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芮雯 黃項飛
僑批檔案是源自民間的一種原生態的國際移民書信,它真實、生動地反映了近現代海外華僑華人與僑鄉持久、生動的跨國聯系狀況,是一項彌足珍貴的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蘊含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熱愛祖國、情系故里、堅韌不拔、篤誠守信”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體現,是加強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生動的特色素材。挖掘好、開發好這些寶貴資源,對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僑批的精神內涵與育人價值
(一)舍生取義的民族精神
“家國一體”是海外僑胞割舍不去的情懷。1915年3月9日,菲律賓華僑黃開物在從馬尼拉寄給福建同安錦宅家中妻子的僑批中寫道:“吾國危如壘(累)卵,日本早起野心,欲順歐洲酣戰之時,無暇東顧,起而吞并中國,言之殊堪痛恨。”愛國華僑們還專門印制了加蓋“勿忘國恥”“還我山河”“抵制日貨”“航空救國”等字樣的抗日信箋,積極認購救國公債,踴躍捐款、捐物,甚至歸國“為國當兵服務而去”,誓與日軍對抗。這都反映了廣大僑胞在山河破碎和民族危難面前,團結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精神和赤誠的愛國熱情。
(二)唯德至善的誠信之心
海外華僑以一言九鼎的人格信譽,傳承著信義經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一開始傳遞僑批的“水客”,到后來成立的“僑批局”,都恪守著“人無信不立,業不信不興”的準則。清道光十五年(1835)創辦于新加坡的致成批局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收發制度,以確保派送員及時、準確地將僑批送達僑胞的眷屬家。閩南“天一信局”,寓意天下一家,誠信為本,每批銀信均由創始人郭有品親自收取送回國內。在一次運送僑匯途中,船遇臺風而沉沒大海,郭有品獲救后返鄉,變賣田物兌成大銀,憑衣中僅存的名單款項一一賠償,決不虧欠。由此類僑批檔案不難看出,“誠信為本”這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海外僑胞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
(三)孝悌為本的優良家風

“孝悌為本”的優良家風是中華傳統美德跨國傳承的生動詮釋。每一位海外華僑雖遠離故土卻每時每刻都在牽掛著祖國的親人。1921年菲律賓華僑吳章漢在寄給母親的信件中提到,若到馬尼拉時將遵囑買“正燕窩”和“洋線”,并隨身帶回孝敬母親。1945年10月7日,林展開在寄給其妻林妙椒的僑批中寫道:“余及汝母在外俱皆平安,其毋須掛念。”這些記載說明海外華僑始終沒有忘記以“家”為核心的文化傳承,恪守著尊老愛幼、孝親重義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四)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華僑背井離鄉,在海外拼搏,大多是勞動無產者及小資產者,早期生存環境十分艱難。1945年9月9日,旅菲華僑李花在戰后給家鄉的信中寫道:“女自菲戰爭,避難山間,辛苦難以盡述,幸上天庇佑,大小均平安,祈勿介戀。”海外華僑以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頑強精神和勇于開拓的卓越智慧,在苦難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在站穩腳跟后,及時向家中寄去僑批、僑匯,在救濟家人的同時,也為家鄉建設、祖國發展貢獻了力量。
僑批檔案所呈現的華僑愛國愛鄉愛家情懷和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是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特色素材,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增添了新內容。
二、 僑批檔案的高校育人路徑
(一)跨界融合,形成多元主體的協同模式
現存的僑批檔案大部分保存于閩粵兩省的官方檔案管理機構和民間保管組織,其宣傳推廣受到地域和行業限制,難以在高校育人中產生廣泛作用。為此,高校檔案館和相關教育部門應當主動做僑批檔案校園推廣的牽頭人,構建多方投入、共建共管、資源共享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可依托各地檔案館、地方高校校史館等紅色教育點,由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地方宣傳部門、綜合檔案館、高校校史館工作人員作為主要講解團隊,與各高校校內學院共建師生校史黨史教育平臺;加強各方緊密聯系,實現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為高校育人教育提供系統性、高質量的僑批文化精品,確保紅色檔案宣傳教育更科學、更全面。
(二)技術賦能,增強愛國情懷的真實體驗感
傳統的僑批校園推廣方式多為開展僑批文化系列講座,如“世界記憶遺產——僑批”“僑批里的家國情懷”等專題講座,以講述故事的方式,傳遞華僑自強不息、顧家行孝、不忘根脈、篤誠守信的優秀品德。可以積極探索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多種當代大學生青睞的社交媒體平臺實現有效推廣;采用“記憶遺產+短視頻”的方法,開創“AR技術+僑批文物”形式,使學生能體驗到僑批實物背后鮮活有趣的故事,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愛家情懷。
(三)注重表達,塑造生動有趣的展示風格
據現有的檔案文獻記載,僑批約出現于18世紀 80年代(清乾隆年間),直至20世紀70年代歸口中國銀行管理,歷時200余年。現存的僑批所屬年代大量為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少量為清末。經歷百年的古老僑批如果以傳統、刻板、嚴肅的語言方式表達,很容易使學生敬而遠之,產生距離感。所以,在設計僑批檔案教育方式時,應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思維、記憶方式。推廣宣傳時可采用動漫、劇本推理等形式,設計出生動活潑的僑批文化創意產品,以激發學生探索僑批檔案內涵的好奇心。如江門市博物館利用館藏中國致公黨創始人之一司徒美堂的文物和故事原型,創新開發了廣東首家在博物館里體驗的實景劇本推理互動游戲《華埠風云》,讓僑批文化“破界出圈”,使更多年輕人產生共鳴。高校還可與廣播電視部門攜手,聯合制作視頻節目。江門市首創挖掘檔案資源而成的“‘僑批’家書里的黨史”系列專題片,聚焦江門臺山伍丹谷家的僑批故事,講述旅美華僑伍丹谷為了支援祖國抗戰,毅然將節衣縮食積累下來的血汗錢,全部用于購買救國公債。選取此類經典生動的僑批故事,以打造歷史情境為主,結合訪談、真人秀等元素,更易使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入腦、入心。
(四)沉浸體驗,搭建思政教學的“第二課堂”
在傳統課堂教學之外,高校思政課也可走進地方檔案館、僑批館遺址等進行現場教學,并邀請當地僑批專家、地方檔案館資深館員講述生動的僑批故事,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福建省檔案館精心打造了“百年跨國兩地書——福建僑批展”,該展由“過番謀生,僑批溯源”“海上批路,匯通天下”“家書萬金,情系桑梓”“海邦剩馥,記憶求存”等部分組成,通過僑批元素勾勒出海外華僑愛國愛鄉愛家的情懷,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理想場地,為高校開展現場教學奠定了基礎。此外,著名僑鄉泉州等地設有僑批文化展館,從不同視角生動展示僑批文化;晉江市檔案館則在“體驗式閩南僑文化度假目的地”——梧林,重建民國時期的僑批館遺址,可讓參觀的學生在感受僑批文化的同時體驗那個年代的僑批業運營場景;在汕頭等地的僑批文化展館,記載著老一輩海外僑胞的艱難創業史,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
僑批檔案作為世界記憶遺產,具有鮮活的史料價值和巨大的教育價值。批信中樸素的語言,流露出的細膩情感和強烈愛國情懷,將觸動學生內心深處的精神世界,激發莘莘學子的愛國熱情。僑批這一珍貴的檔案文獻資源無疑將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可深耕的沃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強有力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