率較低,往往是以年為單位。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的官網上沒有說明機構確切的成立年份,只提到其前身是1980 年對外開放的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利用期刊報紙等數據衡量智庫的研究產出,雖然可以克服問卷調查存在的問題,但是期刊報紙上發表的成果都只是智庫研究成果形式的組成部分,并不夠全面。這樣測量可能忽略大量其他智庫成果產出形式。
為了彌補上述數據來源的缺憾,本文采用智庫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披露作為數據來源。在中國,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智庫機構進行信息披露和公共溝通的最重要工具之一:2020 年,已經有438 家智庫運營了微信公眾號,當年共發布了12.65 萬篇文章,12.55 億次閱讀量,1,540.01 萬個點贊量[20]。中國智庫會利用微信公眾號及時、準確地發布機構的各類政策研究活動及成果,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智庫關注的政策議題及對其的態度傾向。
2.2.3 數據預處理 本文使用了2017—2020 年7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官方微信公眾號的發文數據(官方微信公眾號信息見附錄),獲得了7 家智庫官方微信公眾號2017—2020 年發布的23,392 條發文信息,主要字段包括:文章標題、鏈接、發布時間和全文文本。在此基礎上,本文進行了3個步驟的數據預處理。
首先,本文剔除了無效文本條目,包括2,156條英文為主體內容的發文信息、1,442 條標題重復③導致文章標題重復的原因主要是因賬號管理者內容修改而產生的重復發布。對于重復文本,本文選擇統一保留最后一條。的發文信息。
其次,本文進行了非政策文本條目的清洗。相關研究表明,多元的政治組織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會發布一些非政策相關的內容來提升曝光度[21-22]。為了提升之后主題模型的分類效果,本文先剔除了非政策內容。為了識別文本中的非政策本文,對整體文本進行20% 的抽樣,人工檢查時發現智庫發布的非政策議題大致包括人事活動、節日祝賀、工作總結等。然后,建立相關關鍵詞表來捕捉非政策相關內容(見附錄),共得到406 條非政策研究信息。剔除上述信息后,得到文章條目數量為19,388 條。圖2 展示了上述文本量在7 家機構上的逐年分布。

圖2 7 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納入分析的樣本量Figure 2 Sample size of 7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ink tanks in China
最后,本文對上述19,388 條發文信息的正文文本做了冗余信息處理和分詞工作。針對7 家機構的微信公眾號發文特點,編寫專門的正則表達式,剔除7 家微信公眾號全文文本中出現的冗余文本④冗余文本主要指機構微信公眾號設置的固定語句,比如“點擊上方關注我們”“責任編輯XXX”“本段文字閱讀需要XX分鐘”等。這些冗余文本主要出現在全文文本的開頭或者結尾。;調用中文分詞工具Jieba 庫對全文文本進行分詞,并修正停用詞詞典和自定義詞典,提升分詞效果。
為了從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本信息中抽取到其關注的政策議題主題,本文擬采用潛在狄利克雷分配(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識別每篇文章的主題概率分布[23-24]。LDA 模型已經在政治學、政策科學領域有了比較普遍的應用[25-27]。
本文利用LDA 模型獲得兩個指標,具體如下:
(1)文章政策議題的主題分類。利用LDA模型獲得每篇文章的主題概率分布,將最大概率主題作為每篇文章的主題分類。
(2)平均主題關注度。計算每個時間切片內,每個政策議題主題的平均關注程度。首先,獲取每個機構在時間切片t內對每個政策議題主題的關注程度:借鑒以往相關研究[28-29],本文采用機構發文百分比作為測量指標,即智庫i于時間切片t在該主題上的發文數量除以智庫i于時間切片t在所有主題上的發文數量。基于此,本文可以獲得平均主題關注度的測量,即求出每個時間切片內所有智庫對該政策議題關注程度的平均值。
本文擬利用詞典法,獲得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態度。態度實質上表現為文本信息中的情感表達[30],詞典法是應用廣泛的情感分析技術之一[31-32]。考慮到本文分析的基礎語料是針對政策議題的表達,本文引入了針對政策表達文本的專業詞典LSD(Lexicoder Sentiment Dictionary)[33]。由于LSD 只提供了英文版本,本文先對英文詞典進行翻譯,再按照中文語義和語境進行篩選。LSD 的英文版本共提供了1,709 個正向詞語和2,858 個負面詞語,經過翻譯、人工合并和篩選,本文保留了399 個正向詞語和1,716 個負向詞語。
將3 種比較常用的中文情感詞典與LSD 中文版做了合并去重處理,這3 種詞典分別是中國知網Hownet 情感詞典、臺灣大學NTUSD 簡體中文情感詞典和清華大學李軍中文褒貶義詞典。
本文利用情感詞典主要想獲得以下兩個指標的測量:
(1)文本情感得分。先將每篇文本分別與正向和負向情感詞典做匹配,除以文章總詞數,得到每篇文本的正向和負向詞語比例;再用文本正向詞語比例與負向詞語比例做差值,即每篇文本的情感得分。
(2)平均情感得分。計算每個時間切片內對每個政策議題主題的平均情感得分。統計該時間切片內的每個政策議題下文本的政策議題情感得分,并求均值。
本文嘗試討論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和企業、社會智庫3 類不同類型智庫在政策議題主題和態度上是否有明顯差異。黨政部門智庫是具有法人條件的事業單位,一般是由政府機關出資組建的研究機構[34]。這類智庫組織形式是中國特有的,其不同于政府內設機構,但是在經費和人事上又沒有完全與政府分離。高校智庫是指隸屬于高校的、從事政策研究和咨詢的組織機構。雖然高校智庫通常不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但是由于高校本身在教學研究上的核心職能,高校智庫往往能夠在資金、人員上維持相對自主地位。企業、社會智庫在機構注冊性質上,包括民辦非企業單位型智庫、社會團體型智庫和企業性質智庫。這類智庫在人力和資金資源上處于更加多元、流動的狀態,但是往往也表現出比較強的自主性。
討論這3 類智庫類型在行動策略方面的差異是中國智庫研究中的經典話題。具體而言,本文討論的指標主要有兩個:
(1)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和企業、社會智庫的主題關注度。首先,分別計算智庫在不同政策議題主題上的發文比例(該主題上發文量除以機構整體發文量),再根據不同智庫性質進行分組,求出3 類智庫在不同政策議題主題上的平均發文比例。
(2)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和企業、社會智庫的議題態度傾向。根據不同智庫類型進行分組,求得該組內不同政策議題的平均情感得分。
本文利用LDA 模型獲得對處理后文本的主題分類,LDA 模型需要事前設定生成的主題數目。本文擬通過計算一致性指標(coherence)來判斷最優主題數。傳統文獻往往通過計算困惑度(perplexity)來確定主題模型的最優主題數,然而,學者近年發現基于困惑度的判斷并不那么有效,其往往與人腦判斷的“金標準”呈現出相對背離的趨勢[35]。而一致性的指標則可以彌補上述缺陷,其測量了每個主題下高權重詞語的語義相似度。本文調用gensim 包計算了5~75 個主題數的一致性指標(見圖3),研究發現:當主題數為15 時,一致性指標出現比較大的躍升;主題數為15 的分類結果也沒有出現過多分類重疊的情況。因此,本文將LDA 模型的主題數設置為15。

圖3 5~75 個主題數的一致性指標得分Figure 3 Coherence score among 5~75 topic numbers
表2 中展示了15 個主題的前10 個關鍵詞。綜合考慮主題關鍵詞與高主題概率文本內容,本文歸納總結出了15 個主題的語義(表2 中主題語義2)。可以發現,雖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關注的政策議題層次豐富、話題多元,但是基本圍繞兩條主線(表2 中主題語義1):一是國際外交問題;二是國家治理問題。從定義的角度來看,這兩類問題的根本差異在于國際外交問題是關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對外交往問題(foreign policy)甚至主權國家間的互動關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而國家治理問題則是關于國家內政活動(domestic policy)的問題。

表2 15 個主題的主題語義及關鍵詞Top10Table 2 Keywords top10 of 15 topics
可以發現,中國國際關系智庫仍然堅持了自身機構的專業立場,對多元的國際外交政策議題都有關注;同時,中國國際關系智庫也發展出了若干圍繞中國治理問題的政策議題。從主題分類來看,可歸入國際外交問題的主題有12 個,而可歸入國家治理問題的主題有3 個。屬于國際外交問題范疇的主題包括:國際政治⑤國際政治(topic 0)與西方政治(topic 5)的區別:國際政治主題下覆蓋的主體更寬,包括非西方國家和西方國家;而西方政治則是以西方(歐美)國家為主體的政治問題。從主題關鍵詞可以看出區別。(topic 0)、國際文化交流(topic 2)、國際金融(topic 3)、西方政治(topic 5)、國際經貿(topic 6)、國際安全(topic 7)、國際防疫合作(topic 8)、國際人才交流(topic 9)、國際能源合作(topic 10)、宏觀經濟增長⑥宏觀經濟增長(topic 12)是指各個國家或者國際區域中的經濟增長問題。(topic 12)、全球治理(topic 13)、中美貿易(topic 14)。屬于國家治理問題的主題包括:國家市場經濟(topic 1)、國家新興業態(topic 4)、國家金融發展(topic 11)。
本文取每篇文章的最大概率主題,將其作為這篇文章的主題分類。所有文章的主題分類頻數統計如圖4 所示。總體而言,國際安全、全球治理、國家金融發展等政策議題的出現頻次較高,而國家新興業態、國家市場經濟、國際能源合作等政策議題的出現頻次較低。

圖4 15 個主題的頻數分布Figure 4 The frequency of 15 topics
我們將季度作為時間切片,統計每個時間切片內的平均主題關注度,并將時間作為自變量、平均主題關注度作為因變量進行線性擬合——擬合斜率為正的為觀測期內關注度上升的政策議題,斜率為負的為觀測期內關注度下降的政策議題——形成了時間-主題關注度變化圖(圖5)。我們發現,國際安全、西方政治、全球治理等政策議題在觀測期內關注度有所下降。國家新興業態、中美貿易、國際防疫合作等政策議題在觀測期內關注度有所上升。中美貿易、國際防疫合作等議題的關注度上升是因為受到外部焦點事件沖擊,同時伴隨關注度陡增和后續回落的特點;而國家新興業態議題的關注度上升則受到國家戰略需求的引導。

圖5 15 個政策議題的關注度變化Figure 5 Changes in the attention on 15 policy issues
為了觀察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態度變化情況,本文利用詞典法對每篇文章的情感得分進行了測算,并從時間維度和主題維度來分析。
從時間維度上看,本文按照季度時間切片求出平均政策議題情感得分(見圖6)。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整體上的態度傾向是正面的,情感得分始終是為正值。

圖6 季度平均政策議題情感得分Figure 6 Quarterly average attitude score
從主題維度上看,本文按照各個政策議題的主題分類求出平均情感得分(見圖7)。可以發現,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態度有較大差異。態度最為正面的政策議題包括:國際人才交流、國家新興業態、國家金融發展、國際經貿、全球治理等。態度相對不那么積極的政策議題包括:西方政治、國際政治、國際安全等。
綜合這兩個維度,本文比較了國家治理問題和國際關系外交問題兩個組別的情感得分平均值在時間上的變化(見圖8)。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國家治理問題的態度要比對于國際關系外交問題更加積極,并且在進入2020 年第一季度以后,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于國際外交問題的態度變得相對消極,導致組間的情感得分差異進一步擴大。

圖8 國家治理議題和國際外交議題分組的季度平均情感得分Figure 8 Quarterly average attitude score of domestic governance issue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issues

圖9 3 類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平均主題關注度Figure 9 Average attention to policy issues by 3 kinds of think tanks
如前所述,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關注程度和態度傾向上可能存在結構性差異。
首先,對比3 類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主題關注度發現,3 類智庫均非常關注國際安全議題,國際經貿和全球治理也獲得比較高的關注度;相較于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更關注中美貿易、宏觀經濟增長和國家金融發展的主題。
其次,本文對比了3 類智庫在不同政策議題上的態度差異(圖10)。研究發現,就總體而言,黨政部門智庫、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對全球治理、國際經貿、國際人才交流、宏觀經濟增長等主題的態度都更加積極;3 類智庫對國際安全、國際政治等主題的態度的積極性均有所欠缺。同時,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對3個國家治理議題(國家市場經濟、國家金融發展、國家新興業態)的態度比黨政部門智庫更加積極。

圖10 3 類智庫對不同政策議題的平均情感得分Figure 10 Average attitude score to policy issues by 3 kinds of think tanks
通過觀察7 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政策議題的主題分布,本文發現中國國際關系智庫作為在國際關系或者外交政策領域存在專業競爭優勢的中國智庫,總體而言,仍遵從專業化發展態勢,形成了對國際外交議題的深入細致討論。通過LDA模型主題挖掘可知,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已經廣泛參與到對政治、經貿、人文、能源、衛生、安全、治理各個層面的國際外交議題的政策知識生產。此外,中國國際關系智庫也呈現多元化發展勢頭,對市場經濟、新興業態和金融政策的國家治理議題保持關注。
從時間趨勢上來看,智庫對政策議題的關注強度反映出兩方面的作用力。一方面,基于自身的機構研究稟賦,在某些議題上維持比較穩定的輸出;另一方面,則是回應外部環境的政策需求變化,從而表現出關注度的波動。通過繪制時間-主題關注度變化我們發現,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在不同政策議題上的關注度有趨勢性的上升和下降。
本文考察了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關注議題的態度變化。就整體而言,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在政策議題上的表態仍與我國的國家立場維持一致。例如,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后,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國際外交議題的情感出現了較大下滑趨勢,這與當時我國面臨的嚴峻國際環境是相吻合的。同時,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在態度表達時更加中庸,這明顯不同于西方情景下的智庫發展趨勢。同時,這種中庸并不代表沒有態度,本文發現針對不同的政策議題,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如對于西方政治、國際政治等政策議題的正向情緒明顯低于其他政策議題。
此外,本文發現機構稟賦差異會使智庫在關注議題和態度上出現差異,而這種差異目前仍是以“體制內外”作為分割線。例如,相較于黨政部門而言,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對關注議題和態度的選擇都會更相似: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在中美貿易、宏觀經濟增長、國家金融發展等政策議題上的關注度高于黨政部門智庫;同時,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在3 個國家治理議題上的態度傾向均比黨政部門智庫更加積極。
根據上文的實證分析結論,本文針對中國智庫發展提出以下政策思考。
首先,中國智庫發展應思考專業化與多元化之間的關系。中國智庫發展面臨著議題專業化和多元化發展的張力:從提升整體決策系統效率而言,智庫應該挖掘自身比較優勢,深耕特定政策議題,保持專業化發展態勢;然而,從智庫個體的生存發展而言,智庫希望擴展自身的研究范圍,關注多元議題,以吸引更多的外部資源。本文對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議題關注分析中也體現了這種張力的存在。中國國際關系智庫不僅關注多元的國際外交議題,也參與了國家治理議題的政策知識生產。中國智庫需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建設,以確保把握專業化和多元化之間的平衡。
其次,中國智庫發展應思考維護國家利益和發揮國際影響之間的關系。中國智庫服務于國家發展利益是立足之本,但是在維護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如何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是一個重要課題。中國國際關系智庫肩負的職能相對多元,既要為國家開展國際外交事業建言獻策,又要積極開拓“二軌外交”渠道,與國際社會開展廣泛交流。從對中國國際關系智庫的議題態度分析來看,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對政策議題的態度總體上與我國國家利益維持一致,體現了中國政策思想市場的中庸風格,對不同政策議題均以積極態度為主。如何使這種態度和風格被國際社會所理解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最后,中國智庫發展應重視對不同類型智庫的協同建設。體制內和體制外智庫在資源稟賦上的差異長久存在。本文通過分析發現,這種資源稟賦的差異延續到了智庫的議題關注和態度之上。高校智庫,以及企業、社會智庫在議題關注和態度上要更為相似,與黨政部門智庫存在明顯差異。本文并不認為這種差異是不好的現象,對于智庫思想市場建設而言,多元的關注和態度是形成良性競爭的重要前提。本文認為協同建設和共同發展是必要的,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扶持更多樣的智庫形式出現,鼓勵包括組織性質、結構、運作模式等等方面的創新做法涌現,以期為豐富類型的思想產品孕育提供土壤。
附錄
7 家機構微信公眾號的賬號信息見附表1。

附表1 7 家中國國際關系智庫官方微信公眾號的賬號信息Table A1 Basic information of 7 Chine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nk tanks’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非政策研究信息的檢索關鍵詞列表見附表2。利用附表2 對文章標題進行檢索,并通過人工識別篩選出最終的406 條非政策研究信息。

附表2 非政策議題信息關鍵詞表Table A2 Keyword lists of non-policy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