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娃
溝通最講究情感連接,否則,說再多也是無用,甚至說得越多,關系越遠。
和民琛結婚5年,芳芳越發覺得無趣。每次遇到兩人意見不同時,民琛總能講出一套又一套的道理,都不帶重樣兒的。芳芳說不過他,從沒贏過,有時候她甚至覺得他說得還挺有道理,可回過神之后又覺得哪里怪怪的。
道理都對,心卻失聯
就拿最近她要去照顧生病的媽媽這事來說,民琛又一次變身“道理大王”,說得芳芳節節敗退。
芳芳:媽媽生病了,我準備回家去照顧她,預計會在娘家住5天吧。
民琛:咱媽的病情沒有那么嚴重,你需要花那么多時間在娘家嗎?而且,你請假5天,領導不會有意見嗎?
芳芳:我就是想跟媽媽多待幾天。
民琛:離得這么近,我們周末去看看不就得了。
芳芳:周末帶著孩子,又能陪伴我媽多少時間?
民琛:我就是考慮到你的工作,連續請假這么多天,不影響工作嗎?
芳芳:現在公司業務量少,老板肯定會給假的!
民琛:就是因為如此,你才更需要謹慎。萬一你被裁員了,我們的房貸、車貸怎么辦?只靠我的收入,肯定是扛不住的!
芳芳:你說的這些都有道理,但是,這些事情都還沒發生呀!
民琛:就是因為還沒發生,所以要提前考慮啊。真發生的話,不就晚了?再說,你連續5天不在家,孩子都見不到你,多不好!
芳芳:你是不是覺得帶孩子很辛苦?
民琛:沒有的事!我是覺得我們家離咱媽家近,周末我們一起去完全可以。要是你堅持去5天,那就每天都回來,這樣孩子也能天天見著你。
芳芳:整個談話下來,我覺得你挺自私的!
民琛:這么安排,一是考慮你的工作,二是考慮孩子,哪一點是為我自己考慮的?
芳芳:你說得都很有道理,但我總覺得哪里有些不對勁兒。
民琛:你倒是說說哪里不對勁兒?有道理不就對了嗎?就按我說的做不就好了?
芳芳:雖然你說得有道理,但我還是想要回去照顧好媽媽。
換個方法,心與心更近
夫妻倆商議事情時,很多人喜歡講道理,就像民琛一樣。他說得可能都在理,但沒有留意到芳芳的情感需求。在這件事情上,芳芳的情感需求是顯而易見的,她期待可以通過這次機會好好陪伴媽媽。然而,民琛卻完全忽略了這一點,一直在就事論事地討論芳芳要不要請5天假,以及這件事對工作和孩子的影響,唯獨沒有看到芳芳對媽媽的心,和芳芳失去了情感連接。也恰因此,芳芳的需求沒有被看到,更沒有被滿足,所以她才會覺得雖然道理都對,但感覺怪怪的。
民琛是一位汽車模具設計師,負責設計汽車零件模具,精準無誤是他主要的關注點。他接觸的是機械,溝通內容大都是原理。在他的工作環境里是沒有情感元素的,這也養成他一遇到事情就喜歡把道理擺在前面的習慣。婚后,他把這個習慣自然而然地復制到夫妻生活中。
怎么改變這個溝通問題呢?核心是從講道理調整為情感連接。具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共情,即能夠理解對方,感受對方的內在情感,做出適當的反應;一種是換位思考,即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想要在與芳芳溝通時做到共情和換位思考,民琛需要先接觸自己的情感、需求,與自己的內在連接。
芳芳:媽媽生病了,我準備回家去照顧她,預計會在娘家住上5天吧。
民琛:咱媽生病了,你一定很著急(共情),請假5天是不是想跟咱媽多待幾天(換位思考)?
芳芳:是呀!就是想跟媽媽多說說話,多照顧她。
民琛:我們離得這么近,周末帶孩子一起去看看,好嗎?
芳芳:周末帶著孩子,能陪伴媽媽的時間太少了。
民琛:如果你需要多點兒時間陪咱媽,我可以帶孩子到公園玩兒,這樣你就有比較多的時間跟咱媽說話聊天了(換位思考)! 我其實是不習慣你這么多天不在家,可以想象你不在家我會多手足無措。哎,一想到這件事,我就特別發愁。(與自己連接)
芳芳:原來你是擔心這個啊。這也難怪,你平常投入工作比較多,家務事參與比較少。
民琛:我知道你想多和咱媽相處,覺得周末和孩子一起回去的話,時間有些不太夠(換位思考)。要不這樣,你當天去每天回,可好?
芳芳:謝謝你這么為我考慮。這么近的話,當天來回應該問題不大。到了周末,我們一家三口一起去。看到你和孩子,我媽一定會很開心的!
民琛:好哇!我還擔心你請假這么久會不會影響工作。
芳芳:現在公司的業務量不多,老板肯定會給假的!
民琛:不過你要小心,不少公司裁員裁得厲害,你需要更加謹慎些。萬一你被裁,對咱家的影響可大了。房貸、車貸等只靠我一個人的收入,肯定是扛不住的!這是我最擔心的! (與自己連接)
芳芳:你的擔心,我可以理解。放心,我會察言觀色,再決定要不要請假。
民琛:嗯,就算不能請假,至少我們周末可以一家三口去探望咱媽。
芳芳:好呀!
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寄托情感的所在。親密關系特別需要情感連接,聽得懂伴侶的情感需求,并及時給予適當的回應。如此,關系也才能更加穩固和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