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槑 宋明珠
“互聯網+”驅動下的數字經濟,讓越來越多的女性在全新領域獲得了不同以往的社會經濟地位。她們智慧、勇敢、柔韌,富于創造性,在數字經濟領域撐起了一片天,也為自己和家庭帶來了新氣象。
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不管是否步入職場,女性似乎都承擔著更多的家務。
被家庭瑣事綁住的她們,在職場難以與男性獲得同等的就業與發展機會;回歸家庭的勞動和努力,有時亦不能被公平對待。
近些年,數字經濟高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團長、博主、主播……即便足不出戶,女性也能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多面價值。
《2023金磚國家女性發展報告》顯示,數字經濟的快速興起大大降低了女性參與全球貿易的門檻,從而獲得更多工作與創業機會。報告特別指出,中國的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接近40%,其他國家該比重在20%左右。當前,中國的數字經濟已為女性創造5700萬個就業機會。
數以千萬計的就業機會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女性形象。事業,她們做得風生水起;同時也在盡力做好妻子、媽媽、女兒……
提升家庭收入的創富新戰場
29歲的智媛曾是一名滬漂,后來她遇到現在的老公,有了自己的小家。發現懷孕時,她在一家企業做運營,“那時做的是APP,常常要半夜修復bug……”夫妻二人一合計,她干脆辭職回家,專心待產。
盡管有包括房貸在內的各種經濟壓力,但是考慮到婆婆罹患漸凍癥,寶寶出生后沒人幫忙照看,智媛還是決定,在送寶寶上幼兒園之前,主要任務就是當好全職媽媽。
不過,回歸家庭并不意味著閑下來。為了不和社會脫節,這幾年,智媛雖然沒上班,但也一直在利用閑散時間學習。
她認定短視頻博主有發展機會,便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視頻剪輯和寫文案上。自學3個月后,智媛在一次短視頻的評比活動中贏得了一臺攝像機,這也堅定了她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通過網絡社交平臺,智媛找了很多事做,比如小紅書的線下活動、幫主播拍VCR等。雖然有時候并無金錢上的收益,但能帶兒子見見世面,為自己積攢一些短視頻制作經驗,智媛也覺得不白干。
去年11月起,智媛接觸到了目前在做的一個項目,做到今年3月,客戶明顯開始增多,雖然兒子上了幼兒園,智媛還是有點兒忙不過來,只能把媽媽從老家接來幫忙。
從手心向上養家養娃都要靠老公,到如今收入是老公的幾倍,智媛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感覺自己的家庭地位明顯不一樣了,他還開玩笑要來給我打工。”
智媛覺得老公不再像從前那樣啰嗦了,夫妻因為瑣事心煩的情況也少了許多。
33歲的莎莎也是半路出家做起了微商。與家境富裕、讀書、成家立業均順風順水的智媛相比,莎莎的經歷更多了些乘風破浪的味道。出生在農村的她,初中沒畢業,早早結婚生育了3個孩子。
為了賺錢養家,她和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留給老家的爺爺奶奶照顧,成了“留守兒童”。紡織廠、電子廠、鞋店……莎莎都干過,她還賣過菜,也開過早餐店。可是到頭來,非但沒賺到什么錢,還欠了不少外債。
莎莎想要尋求改變。之所以選擇做微商,是因為這一行對學歷、年齡、性別、專業都沒有硬性要求。更重要的是,從前的經歷練就了莎莎不怕吃苦、不怕丟人、敢想敢干的品質。別人礙于面子,不好意思發朋友圈、拍視頻、自我宣傳,這些顧慮莎莎都沒有。
最難的時候,她一個人干著主播、客服、打包等所有工作,有時直播到凌晨,只睡三四個小時,又要開始新一天的忙碌。沒空兒吃飯反倒成了家常便飯。
靠著這樣的勁頭,莎莎現在平均月收入可達5萬元,趕上年節促銷,收入還能翻上幾番。
她不僅在城里買了房和車,把3個孩子全接到身邊在城里知名的學校就讀,還給他們報了吉他、繪畫等課外興趣班。因為經濟獨立了,買車買房以及孩子教育、父母養老等家庭大事,她也能說了算。
透過智媛、莎莎的經歷不難看出,數字經濟不僅給女性提供了就業機會,更給予了她們接觸世界、提升自我的可能。
作為一個全職寶媽,晴晴以前從事的是服裝生意,有了孩子以后,她就不方便到處進貨了,尤其是孩子爸爸一直在國外工作,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鞭長莫及。孩子兩歲的時候,晴晴開始尋找工作機會。
由于基本上是獨自帶孩子,和社會接觸比較少,對她來講,資訊尤為重要。于是,她開始在網上尋找機會,和熟人談想法,終于找到了正規的美業培訓項目。后來,晴晴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線下租門店,開了一家美容店。但客戶的維系和拓展還是通過朋友圈、社交媒體的宣傳介紹來實現。
數字化新就業成為寶媽們的首選
阿里研究院、中國就業形態研究中心課題組最近發布的《數字經濟與中國婦女就業創業研究報告》顯示,數字化新就業成為寶媽們的首選,并使其不必在重返職場和回歸家庭之間難以抉擇。
葡萄媽媽是一位單親母親,獨自撫養孩子的她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首要的便是經濟壓力。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自己給女兒葡萄做的頭飾在學校備受歡迎,還有家長提出付費讓她幫自己的孩子也做一些。這讓葡萄媽媽看到了商機,也看到了緩解經濟壓力的出路。
后來,葡萄媽媽開拓思路,拓展圈子,試著把給女兒制作的頭飾發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
一開始效果不太好,但經過半年的堅持,逐漸有粉絲留言要這些頭飾的鏈接。葡萄媽媽便趁勢開了自己的網店。她說,現在網店的銷量還不錯。無論對她實現自我價值,還是為孩子創造更充裕的經濟環境,都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孩子,琳琳媽在職業選擇上進行了充分考量。有沒有什么既能陪孩子又可以賺錢的工作呢?對比分析后,她看中了本地生活這個風口。帶孩子遛彎兒的同時去探店,買上一杯奶茶或者一個冰淇淋寫點評,分享生活。這樣會吸引不少粉絲。
為了打有準備之仗,琳琳媽先聯系適合自己經常沖浪的網站做了咨詢。工作人員告訴她,網站會根據點評分享者的內容點擊率提供一部分傭金。得知這一確切的消息,琳琳媽果斷加入進來。
琳琳媽告訴筆者,最近的一次探店是在采訪的前一天。商業區新開了一家滑冰場和一家比薩店。孩子穿上冰鞋,在滑冰場上練習三四圈之后,非常開心地滑到琳琳媽面前說:“媽媽,我以后還想學花樣滑冰。”
滑冰結束,孩子還很興奮,于是琳琳媽又帶著他去了比薩店。孩子特別喜歡一款芝士卷邊比薩,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這家店的芝士卷邊比薩的獨特性在于芝士濃郁的味道。
對于琳琳媽而言,現在的“工作”盡管不夠穩定,但無疑是一舉兩得的:一方面滿足了她自己的人生要求,另一方面也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體驗。
此外,女性在傳統勞動力市場遇到的性別歧視、同工不同酬、“玻璃天花板”等問題,在數字經濟領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釋”。還有一些在用工市場被區別對待的特殊人群,也利用“數字工具”解決了就業問題。
今年23歲的歸期,自2022年初開始從事自媒體寫作。大四的時候,學習通信工程的她也曾經參加很多公司的面試,想像同學們一樣找一份正常、體面的工作。
但每次應聘,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婉拒—患有腦癱的她,雖然畢業學校、專業成績不比別人差,但在口頭表達上不太清晰流暢,且存在不正常反射動作。屢屢碰壁,歸期越來越不自信。
無意中接觸到新媒體寫作,讓從小就擅長并喜歡寫作的她發現了“新大陸”。
為了弄懂弄通新媒體寫作和傳統寫作的區別和關聯,她報名參加了一所書院的寫作班。第二個月,她便在自媒體上發表了第一篇稿子,“前前后后改了大概20遍吧”。學到半年的時候,歸期終于弄懂,在寫作上駕輕就熟了。
她從微文入手,2022年1月過稿4篇、2月過稿8篇、3月過稿12篇……到了年底,單月稿費已經達到7000元。
現在,她除了自己寫作,也給自媒體賬號做編輯、看稿子,收入日趨穩定。
歸期的家在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很傳統的人,他們并不能完全理解歸期在做什么。但看到女兒能把自己的愛好變成工作,并且自食其力,他們也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特別是歸期的媽媽,每當看到女兒發表文章,總會第一時間轉發、點贊并分享到家族群里。
數字經濟發展大潮中,女性大有可為
這些年,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型數字技術迅速發展的影響,數字經濟也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速度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50.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
從前,我們更多地認為女性是數字經濟生活的消費者,而如今作為生產者、創造者,她們也制造著越來越多的驚喜:社群健康助理員為人們打造健康新生活,在線學習服務師為大家在線學習提供專業輔導,數字化管理師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管理在線化、數字化……
但提到未來發展,一些女性依然存在不同的煩惱和問題。
于歸期而言,最大的擔憂是,“天天悶在家里,不去外面接觸社會,寫作很局限,也很難突破。現在AI寫作越來越普及,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取代”。
在莎莎看來,單打獨斗、沒有團隊則是亟待解決的難題,“雖然招了一些下級代理商,但直播、進貨、發貨、客服等事還都是自己一個人做,長期熬夜勞累,肯定不利于身體健康”。
智媛則坦言,未來的不確定性讓她一刻也不敢放松,“要不斷地去挖掘市場,也要去尋找新的項目……”
2022年兩會期間,全國婦聯提交了《關于在數字經濟發展中促進婦女就業創業的提案》。
提案認為,婦女因生育等原因,使其就業的靈活程度高于男性,但社會保險權益的享受程度低于男性,更易因患病、生育、失業、職業傷害等陷入生活困境。平臺靈活就業婦女與正規就業婦女相比,在產假、哺乳假、社會保險接續、生育保險參保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維護權益的途徑也有待完善。
另外,在采訪中,筆者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多數女性從業者均屬于“自學成才”。她們在數字技術使用方面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技能培訓,有些人尚無法充分利用“數字工具”給予的機會與便利條件。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職場性別薪酬差異報告》,2021年,數字技術類崗位中婦女占比有所上升,但仍只有19.5%,婦女從業比例較低。
因此,加強對女性勞動者的數字技能培訓十分重要。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張順就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要重點提高體力勞動者與人力資本欠缺者的數字就業能力與社會保障水平。
即便是在工作有了一定成績,收入大幅提升的情況下,女性從業者也需要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或其他相應的專業上進行再學習,否則也可能在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停滯不前,在與同行的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國家也在不斷規范數字經濟中的行業發展,各部委相繼頒布多項職業標準,包括《互聯網營銷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電子商務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數字經濟發展大潮中,女性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