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 西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王陽明《蔽月山房》)意思是說,離山近離月亮遠時,感覺山比月大;若你用老天爺的大視角看,山雖巍峨,而月比山更為巨大。此詩生動道出大與小的辯證關系。
大與小互為參照、相伴而生,同時二者是相對的,特定條件下,大可變小(如坐吃山空),小可變大(如集腋成裘)。“歷史當中的大與小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有機體,我們只有看到歷史當中的‘小’,回過頭才能感受到歷史中大的時代變遷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作家馬伯庸語),辯證地用“大”和“小”來品讀歷史,意味悠長。
中國人泛舟南海的歷史久遠,明清以來南海諸島已明確列入中國版圖,并行使有效管轄。《李準:勘定南海宣示主權》,一文以大量史實細節,回顧廣東水師提督李準代表中國政府巡視南海諸島維護主權、收復東沙島和復勘西沙群島并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往事。
“莽莽神州,豈長貧弱?”自幼癡迷機械的詹天佑,胸懷大志留洋學成回國,以赤子之心迎戰重重困難,為近代中國鐵路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大仁見于細微,《“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一文里的精彩細節,勾勒出他為民族自強奮斗不息的光輝人生,以及百年前中國鐵路建設的世事滄桑。
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為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大規模發展樹起標桿,給陷入迷茫的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方向。井岡山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緊密結合的成果,是堅定信念、依靠群眾艱苦奮斗不懈探索的結果。對此,《一根燈芯點亮燎原之火》中生動詮釋:歷經“文家市轉兵”“三灣改編”,秋收起義余部上井岡山,走上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在那段艱難歲月里,毛澤東在夜里借助一根燈芯的微光寫下不朽名篇,為中國革命指點迷津;紅軍官兵平等,軍民同甘共苦……
20 世紀50 年代初,中國各城市民主婦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改造思想觀念和保障政治權益相結合,廣泛組織動員城市婦女參與普選運動,《普選運動與城市婦女政治解放》一文,用大量歷史細節再現了這一過程,同時也借婦女解放的視角,展現新中國“人民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進程及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底色。
“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大”與“小”相互照拂之下,人們看到世間氣象萬千,同時也感受到事物的性質、規模、趨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