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和18日舉行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一共有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共聚北京,規模盛大,舉世矚目。目前聯合國有193個成員國,這意味著全世界超過3/4的國家正在積極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共享和平發展紅利。
此時,距離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剛好10周年。這1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之后的10年。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與之相應的中國的文化精神在全球范圍內被看見、被理解、被共情,是在新時代新思想的指引下達致的。
國家行為的內在邏輯,就是國家的文化思想。一個大國的行為,自私還是博大,以力服人還是以理服人,“獨竊其利”還是共同繁榮,或者用中國傳統文化語言來說,霸道還是王道,歸根到底是國家文化思想外化的表現。
王道來自傳統儒家思想,是中國文明中對于政治道德的根本信念。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政治的理想狀態,從歷史上看,真正在現實中兌現的程度時高時低,但這不影響它成為一種普遍內化、深入基因、流淌于血液的政治道德標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中國人熟悉的千古名篇,其中闡發的其實就是政治王道思想,憂樂二字,是全篇的靈魂。這一組看似相反實則相同的概念關系,來自孟子。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這里的王,讀第四聲,是一個動詞。在中國古代的政體實踐和想象經驗之下,指的是領導者施行仁政、德政去實現萬邦咸服、天下歸心的狀態。而我們知道,儒家政治道德的發源,是基于對人性、人心和人的處境的最底層的推心置腹的代入式研究,“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政治王道的實現,其實是一種共情的結果,相互關懷與認同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的權力實施的結果。具體一點看,孟子還說了一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處于弱勢的人們得到良好的照顧,政治就一定會被認同,這就是中國文化精神在政治方面最核心又最簡潔的邏輯。
熟悉中國社會史的人們就會知道,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全面小康,其意義怎么褒揚都不為過。這不是簡單的政治合法性問題,而是一個文明體內有共識的文化思想被實踐的表現,是政治何謂有效,政府如何生效,政治究竟是不是基于人心的共情、關懷與認同的問題。
放到國際關系層面,道理也是相同的。新時代里,文化自信成為“四個自信”之一,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重要建構。何以文化自信?我們又可以和“第二個結合”聯系起來思考。“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者在政治理念上的核心共振,其實就在于“王道”一詞。只不過在今天,我們更加強調的是在現代民主政治背景下進行實踐。王道是基于人性、人心的,所以不分國界、不論膚色、不管文明特性,只要是人,都有對尊嚴、尊重和發展的共同需求,都一樣厭惡霸權、壓迫、以鄰為壑和剝奪發展機會的行為。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這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這就意味著尊重、和平與共同發展。道理雖然清晰,但在現實世界里實踐起來就很困難,建立在近代殖民擴張基礎上的國際政治文化,往往呈現的是大國的強權霸道與橫行無忌,弱小國家忍氣吞聲,承受苦果。中國作為一個在反殖民基礎上獨立和崛起的文明大國,表現出了對人性、人心普遍需求的堅定信念,以及世界各國自由選擇發展道路的堅定支持,這是近代以來世界國際關系中難得一見的風度。因此,西哈努克親王才會對記者發出那由衷一嘆:“中國不輸出坦克和士兵,只輸出尊嚴和對別人的尊重。”
“一帶一路”倡議雖然由中國提出和引領,但加入合作的國家之間依然是平等關系。各國在合作中得到發展,中國也在合作中持續提升。合作發展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主動外化,而合作發展的成果又會加強文化自信的實力和能力,兩者相得益彰,具有無垠想象力,必將持續增益世界人民的福祉,潛移默化地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