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琦 李霞 威海市中心醫院
姜文興 牡丹江醫學院

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睡眠具有為身體儲存能量的作用,良好的睡眠對神經系統、身高、記憶力、免疫力的發育,正常體力的恢復、預防心理疾病等均有促進作用。研究表明,睡眠障礙與文化、遺傳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多達50%的青少年會有睡眠問題,但青少年睡眠問題的關注度遠遠不及成年人,僅僅約4%有睡眠問題的青少年得到過正式的睡眠障礙診斷。早期識別青少年睡眠問題可防止諸多不良后果,最常見的睡眠不足的后果是白天困倦。然而,青少年的癥狀除白天嗜睡外,通常表現為易怒易激惹、不良行為、學習困難等。所以解決青少年睡眠障礙尤為重要,改變生活習慣就是治療的首選方式。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1%~5%的青少年會發生睡眠呼吸疾病。通常病史和體格檢查無法發現該病,因此需要多導睡眠圖來診斷該病。該病以上呼吸道阻塞為特征,呼吸困難會擾亂正常的睡眠模式和通氣,該問題可能與肥胖有關,可見部分患者上呼吸道軟組織過多,氣道管腔大小減少,或咽部擴張肌收縮失敗,也可見扁桃體和腺樣體腫大的情況。該病發病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無明顯區別,但它在少數民族中更為常見。打鼾和呼吸暫停是該病的典型癥狀,但并非所有打鼾者都有這種情況。其他常見癥狀包括睡眠異常體位、張口呼吸等,與睡眠有關的矛盾呼吸,夜間出汗或遺尿,早晨頭痛,以及白天過度嗜睡。然而,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白天出現犯困情況的可能性更小,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情緒、注意力不集中或不良行為問題。此種疾病最重要是解決“阻塞”的問題,癥狀輕的患者可通過減肥緩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嚴重者處于睡眠狀態時需應用呼吸機。
異態睡眠: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夢游、夢囈、困惑性覺醒和睡眠恐怖往往發生在慢波睡眠的前半段,患者通常對事件沒有記憶,而噩夢在后半夜更常見。多達50%的青少年受到噩夢的影響,它們被定義為伴隨睡眠出現的不良事件,通常發生在睡眠—覺醒轉換時。異態睡眠中青少年的活動似有目的,但缺乏與他(她)身處環境的有意義互動。相關特征包括自動行為,覺醒困難,健忘癥和事件發生后迅速恢復完全睡眠。遺傳因素會促進異態睡眠進展,約有4%的人會復發。因此,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應做好看護和適當的安全措施。例如:鎖門和窗戶,使用運動報警器,清理地板上的玩具,把床墊放在地板上。如果表現出非典型、有害或暴力行為的患者應就診。
不寧腿綜合征:在青少年中的發病率尚不清楚,它的特點是患者在睡眠時有移動腿的沖動,休息會使癥狀惡化,運動可以緩解一些癥狀。其他癥狀包括入睡困難,抗拒就寢。建議進行鐵元素檢查。
患有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也常常伴有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又會反過來加重本身的心理疾病。同樣,當心理疾病得到減輕時,相應的睡眠障礙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青少年失眠很常見,其特點是習慣性無法入睡和或無法保持睡眠。針對該病預防是最好的治療,醫護人員應該對患者家長進行正常的睡眠教育,并為患者制訂行之有效的睡眠計劃,這些計劃應該集中在日常生活,如有規律的進食、午睡時間、夜間就寢時間、睡眠—覺醒時間。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有助于建立期望,使青少年最終學會規律入睡。需要注意的是,不適當的光照會改變晝夜節律,導致延遲睡眠。除自然光外,隨著電子化的普及,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的光源同樣值得重視。縱然電子產品極大便利了青少年的生活,改變了社交方式,但手機或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會在無形中造成睡眠障礙,輻射及睡前使用電子產品均會導致入睡時間的延后以及睡眠質量的降低,并使得大腦過度興奮而出現無法入睡或多夢的癥狀,進而造成的日間思睡,睡眠倒錯。這種情況需要限定青少年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由家長和老師進行協助。如出現明顯的依賴和戒斷問題,需要及早請心理治療師介入。睡前避免強光很重要,從臥室移除所有發光設備(平板電腦,手機等)可能是有益的,而在醒來后2 ~3小時內使用光療法可以加快晝夜節律。有研究指出,在睡前1 ~2 小時內服用褪黑素0.3 ~5mg或可有效治療延遲睡眠階段障礙,盡管確切的劑量或時間尚未確定。
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不僅能夠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同時也對減輕睡眠障礙有積極作用。運動可促進多種神經遞質釋放改善身體狀態(脂肪量的改善最為明顯),增加心肺耐力、肌肉適能,促進社會聯系、自我接納、環境適應,從而增加幸福感,減少負面情緒,最終提高睡眠質量。父母的關注點通常集中在晚睡、睡過頭、醒來困難、上學遲到等,然而,頻繁的夜間醒來都是不正常的,治療的重點是調整晝夜節律,保持規律的睡眠周期和練習良好的睡眠是治療的基礎。
研究表明,頻繁攝入飲料和快餐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現睡眠障礙問題。快餐往往熱量高但營養配比極不均衡,飲料中糖分含量高、富含咖啡因,同樣會造成睡眠障礙。積極攝入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比例的食物可以逐漸減輕睡眠障礙。
經顱磁刺激是通過磁刺激儀瞬間放電,產生局部磁場,誘發感應電流,引發相應區域復雜的生理、生化反應,針對睡眠障礙的治療主要促進γ—氨基丁酸和5—羥色胺釋放,從而治療該疾病。睡眠與心理活動依賴各神經網絡體系的協調工作,當一個區域處于主導作用時,其他區域應按其生理定位同步執行協同或抑制作用,所以目前經顱磁刺激在治療伴隨有抑郁癥或者認知障礙等問題的患者中較為常見。
如果上述日常生活行為改變后短期內睡眠障礙改善不明顯或癥狀加重,藥物也是一種積極治療手段。家長及醫務工作人員應通過多種方法努力讓青少年睡個好覺,更好地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