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來,對AI技術的發展進行編年史研究時,2023年必然是重要一年。盡管,今天的我們,仍不能確定AI的將來是成是敗。
看上去,今年的AI大有摧枯拉朽之勢,這主要是因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范式”迅速成為業內的共識。今年三四月份,ChatGPT才以從3到4的底座模型更新,攪得AI應用市場風起云涌;只是半年時間,中國的大模型廠商們搏殺出來,儼然有了“百模大戰”的局面。
商業巨擘們為這份火熱添油加醋,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稱,AI是新的iPhone時刻,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稱,AI將改寫所有應用。
信息技術領域的知名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在今年10月發布報告認為,預計在2026年,超過80%的企業將使用生成式AI。而在當下,這個數字是5%。
號稱具有顛覆性的AI,自然不會只與商業和技術有關,而恰好,大模型以其“技術黑箱”和面目模糊的“泛化能力”,給了更多的人釋放想象力、制造焦慮情緒,乃至于宣導硅基生命之玄學的空間。
大模型技術,之所以成為AI發展的一道分水嶺,是因為它那為人津津樂道的“涌現能力”。意思是說,當一個模型夠大(大的定義有兩方面,一是模型本身的參數夠大,一是供給模型學習訓練的數據量夠大),它就能意外地涌現出設計之外的能力。
因此,大模型帶來的AI新范式是這樣的:在過去訓練AI,人類為它設置好特定的任務,投喂它特定的數據,AI在算力驅動下找到求解任務的最佳算法;而現在,訓練AI不需要特定的任務,也不需要特別的數據,只要準備好超大集群的算力、巨量的數據投喂,人們只需等待它“涌現”出超強能力的那一刻到來。
AI一詞誕生于1956年,關于它最早的標準是“圖靈測試”,即一個人若分不清楚與自己對話的是人還是機器,那么,這臺對話機器就被判定為人工智能。不過百年,人們持續地追求“與人無異”的機器,甚至更進一步,開始等待超越人的“超強AI”的到來。大模型就是承載這一希冀的技術。
這個過程中,催逼追問的反而是一個人文學的問題:當機器成為新的智能體,那究竟何為“智能”?具體來說,人的知識,人的能力,一些被恭維為人區別于他物的特性,其本質究竟是什么?
在商業時代的泡沫狂歡中,這樣的追問顯得另類且冷清。然而,回答這個問題,正是確認另一個智能體出現的前提。2023年之于AI技術的重要性,不在于ChatGPT的全球風靡又或者“百模大戰”的出現,而是它給出了這樣的疑問。
在此“懷疑的眼光”下,我們才可能冷靜分析,一股腦兒出現的AI中誰是“李逵”誰是“李鬼”,大模型的認知能力是否如過去的AI范式一樣再入瓶頸,乃至,通用AI、超強AI是真的事實還是新的名詞。答案在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