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平
(大石橋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遼寧 大石橋 115100)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血清型(O1、O2、O35 和O78)的大腸埃希菌引起的臨床表現多種癥狀的疾病[1],是危害雞養殖業的細菌性疾病之一。該病潛伏期短,在雞群中傳播速度較快,各個日齡雞均易感染,雛雞發病率較高;飼養管理水平較低的養雞場,全年反復發生;臨床表現以急性敗血癥、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和氣囊炎等為特征。隨著肉雞集約化養殖的快速發展,致病性大腸桿菌給肉雞養殖業造成的損失日益明顯[2]。因此,及時、快速診斷雞大腸桿菌病和對癥治療尤為重要。
本文是對遼寧省營口市的一家規模化肉雞養殖場疑似暴發大腸桿菌病進行臨床診斷,通過藥敏試驗結果,采用慶大霉素、恩諾沙星聯合用藥進行治療,同時加強飼養管理,重視環境消毒,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遼寧省營口市某鄉鎮的一家肉雞籠養養殖場,在2023 年4 月2 日購入雞雛28 000 只,4 月8 日氣溫驟降,雛雞表現正常,但在4 月28 日死亡45 只雞,之后陸續有雞只死亡,死亡數量還在逐日增加,雞群精神狀態明顯下滑,發病情況嚴重,4 d 共死亡300 只雞。
死亡雞,多為急性發作,不表現臨床癥狀突然死亡。有的病雞則出現采食量驟減、精神沉郁、畏寒、縮脖閉眼(圖1)癥狀;腹部皮膚裸露呈紫紅色(圖2),皮下肌肉發紫。部分病雞腹瀉嚴重,附近地面有灰白色、不成形糞便(圖3),有時糞便中摻有血液;部分瀕死雞死前出現抽搐和轉圈行為;還有部分病雞一側或兩側跗關節腫脹,不能站立。

圖1 發病雞發呆、縮脖(詳見附錄彩圖)

圖2 病雞皮膚和肌肉發紫(詳見附錄彩圖)

圖3 病雞下痢 ,排出灰白色糞便(詳見附錄彩圖)
病死雞剖檢發現:肝被膜增厚,肝臟表面覆有纖維素性偽膜,易剝落,不透明,呈黃白色(圖4),部分癥狀嚴重的病死雞,整個肝表面被纖維素性滲出物包裹,剝離后肝臟呈紫褐色(圖5)且明顯腫大。心包膜(圖6),心包大多伴有淡黃色積液,心包增厚不透明,心肌充血、出血。

圖4 肝周炎,肝臟表面覆有易剝落、淡黃色的纖維素性偽膜(詳見附錄彩圖)

圖5 肝被膜剝離后呈紫褐色(詳見附錄彩圖)

圖6 心包膜(詳見附錄彩圖)
氣囊渾濁,囊壁增厚,囊腔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或黃白色干酪物(圖7)。部分病死雞腹腔打開后腸粘連在一起,不易分離,腸道水腫,腸粘膜脫落(圖8),剪開腸道后可發現腸壁出現彌漫性充血,嚴重者血管破裂出血。少部分病死雞關節腫大,滑膜囊內有少量灰白色滲出物,跗關節周圍伴有組織充血和水腫。
結合該養殖場病雞的臨床癥狀和病死雞出現的心包炎、肝周炎和部分氣囊炎等內臟病變,初步診斷可能是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導致雞各器官衰竭,引發機體急性敗血癥而死。
選擇有“三炎”病變的病死雞,無菌采集肝、心、氣囊等典型內臟病料,因為這一類病死雞內臟含大腸桿菌量多,可省略細菌培養環節,直接蘸取內臟新鮮組織切面均勻涂布在瓊脂平板培養基表面,進行簡易紙片藥敏試驗,37 ℃培養24 h,觀察實驗結果,顯示選取的8 種抗菌藥物中,慶大霉素抑菌效果最明顯,其次為恩諾沙星(圖9)。藥敏試驗數據見表1。
大腸桿菌病在肉雞養殖中普遍存在,應用抗菌藥物治療成為常規手段,但抗生素濫用使大腸桿菌耐藥性的問題也日漸突出。為及時控制病情,避免耐藥性產生,首選藥敏試驗進行敏感藥物篩選,然后給足治療藥物以控制雞群病情的發展。本次發病病例的治療方案:慶大霉素注射液(1 000 萬單位)500 mL 和恩諾沙星注射液(10%)40 mL 配比用藥,連續胸部肌肉注射2 d ,每天0.3 mL/羽;同時配合肝腎保健藥物3 d,補充體液緩解肝腎功能,提高藥物代謝和吸收率;使用多種維生素飲水4 d,保證均衡營養,迅速恢復機體能量,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有效防止因雞群應激反應帶來的肝臟損傷從而加速死亡。
采用聯合用藥的好處:避免單一給藥易發生耐藥性的問題,從給藥第3 天起,雞群死亡率明顯下降,整體病情明顯好轉,采食量有所增加,糞便干爽成型,羽毛亮澤整齊,雞冠紅潤,大群精神狀態趨于正常;接下來的3~5 d 內,前期感染嚴重的病雞陸續死亡淘汰后,雞群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新增病死雞。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應注意改善場區環境,加強飼養管理,配合多種消殺方式,從源頭根治疾病的傳入。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及時清理排泄物,保證雞舍內通風良好,使有害有毒氣體排出舍外,降低舍內氨氣濃度。春季早晚溫度相差比較大,關注天氣預報,保持雞舍溫度平穩,避免舍內出現較大的溫差,還要避免應激反應造成機體的二次損傷。在治療康復期間,在全價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增加腸道有益菌群數量,促進機體快速康復。
做好生物安全控制,禁止外來人員進入養殖場,內部員工進出雞舍要做好全面消毒工作。堆糞場、垃圾站以及尸體掩埋點進行衛生清理和徹底消毒,以防病原通過空氣傳播或間接接觸造成再次污染。對雞場周圍環境和圈舍每天進行一次全面噴霧消毒,交替使用0.3%的過氧乙酸和聚維酮碘消毒劑,防止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擴散和傳播。
導致禽類大腸桿菌發生的致病原因有多種,如病毒、細菌和寄生蟲感染、飼養衛生環境惡劣和應激反應、營養過剩或缺乏以及有毒有害物質或免疫抑制導致的機體免疫防御系統結構和功能受損等[3]。在本次病例的診治過程中發現,該養殖場飼養管理水平落后、衛生環境欠佳,衛生條件不達標和飼養管理不規范加速了本病的傳播和發展;養殖密度過大、舍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潮濕伴有濃烈的氨氣味等為大腸桿菌以及其他致病菌滋生提供了溫床。惡劣的飼養環境本身對雞群就是一種應激,導致雞群整體抗病能力減弱,各種病原菌如洪水猛獸般侵入機體導致雞生病。同時,被污染的飲用水、飼料以及器具還可通過消化系統以水平傳播的方式感染機體[4]。
因此,提高雞場的飼養管理水平和加強雞舍及場區消毒是減少大腸桿菌感染概率的有效措施。肉雞出欄后,利用空舍期對養殖場內外區域和用具進行徹底熏蒸、噴灑、浸泡消毒,注意消毒藥輪換使用,防止耐藥性發生。
免疫接種對大腸桿菌病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商品肉雞場飼養周期短,一般很少免疫大腸桿菌疫苗,所以抗菌藥仍是治療大腸桿菌病的主要手段。隨著人們對禽類產品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合理用藥至關重要。藥物治療時需遵循兩點原則:一是根據不同抗菌藥的特性,正確掌握給藥劑量以及給藥途徑;確定用藥周期,避免細菌產生耐藥性和不良反應;二是有條件的養殖場最好進行藥敏試驗篩選出高敏感藥物,對癥治療。適時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能解決藥物殘留和耐藥性的問題,也符合無抗養殖、綠色養殖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