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壽良 昆山市巴城鎮社區教育中心

在農村教育工作中,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分別承擔著重要的育人責任。然而,傳統的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模式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及育人理念脫節等問題,影響了農村育人的質量和效果。為了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育人作用,提升農村育人創新水平,需要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協同合作。本文將從教育資源整合、育人理念融合和育人策略創新3 個方面,探討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協同合作的創新舉措,分析其對農村育人創新的促進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作為農村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教育資源在整合協同的過程中能夠相互補充,提升農村育人的質量和效果。
社區教育中心是農村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礎,可以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教育資源。將社區教育中心與學校、家庭資源進行整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開展社區教育活動,邀請教師或家長參與。例如,教師可以在社區教育中心開展一些公益培訓,家長可以為社區教育中心的學生提供個人技能教育等。
(2)設立社區教育學習站點,讓家長和學生可以在社區教育中心學習和交流。例如,社區教育中心可以配備一些電腦和圖書等資源,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學習資源。
(3)舉辦鄰里互助活動,鼓勵家庭和社區教育中心互動合作。例如,可以組織家長參與社區教育中心的義務教育和才藝培訓等活動,促進家長之間的交流和互助。
建立協同合作機制:建立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合作機制,明確各方的職責和合作方式,形成協同合作的良好氛圍。可以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席會議等方式,促進各方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商。
分享教育資源平臺:借助信息化技術,建立共享教育資源平臺,便于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可以建立在線資源平臺,提供教育課件、教學資料和學習資源等,使各方能夠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開展協同合作項目:各方可以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開展協同合作項目,促進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例如,開展農村教育研究項目、農村教育培訓項目等,讓各方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得以充分發揮。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育理念,增強他們的協同合作能力。可以開展定期的教師培訓和研討會,提供教育理論和實踐指導。
在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育人工作中,育人理念的融合是實現育人協同的關鍵。
研究理念比對法:通過比對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育人理念,尋找共性和差異,找出融合的切入點。
理念交流研討法:定期開展育人理念交流研討會,邀請各方人員參與,分享育人經驗和成功案例,逐步達成一致的育人理念。
專家指導法:邀請專家對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育人理念進行指導,借助研討會、講座等形式,對育人理念進行解讀和解釋,幫助各方建立起相對一致的育人理念。
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術知識與其他方面的素質培養相結合。家庭可以提供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學校可以提供系統的學科教育,社區教育中心可以提供豐富的培訓項目,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合作與創新:鼓勵學生在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協同合作中,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家庭可以為學生提供激發創新思維的環境和機會,學校可以提供團隊合作的教育環境和培訓項目,社區教育中心可以提供創新實踐的機會。
社會責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教育項目和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能夠關注社會問題,參與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
品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共同強調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傳遞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家庭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和家庭規范,學校通過道德教育課程和校風建設,社區教育中心通過道德教育活動和示范引領,共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
多元化教學方法: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如項目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活動和情景模擬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提高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教學: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資源。例如,建設網絡平臺,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和交流平臺,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合作能力。
問題導向教學:引導學生關注實際問題,通過提出問題、調查研究、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拓寬課程內容:將傳統學科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拓寬課程內容的范圍。例如,開設農村生活、農業技術、社區服務等課程,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增進對農村發展和實際需求的認識。
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通過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例如,邀請創業者和專業人士以講座的形式,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熱情。
社區實踐與實習:通過安排社區實踐和實習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身參與社區建設和公益活動。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加深對社區的認識和關注。
總之,家庭、學校和社區教育中心的協同合作是農村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教育資源的整合和育人理念的融合,以及創新育人策略,提升農村育人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為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