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三水

2019年,蔚來四面楚歌。
那段日子里,昔日造車新星一睜眼就是四處找錢,但處處碰壁。極度拮據的時候,如果有一分錢沒花在刀刃上,工廠生產就可能無法正常運轉。
第二年4月,合肥政府一錘定音,拿出70億救蔚來于水火。也在當年下半年,新能源車市場爆發,順利渡過低谷的蔚來一躍而起,股價飆升。
合肥雪中送炭,蔚來投桃報李,危難之中結成了過命的交情,雙向奔赴,這是被外界廣為流傳的一樁美談。
但對于合肥來說,這個故事既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
1999年,合肥工業大學的趙韓教授研制出第一代純電動轎車。
大約10年后,從濱湖時代廣場駛出的合肥18路公交車也用上了純電動能,這是全球開通的第一條新能源公交專線。
緊接著把目光拉回眼前的合肥。去年,合肥全市新能源車產量同比增長133%,位居全國前10。
根據公開信息,到2025年,合肥要爭取全市新能源車產能超300萬輛,培育8戶百億級新能源車企業,其中有2戶要達千億級。
從一個幾無存在感的省會城市,到公認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硬生生一口氣闖了幾十年。
很罕見地,從上到下,一座城似乎不止把新能源汽車當成創收產業,還試圖把它和城市的夢想與文化緊緊地扣在一起。
合肥江淮蔚來先進制造基地內的NIO House有一款特色飲品,取名“廬伙純青”,意為與廬州(合肥別稱)成為重要伙伴。飲品的用料也寓意直白,關鍵的兩款原料都是當地特產,獼猴桃果醬和六安瓜片。
蔚來與合肥的合作意愿之高、程度之深,可見一斑。
遷入合肥的第4個年頭,蔚來的體感依然舒適,幾乎沒有過水土不服的情況。
更直接的證據體現在銷量上,在一眾區域公司中,合肥及周邊城市的銷量從原先的吊車尾,排到了現在的一線部隊。
銷量上漲背后,是一連串緊鑼密鼓的布局。
與合肥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的一周年后,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便激動地宣布了一個“大日子”:4月29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開工建設。
到2022年第三季度,園區內的蔚來第二先進制造基地已經正式投產。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占地16950畝的產業園,定位世界級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集群,除了蔚來,目前已入駐了10家合作伙伴工廠。不出意外,未來還會有更多芯片、電機、電池等核心零部件企業入駐進來。
從蔚來,到以蔚來去推動產業集群,這正是合肥當初主動大手筆投資蔚來,最期盼達成的局面。
新能源汽車屬于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這就決定了:不管從發展趨勢,還是從國家大力支持產業的決心來看,它的價值和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對于鉚足勁想謀發展的城市,新能源汽車自然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而培育一個新興產業,需要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一旦落地,不止帶來聲譽和流量,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來資源、先進技術和產業化。
因此,即便3年后再回望合肥堅持牽手蔚來的決定,即便蔚來這幾年的成績并不是一路高漲,但對合肥而言,它依舊是一個可以帶來產業化的“多方共贏的賽道級項目”。
過去三四年,合肥動作尤其頻繁,不斷引進像蔚來這樣的重點項目。
原先要么外出務工,要么以賣燒餅為生的當地人,已經在比亞迪的生產線上飛速運轉。
從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一直向南走,便是同在合肥經開區的大眾安徽核心零部件產業園,目前二期建設已完成。今年上半年,總投資10億歐元的大眾全資控股科技公司又落地合肥,預計明年一季度正式投入運營,到時將成為大眾在中國最大的科技和創新中心。
而剛剛落戶長豐縣下塘鎮兩年的比亞迪合肥綜合型制造基地,已經徹底改變了這個小鎮。原先要么外出務工,要么以賣燒餅為生的當地人,已經在比亞迪的生產線上飛速運轉。齒輪之上,轉動的既是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項目,也是他們逐步向好的命運。
眼下,合肥的新能源車頭部企業已經形成了多品類的業態雛形,有國際化老牌車企大眾、高端純電引領者蔚來、全能型選手比亞迪等明星企業,也有一批以江淮為代表的本土企業。
這些頭部企業的發展節奏和方向都非常不一樣,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不同時段也必然還要繼續調整步伐。但不管怎樣,從長遠看,它們聚集在合肥,便能豐富這里的汽車產業形態,帶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發展。
關于短期內的波動,合肥似乎并不著急,它想得很清楚,新興產業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快速上升發展期,越要耐住性子打基礎。重點企業發展有快有慢,倒是件好事。
從機場駛入市區的路上,與司機師傅的閑談間,當記者問到新能源汽車產業園主要集中在哪一塊,他下意識地回答,“合肥現在到處都是(新能源)車”。
的確,隨著重點項目和頭部企業紛紛落地,新能源汽車正悄然間向合肥的各個角落滲透,鏈條變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廣。
例如,蔚來合肥區域總經理余東明不久前表示,“近3年,蔚來位于安徽的合作伙伴從約60家增至約120家”,除了吸引零部件企業落地合肥,“超過70%的產業鏈合作伙伴都來自距離合肥600公里的周邊區域”。
主要做汽車智能化和輕量化產品開發及制造的零部件企業保隆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向上,能大幅提升舒適感的空氣懸架順勢也成了新能源車的重要賣點,但長期以來,它的核心技術在國外。而保隆科技是國內最早研究空氣懸架的企業之一。
2020年,在空簧項目上遭到外企卡脖子,蔚來第一時間找到保隆科技,展開了一次關鍵性合作。

這次合作一年后,總部在上海的保隆科技也來到了合肥正式設立全資子公司,也在當年,它宣布突破國外技術壟斷,能夠獨立量產空氣懸架。
兩家相識于微時的企業,最終在合肥碰頭并一直保持著深度合作關系。不過,保隆科技的本地合作伙伴遠不止蔚來?!盎旧希^大多數的汽車品牌都是我們的客戶”,保隆科技的空氣懸架工廠總經理田仙林說道。
從更廣的產業視角看,雖然空氣懸架這兩年才火起來,但它的技術含量高,對于中國的汽車工業來講,有機會做附加值和品牌力更高的事,對于城市而言,它的產業鏈很長,容易鏈接上下游形成規模效應,未來有可觀的想象空間。
像保隆科技這種掌握核心技術的獨角獸企業,合肥不可能錯過。田仙林回憶起當時入駐合肥要拿地建園區時,當地政府明顯提前做過功課,非常清楚企業的產品和需求,“然后親自陪著我們連夜找地”。
如果說,前幾年合肥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重點引進頭部整車企業。在大的項目布局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合肥現階段正有意識地部署模具、輕量化、智能化、一體壓鑄等各類零部件配套企業。
頭部整車企業像一棵棵大樹。等它們在合肥穩穩扎根后,有越來越多的配套化需求,便能孵化供應商。
手段多樣,從外面吸納保隆科技這樣有研發實力的企業,也從本土企業里重點培養優勢的種子選手。
扎根合肥十幾年,專注于動力電池系統的華霆動力就是從本土成長起來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相比,華霆動力更聚焦“專、精、特、新”。
但換個思路看,第三方Pack企業勝在靈活。華霆動力將安全性放在產品開發首位,并滿足不同客戶對成本和續航的需求。其柔性產線能夠滿足多項目共線生產需求,本地化采購力減產品生產周期內的碳排放。此外,華霆動力產線設備高度自研,這既是為了行業更迭時能夠靈活調整產線,也是為企業降本增效。
目前,華霆動力在國內獨立第三方Pack領域,已經做到頭部位置。它與上下游企業深度綁定與互動的思路,其實無形中對合肥汽車產業鏈的培育有很大的助攻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省雙招雙引平臺中合肥市在談、簽約、在建項目155個,項目金額達到2001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在不斷落地。
合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裝備工業處副處長潘澄海說,頭部整車企業像一棵棵大樹。等它們在合肥穩穩扎根后,有越來越多的配套化需求,便能孵化供應商。
依托這些樹,合肥慢慢種出了一片小樹林,保隆科技、華霆動力等企業就是這么長出來的。圍繞這片林,周邊還慢慢會長出一片草地。
這樣,一步步形成比較好的生態系統后,達成“跨越式發展”的效果。目前,能游刃有余且如此迅速掌握這種節奏的不多見,合肥算是突出的一個。
新能源汽車,已被安徽確立為全省的“首位產業”,合肥更是不遺余力強化“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形象。
比亞迪來到長豐縣后,合肥專門協調上海鐵路局在這個區域短途拉了一條鐵路專線,同時計劃利用好江淮運河,實現鐵路水路全拉通。
眼下,各個城市都在積極發展新能源車產業。作為曾經的鐵路盲腸,一度被外界稱作“沒什么存在感”的省會城市,堅持把自己定位為“新能源汽車之都”似乎有些突然。
但細細盤梳之后會發現,合肥押注新能源車,既全力以赴,也水到渠成。
合肥所在的長三角區域,還有個新能源車重鎮,上海。作為長三角的絕對中心,上海擁有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優勢。
同樣來到新能源車的風口,大家都全力爭取這塊蛋糕。合肥十分清醒,它把自己與上海的關系形容為“合作大于競爭”,在充分競爭中特別強調融合交匯。
潘澄海提到,“如果我們本地企業要部分部署到上海這樣的優勢城市,只要對企業發展有利,我們都應該去支持它”,因為這樣先進的技術和資源也會流動到合肥來。
同樣,很多優勢企業在上海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需要擴大化生產,以及去驗證自己的商業模型和產業化價值時,因為上海資源有限,就會向這里疏解,尋求增量空間”。其實這種模式早就存在,但以往安徽在與上海的合作中,主要體現為“制造基地”。
而合肥的差異化在于,它非常堅決地秉承著招商引商的一貫邏輯,重點不在賺快錢而是重產業布局。
因此,它更希望入駐企業要么有較強的自主化能力、研發檢測實力,要么團隊比較進取,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同時,它們也愿意把這些能力逐步遷移一部分到合肥,保隆科技便是最好的案例之一。

這對于合肥的考驗則是,是否有能力承接得?。?/p>
幸運的是,合肥屬于堅守賽道,守得云開見月明的那一類,而不是臨時抱佛腳。深知自己并非天賦型城市,于是一早就開始謀變。
1970年,它極力引進從北京過來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再加上實力強勁的合肥工業大學,合肥給自己種下了中國最高水平的科研基因。
隨后,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第一輛微型汽車在合肥誕生,合肥工業大學在20世紀90年代就著手研發純電動轎車,而本土老牌車企江淮汽車是國內最早一批涉足新能源汽車。
為了順利承接和轉化科研成果,留住人才,2005年,合肥確立“工業立市”的戰略。而這些都會成為日后新能源汽車成長的養料。
合肥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任何時候,堅守賽道非常重要。
2009年,國家探索新能源汽車發展,啟動“十城千輛”工程,合肥成為最早的試點城市之一。經過10年的政策引導、企業實踐,新能源車在市場和社會層面高歌猛進,不斷逼近完全市場化。
2019年左右,補貼開始退坡,再疊加其他多重因素的影響,整個新能源車行業進入洗牌階段。
在最艱難的低谷期,合肥做出關鍵性決定,堅守賽道,同時毫不猶豫向蔚來這樣的頭部企業示好。用潘澄海的話說,“合肥在正確的時間,做了正確的事。任何時候,堅守賽道非常重要”。
現在,合肥因為新能源汽車來到臺前,本質上是在這個行業里泡了幾十年的結果。因為前期的基礎,它既足夠的上升空間和能力接得住優勢企業在合肥落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前部署。
目前,除了繼續發力配套零部件企業,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潘澄海還透露,合肥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前培育消費市場。
例如,8月底,安徽首座“油氣電氫服”一體化綜合能源港在合肥正式運營。除了部署充電樁等基礎設備,還有諸多針對電費、購置新能源車的優惠和補貼陸續上線。
采訪過程中,不止一個人提到,合肥政府務實而且能和企業在專業問題上深度對話。各個層級的干部對行業的每個數字記得極其精準。
在更廣泛的市民層面也是,新能源車這種科創和工業氣質正在滲入方方面面,他們有意識地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融入城市基因。
很多人說合肥是“賭城”,每一次大手筆的風險投資都贏了。其實,不如說它是懂行的“拼命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