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既是馬克思恩格斯未來社會構想體系的價值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追求,更是人民孜孜以求的幸福目標。從愿景變為現實的基礎有其嚴密的邏輯建構,這一邏輯建構為中國共產黨推進共同富裕之路提供了理論指導。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主線是沿著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在展開,新發展階段是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持續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旨歸不斷得到彰顯。
關鍵詞: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人民至上
中圖分類號:D26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165-04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繼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明顯的特征。從內在邏輯、歷史發展及實踐進路看,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只有社會主義,而中國共產黨則是唯一能實現這一目標的領導力量。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邏輯建構
(一)邏輯起點: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科學發現
馬克思恩格斯在對17世紀英國、18世紀法國、19世紀的德國社會的歷史考察中,尤其是在對德國社會的歷史批判中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在深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剝削和壓迫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進行了科學的設想,這種設想從價值目標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巨大超越。馬克思、恩格斯在此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發展生產力,但從根本上改變不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虛偽性,揭示了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私人占有之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也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把勞苦大眾的利益放在最前面,也無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只能是社會主義。
(二)邏輯展開:共同富裕的實現途徑是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承認資本主義創造財富或價值的基本前提下,深刻揭示其內在的矛盾及其中的不對等和不公平,資本主義確實創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大的生產力,但是這種生產力的創造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勞苦大眾或工人階級的生活境況,反而以另一種壓迫的形式走向了對立面,使工人階級和普通大眾的生活更加窘迫。這種發展形勢從本質上揭示了提高普通民眾生活條件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方式不可能是資本主義,從中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優勢就是不僅可以創造生產力還可以使財富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以及本質從主體、內容、手段、途徑等方面規定了共同富裕的具體內涵,共同富裕反映和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二者是內在完整統一體。社會主義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從其邏輯發展來看,首先必須創造財富,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不斷消除私有制,讓大多數人合理占有財富。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把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聯系起來,有幾方面的原因:其一,社會主義這種制度模式指向大多數,而不是極少數或是少數人,社會主義的生產將是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其二,社會主義社會也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是基本前提,而且是高度發展和迅速發展的生產力;其三,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是以消滅私有制為前提,只有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才能保證作為生產關系的人的主體價值的實現。這一理論的邏輯建構體系完備且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自此俄國和列寧出場,彼時落后國家俄國的選擇使理論變成了現實。列寧明確指出,兩種社會形態的根本區別在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共同勞動所創造的財富為全體勞動者而不是為一小撮人造福”[1]。可見,它是根據科學社會主義原則進行社會生產和分配,目的是所有勞動者能過上幸福生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表達和實踐指向始終是社會主義形態下的發展邏輯和實現路徑。
(三)建構主體: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
人最終實現解放、自由、發展是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最本質的要求的構想。高度發展的物質生產是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基本前提,馬恩用極其敏銳的判斷力指出,在未來社會,人將是這樣一種存在狀態,是所有人建立起來的聯合體,這個聯合體中,個人的自由發展是所有人自由發展的基本前提。這個在《共產黨宣言》中已明確指出[2]。在之后的《資本論》中,馬克思把這一思想又進行新的闡述和表達。尤其從人與人、人與自然等關系進行了概括。馬克思恩格斯很清楚一個事實,遠大的目標和至高的價值旨趣在理論上足以讓人津津樂道,但這個理想的實現必須要用厚重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來支撐。從內在邏輯上看,人要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和實現人類解放就需要實現共同富裕,在實踐中理論能變成現實更顯得重要。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從另外一個角度即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理論揭示出,未來社會形態一定是實現財富公平擁有和共同富裕的時代。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也深刻揭示出:通過創造社會財富會使人一天天富裕起來并會生活得越來越好,而且這種發展和富裕是全方位的發展和富裕。以上論述和觀點的表達都是圍繞人是社會生產發展的主體,未來社會一定是人實現物質富裕和能自由而完全地表達話語的精神富裕的社會,從中可見,物質上的富裕和精神上的富裕都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意。
二、中國共產黨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理路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了基本社會前提條件
1949年,毛澤東提出共同富裕并進行相關論述,可以體現毛澤東同志的站位與大志大道之行尤其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是息息相關的。青年時期的毛澤東關注民族前途命運,在他的中學作文和給黎錦熙先生的信中都有所體現。建黨初期毛澤東就呼吁關注“勞工生存權、勞工的勞動權等”。這里所講的生存權、勞動權等內在體現的是民生問題。之后又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從精神和物質上實現民族解放和經濟上更為寬裕。毛澤東認為的革命的目的是為人民謀取利益,很多問題都是從農民工人的切身利益出發,從為人民能過上好日子考慮,他特別重視改變老百姓的窘迫生活,在1942年又指出:“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3]人民看得見的利益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前提之一。落后的東方國家何以能開辟社會主義道路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是革命時期共產黨人必須解決的時代問題。一方面,首先讓飽受屈辱和苦難的勞苦大眾獲得解放,使人民獲得生存自由,無產階級建立政黨后必須要把大多數人的意愿作為執政黨自身發展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的主體地位何以體現,只有通過革命或其他形式得以實現,以革命的手段革除一切舊社會弊病,通過這種形式和手段徹底根除或改變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以新的形式奪取革命勝利,最終實現人民的大解放。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根基
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人開始探索如何尋得實現富裕的正確路徑。1953年毛澤東首次使用了“共同富裕”這個概念并提出老百姓如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普遍富裕的實現路徑和方法。之后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又指出通過改造手工業的方式和改造工商業的形式逐步實現農業合作化,至少要在農村層面上消滅富農等經濟和個體經濟,從而不斷實現農民的富裕生活[4]。正是基于對貧窮的透徹認識,也基于從解決貧困的角度著手解決現實落后問題,毛澤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以及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就是更好的發展生產力。后來毛澤東清晰地指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根本目的。從土地革命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合作社再到后來的人民公社,理論上都是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在實踐上,毛澤東指出,這個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今天不曉得明天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僅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完成了社會主義的改造,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盡管這個時候實現富裕的主體較為單一,僅僅是農民,但毛澤東同志為實現共同富裕開辟了新的發展模式。他更精辟地認識到實現共同富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個長期過程、復雜過程,要為之付出更為艱辛的努力方能實現。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刻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在理論的高度上重新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問題,提出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論述,從而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什么。自此,對于社會主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明確指出:“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5]基于對這個階段特殊國情的認識,鄧小平開創性地提出“先富帶動后富”的發展思想,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為共同富裕思想從理論到實踐的新轉變做出了勇敢的探索。在我們對于共同富裕是什么、如何實現共同富裕有了一定的認識基礎和實踐基礎上,1978年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指出在一些相對寬松的經濟政策上要允許部分地區或部分企業和部分群體要比其他地區的收入及富裕程度上要好一些,通過相對的政策和個體努力逐步實現更好的生活。其中提到先富從實踐上以及其他方面對其他地區或人都有示范帶頭作用,這樣可以激勵更多人向這些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學習,并不斷實現富裕,從而更快地使大家都富起來。1992年“南方談話”,共同富裕思想正式形成,鄧小平還指出未來發展的某一階段這個目標總會成為中心議題,這個議題我們改革之初就講,未來也會必然會成為中心話題并加以推進。至此階段實現共同富裕實際上已經有了具體的實施步驟。
(四)新時代已經進入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使實現共同富裕有了足夠的物質保障和制度基礎,在一代人一代人的接續奮斗中,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一個百年目標實現之后,已經為推進共同富裕創造了根本的物質和社會前提,新時代,已經成為當年小平同志說的中心議題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時期,從發展階段來說,已經到了這個發展階段[6]。我們黨把實現共同富裕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制定和做出了發展目標和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到2035年共同富裕要實現什么樣的戰略要求已部署明確,這就要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僅繼續要把“蛋糕”做大,還要做好,更要切好分好“蛋糕”。要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著力縮小城鄉差距。民族要復興,人民必富裕,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也加以界定和推進,明確以新發展理念推進共同富裕,尤其強調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這一重大目標任務。
三、中國共產黨推進共同富裕的價值旨趣
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揭示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基礎上形成并不斷發展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將實現共同富裕作為戰略目標和愿景目標。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了從未有過的屈辱和遭遇,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實現這一目標。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感受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可能。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使困擾中國人民已久的貧困得到了根本性解決,中國人民深刻感受到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進展。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離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目標更進一步。從經典作家對共同富裕思想的醞釀到列寧的實踐開辟再到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歷史探索,在總體邏輯建構上都是圍繞人的主體性在構建,在實踐推進中總是以人的價值尺度在推動歷史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人的主體性價值不斷地得到實現與彰顯,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是全體人民、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三者之間是邏輯遞進的關系。
(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終極目標的階段性成果
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目標和中國共產黨的追求立場是一致的,都是要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那就是實現共同富裕。無論處在哪一個發展階段,共同富裕始終是圍繞人的主體性展開,人的主體性價值的實現與解放是最終的價值旨歸。從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到實踐推進及實現方式而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依然是發展的基本目的。從共同富裕提出的社會歷史條件及其本質與實現的根本方式來看,共同富裕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目的,在這個階段,共同富裕是人類解放終極目標的階段性成果。這個階段性成果必然指向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一部分或是少部分人的富裕;指向全體人民要分階段分步驟實現有差別的共同富裕;指向全體人民要奮斗要勤奮致富,最終共享富裕成果,為未來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及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奠定基礎性前提和人類解放境界的階段性奠基,突出全面性和人民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追求。
多層次全方位的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應然要求。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社會階段,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自然是共同富裕與人類解放的合理性規定之一,但這種規定本身不能代替精神文明的高度自覺。這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因為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只不過在發展形態和發展目標的實現上會階段性地把人的物質需求提到階段性任務來完成,但最終人的主體性應該體現在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是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現階段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設想,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有的社會形態。在此意義上,共同富裕只能是大目標實現過程中重要的階段性目標。
(二)共同富裕是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邏輯必然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類解放有極其重要思想航標作用,具有其理論和實踐的價值旨歸。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畢生事業的動力源泉;其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理論研究的價值主線;其三,人類解放是馬克思理論的終極關懷。共同富裕、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三者有嚴密的邏輯體系,三者有著共同的語義基礎。共同富裕是客觀基礎,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是終極目標。當然富裕并不必然導向解放,特殊階層或是部分利益群體的富裕更不意味著全人類的解放,前提是全體人民或是全人類的共同富裕才必然通向“理想王國”,富裕是基礎,共同是關鍵,解放是目標。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85.
[2] 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3] 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662.
[4] 毛澤東文集:第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9.
[5] 鄧小平文選: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11.
[6] 習近平.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 求是,2021(20):4-8.
(責任編輯:陳華康)q
作者簡介:馬劍梅(1984—),女,碩士,中共青海省委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