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可 江麗
【摘要】中國鋼琴音樂在百年發展中,一直嘗試著將民族文化與鋼琴音樂相結合,體現出氣質各異的音樂風格,這些音樂風格在其民族化歷程中吸收了本民族文化中優秀的文化遺產,呈現出本民族的地域人文風情,本文將從巴蜀風格鋼琴音樂作品民族化創作中對巴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地域人文內涵的體現進行研究,分析巴蜀風格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創作特征。
【關鍵詞】巴蜀風格;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人文內涵
【中圖分類號】J62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9-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巴渝民間藝術研究中心2022年一般項目“中國鋼琴音樂‘巴蜀風格的人文內涵研究”(項目編號:BYMY22B34)研究成果。
中國鋼琴音樂的“巴蜀風格”源于其音樂作品中強烈的巴蜀文化烙印,這些作品在創作中受到巴蜀地區人文風情和巴蜀文化的影響,其音樂創作特征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與其他音樂風格形成了較為明顯的風格差異,因此中國鋼琴音樂的“巴蜀風格”在其民族化創作過程中不僅運用并體現著巴蜀音樂中的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同時還體現著巴蜀地區的美學追求和人文精神,體現出鮮明的巴蜀文化氣質,本文便將探析巴蜀風格音樂作品民族化創作中所蘊含的傳統音樂文化特質和人文內涵特征。
一、巴蜀風格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歷程
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從20世紀初開始歷經百年輾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無窮的創作源泉,作曲家們廣泛地汲取各地、各民族文化為創作靈感,在鋼琴音樂創作過程中融合不同民族傳統音樂元素和文化特質,形成了中國鋼琴音樂中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巴蜀民間音樂中“蜀羽”“蜀徵”的特色音調、巴蜀民間多元的地域民俗風情、豁達安逸的民族性格等巴蜀文化特質使得以巴蜀文化為靈感的鋼琴音樂作品凸顯出不一樣的風格氣質,作品創作層出不窮,其創作民族化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巴蜀鋼琴音樂的萌芽階段。中國鋼琴音樂始于20年代初,從《和平進行曲》《哀悼引》等作品的出現,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開始起步,到1934年“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活動開辦,涌現了一批以中國風味、中國元素為題材的經典作品,這為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進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也為巴蜀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基石。1936年川籍作曲家劉雪庵便根據四川民間音樂木偶戲、川劇等為素材創作了《中國組曲》,1948年丁善德以藏族弦子舞為材料創作的《中國民歌變奏曲》等,這時的中國鋼琴音樂創作尚處于摸索階段,對民族元素與西方音樂形式的創作融合還較為生澀,作品的創作還尚處于對民間音樂材料簡單融合的階段,在內涵和形式上尚未形成較為鮮明的風格特征。
第二階段始于抗戰時期,巴蜀作為戰后方,大量文藝團體前往巴蜀地區,極大地促進了巴蜀鋼琴音樂的發展,優秀的作曲家和研究者的到來,為巴蜀地區培養了大量優秀的藝術工作者,研究者們對巴蜀地區音樂文化的深入挖掘也為音樂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教育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巴蜀地區鋼琴教育和鋼琴創作的步伐,也進一步促進了“巴蜀風格”的形成。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諸如黃虎威的《巴蜀之畫》《四川民歌十二首》,但昭義的《放風箏》,殷承宗的《快樂的啰嗦》等,不僅在音樂材料上采用了四川民歌等鮮明的民族音樂材料,并運用“蜀羽”“蜀徵”調式、空四空五度、色彩性小二度等民族性創作手法,同時在音樂意象和審美情趣上也體現出了巴蜀地區的人文風貌,使得作品中的氣韻和意境更具巴蜀氣質。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鋼琴音樂在21世紀的發展可謂百花齊放,思想的開放、技術的進步、藝術形式的多變讓鋼琴音樂的創作變得更加多元且新穎,鋼琴音樂的創作發展也逐漸平衡了創作中的形式與內涵,既要運用民族化的創作手段,同時也要體現民族人文精神,展現本民族氣韻和內涵。此時的巴蜀鋼琴音樂創作也迎來了第三階段,在一眾巴蜀樂派作曲家的引領下,新時代的巴蜀鋼琴音樂創作更加多元,風格化特質更為明顯,無論是《嘉陵江幻想曲》《峽》,還是《川劇音樂組曲》《川西風情四首》等作品,這群生活或工作在巴蜀的作曲家們,用新穎的技法融合巴蜀傳統的音樂元素創作出了各種題材、各種體裁的鋼琴音樂作品,這些以巴蜀文化為源創作的作品滲透著作曲家們耳濡目染的巴蜀美學思想和精神氣質,體現出鮮明的“巴蜀風格”。
二、巴蜀音樂文化的體現
巴蜀風格鋼琴音樂民族化創作的創作思路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借以巴蜀民間音樂歌舞旋律進行改編,在原民歌曲式結構與旋律音調均不變的基礎上進行鋼琴作品的發展創作,另一種則是只選取特征性的傳統音樂片段或音調結構進行編創的創作曲目,這類作品在音調特性上依然具有鮮明的巴蜀音樂特征,但也更多體現了作曲家個人風格和時代風格的創作手法。這兩類作品伴隨著巴蜀風格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歷程,雖創作手法各有不同,但都能從其音樂材料和音樂語言中一窺巴蜀地區和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烙印。
(一)民間音樂
民間音樂與勞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這些流傳甚廣的巴蜀民歌傳遞著巴蜀人民的生活日常,反映出巴蜀人民的生活態度和精神風貌,巴蜀獨特的民風民俗也通過其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而傳播甚廣,在巴蜀鋼琴音樂的民族化創作中,作曲家們便大多選用風格特征突出的巴蜀民間音樂作為創作材料,這些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征的音樂經過長期的傳唱讓人在一聽到旋律音調時就能立刻聯想到“巴蜀”這一文化標簽。
民歌作為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是作曲家們在進行鋼琴作品改編時首要選擇的靈感源泉,巴蜀民歌許多民歌都十分經典且具有較高的傳播度,如《太陽出來喜洋洋》《槐花幾時開》《康定情歌》等作品,這些作品也先后被不同的作曲家不斷地改編成鋼琴作品,如儲望華、郟國慶、陳鴻鐸、龔耀年、張朝、朱培賓等人都曾將《康定情歌》改編為了體裁大小不一的鋼琴作品?!痘被◣讜r開》也常出現在巴蜀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如胡延仲所作的《序曲》,黃虎威的《嘉陵江幻想曲》和舒澤池的《四川民歌主題隨想曲》也都以《槐花幾時開》作為樂思進行發展。在《川西風情鋼琴曲四首》《嘉陵江幻想曲》等作品中還體現了巴蜀民間音樂中的民俗活動和民族歌舞音樂,《嘉陵江幻想曲》中作者通過對嘉陵江沿岸的風景刻畫,融入了端午時節的“劃龍船”曲調和民間歌舞“車燈”的音樂元素,展現了四川市井街頭的民俗活動場面,《川西風情鋼琴曲四首》《涼山音詩》等作品則以川西少數民族歌舞音樂為音樂材料,展現了巴蜀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風情;此外,勞動號子也是巴蜀鋼琴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音樂元素之一,在《紅旗板車隊》《石工號子》等作品中,作曲家均是以巴蜀地區勞動人民口口相授的勞動號子為靈感進行鋼琴音樂的創作。
(二)民族器樂
在中國鋼琴音樂民族化過程中,鋼琴音樂創作對民族器樂的模擬尤為突出,這是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風格差異較大的表現之一,我國民族器樂以打擊樂、弦樂、絲竹樂等為主,在鋼琴創作中,作曲家們便通過如琶音、倚音等方式模擬民族器樂的音響效果,使得作品的民族音樂韻味更加濃厚。
在巴蜀風格鋼琴音樂作品中,作曲家們運用不同的織體形態模擬了傳統樂器如古箏、笛子等樂器的音響特點,以增強作品中的民族風味,如《蓉城春郊》中黃虎威通過短連音和顫音模擬笛子的吹奏技法,刻畫出春日里的鶯飛燕舞場景,其在《嘉陵江幻想曲》中又通過大量的對稱引流音階和琶音模擬古箏的刮奏技法來描繪江水的湍急。
除此之外,打擊樂在巴蜀民間音樂和民俗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儲望華的《太陽出來喜洋洋》、黃虎威的《阿壩夜會》、俞抒的《紅旗板車隊》都運用了大量和弦和雙音模擬勞作時或者舞蹈時的打擊樂伴奏音響,而在川劇中,“大鑼大鼓”的打擊樂伴奏特點尤為突出,“川劇與其他劇種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聲腔和器樂上……器樂中的打擊樂‘大鑼大鼓讓人一聽則能識別川劇。因為,這是四川及鄰近區域長期流行的民間打擊樂,具有典型、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以川劇為題材而作的《川劇音樂組曲》中,作曲家在織體中主要采用了二度、三度等音程,并加以跳音、重音等演奏技法來突出川劇打擊樂鑼、鈸等打擊樂強弱對比明顯的特點。
(三)民族聲腔
四川方言屬于西南官話的一種,除在發音規則上與普通話有所區別之外,在音調上的變化極具地方魅力,四川方言句尾常加的語氣詞使其方言語調顯得幽默又溫柔,甚至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嗲嗲”的語氣。在巴蜀民歌演唱中,咬字行腔會根據方言而有所調整,其聲腔、音調甚至于節奏都會體現出與普通話和其他方言的不同,形成了巴蜀民歌中獨特的“川腔蜀韻”,如《槐花幾時開》的歌詞“高高山上(喲),一樹(哦)槐(喲喂),手把欄桿(噻),望郎來(喲喂)”中“喲喂”等襯詞正是四川方言中常用的語氣詞,其略帶婉轉的語調體現出少女的嬌羞之情,句尾長長的拖腔又給人以慵懶幽默的表情色彩,在朱培賓的鋼琴改編曲《槐花幾時開》中,作曲家采用復倚音、三連音、三十二分音符等節奏來表達歌曲中不同情緒的襯詞潤腔;在以勞動號子或描繪勞動場面的民歌中,方言襯詞顯得干脆有力,如《太陽出來喜洋洋》中使用的擬聲性襯詞“郎郎扯光扯”“啷啰”等,這是川東勞動人民在農忙時節勞作時模擬振奮人心的鑼鼓聲的方言擬聲詞,極具動感和豪放之情,在以《太陽出來喜洋洋》為基礎改編的鋼琴曲中,作曲家們均采用了倚音、二度和弦、二八節奏等創作或演奏技法強調襯詞的語氣,凸顯出巴蜀民歌的方言風味,以勞動號子改編的鋼琴作品如《石工號子》《紅旗板車隊》等作品同樣采取類似的創作方式和演奏技巧來突出民歌方言中的“咳唑”“喲嗬”等語氣詞,這些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中對四川方言襯詞襯腔的模仿極大地突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
三、巴蜀人文內涵的體現
(一)民俗風情的多元
巴蜀風格鋼琴音樂創作大多以巴蜀傳統文化為源,或以民間音樂為源直接改編,或提取巴蜀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因此在這些鋼琴音樂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十分鮮明的巴蜀地區民族民俗風情,如在以民歌改編的作品《太陽出來喜洋洋》《槐花幾時開》《康定情歌》等作品中可以領略到山歌、小調等不同體裁的巴蜀民歌,在《放風箏》《川劇音樂組曲》《川腔》等作品中能欣賞到多元融合的川劇魅力,在《中國組曲》《嘉陵江幻想曲》等作品中又能一覽木偶戲、劃龍舟等巴蜀傳統民俗活動,在《川西風情四首》《涼山音詩》等作品中還展現了藏羌彝等多元交融的民族文化……這些民間音樂或民俗活動是巴蜀鋼琴音樂創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體現著巴蜀人民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性格習慣、精神追求等,也是巴蜀文化的體現與象征,給巴蜀風格鋼琴音樂賦予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二)民族性格的顯露
巴蜀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良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巴蜀人民多面的民族性格,除了擁有與其他南方人相似的含蓄性格,“天府之國”的優良條件加之四川盆地的閉塞讓該地遠離了戰爭紛擾,人民生活安逸閑適,還養成了巴蜀人民喜安逸的性格特色,在《蓉城春郊》《放風箏》等作品中便體現出了這一性格特色,尤其是作曲家通過大量輕柔的跑動音階來描繪春風、流水,如此細膩地刻畫蓉城的美景,讓人更加感受到作曲家內心的柔軟和細膩。而在柔軟之外,巴蜀人民的性格中還有著豪放、堅韌的一面,《太陽出來喜洋洋》《石工號子》《嘉陵江幻想曲》《峽》等作品都刻畫了巴蜀勞動人民的生產場景,巴蜀勞動人民雖地處閉塞之地,但卻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大膽地向外探索,與艱苦的環境做斗爭,同時這種堅韌的反抗精神又充滿了豁達與幽默,在這些作品中無論是號子的唱詞或是鋼琴音樂的創作技法,都透露出了巴蜀勞動人民面對困難豁達而樂觀,對生活充滿韌勁的性格氣質。也正是源于這些幽默、豁達、堅韌、樂觀、安逸的性格,讓巴蜀文化極具包容性和開放性,能在時代發展中不斷融合多元文化,并鼓勵創新、兼容并蓄,這也為巴蜀鋼琴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動力條件。
(三)美學追求的表達
巴蜀風格鋼琴音樂表達了巴蜀地區的美學追求,從其文學性標題、作品題材選取或創作技法上都展現出一種浪漫飄逸、樸素淡真、自然無為的美學氣質。其標題大多具有較強的表意性和文學性,這些標題通常取材于巴蜀民俗活動、自然景色等,通過寫意或文學性的手法將作品的整體意境先行勾勒,讓聽眾提前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讓其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能夠產生更加強烈的空間想象意識,增強巴蜀地域人文的渲染。在《晨歌》《空谷回聲》《峽》等作品,作曲家通過運用“晨”“空”“谷”“峽”等形容詞,在時間、空間、景觀等方面營造出一個時空隧道,生動地描繪出一個自然的、輕盈的、立體的巴蜀景觀。而在題材選取和創作技法上,也同樣延續了這種美學思想,巴蜀風格鋼琴音樂作品創作題材通常以自然景色或日常生活為主,在織體、和聲等技法上也選用了簡潔有節制的表達,并不追求對作品進行過于厚重或浮夸的表達,如《太陽出來喜洋洋》以川東勞動人民勞動場景為主題,在創作中主要運用簡單的八度、四度、五度和弦來營造勞動時熱鬧非凡的鑼鼓聲,而通過強弱對比、時值留白和和弦的轉換等手法來營造出虛實相生的時空變換。
四、結語
在巴蜀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歷程中,鋼琴音樂創作以巴蜀傳統文化為核心,融合了民族文化與現代音樂形式,只有深入了解其創作中的內涵意義,才能有效地傳承并發揚優秀的巴蜀文化。在鋼琴音樂發展迅速的如今,創作形式更加多元,在對作品的創作分析外,我們還要深入作品創作內涵的了解研究,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避免陷入形式化創作。
參考文獻:
[1]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文化藝術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70
[2]梁茂春.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化歷程——為2005年“中非音樂對話——非洲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而寫[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01):3-7.
[3]宋名筑,楊華,周長征.巴蜀樂派研究[J].音樂探索,2010(04):26-28.
[4]馮效剛.中國鋼琴藝術的文化內涵審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5(01):27-37+161.
[5]李令春.川腔蜀韻:四川民歌的演唱風格[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62-64.
[6]王瑞,陳國志.音樂人類學視野下巴蜀民歌中的人文內涵與寓意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22(03):132-135.
作者簡介:
艾可(1996.8-),女,漢族,四川達州人,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教學、藝術指導、民族音樂學。
江麗(1992.2-),女,漢族,四川宜賓人,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