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金杰,高 燕,李 濤
(1.江西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6;2.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南昌 330045)
1992 年,英國的庫克教授[1]首次提出“區域創新體系”的概念,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與研究。之后,區域創新體系的有關研究將創新這一變量延伸至空間維度,使得創新體系有了地理的內涵,豐富了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內容[2]40。區域創新體系研究為各級政府出臺創新政策措施、促進當地經濟工作等方面提供新思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縣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是由上至下完整的國家區域創新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3],縣域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的提升是支撐地市、省域乃至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石。開展縣域創新能力和創新發展水平監測評價是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意見》《江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 年)》要求和國家創新調查制度的具體舉措,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能夠為加快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強化縣域創新創業格局、推進創新型省份和“創新江西”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當前,江西省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創新驅動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縣域創新創業格局,培育縣域新動能,實現由點(縣域)到面(省域)的創新驅動,能夠有效推動縣域乃至全省新經濟的長足發展。因此,亟須結合江西省的實際構建一套科學的監測評價體系,找出較為合適的評價方法,來客觀、真實地反映各縣(市、區)的創新實力和發展水平。當前,在學術界關于創新指標體系構建方面,主要集中在創新能力、創新績效等評價體系的構建上。基于地域維度,目前較為科學權威的創新評價體系包括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創立的全球創新指數、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中國創新指數(CII)研究》課題組研究設計的中國創新指數、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和中國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指數、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編制的中國區域創新綜合效用值等,重點對國家、區域創新體系與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具體評價方法主要有標桿法、層次分析法、功效系數法等。學界對這些創新評價體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如李波等[4]基于全球創新指數研究中國創新能力發展態勢,馬子斌[5]分析《2020 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陳鈺等[6]基于《國家創新指數報告》評價我國的創新能力;曹昱亮等[7]采用灰色GM(1,1)模型對2019—2020 年中國創新指數進行預測;吳海建等[8]研究構建了創新驅動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萬程成[9]研究構建了區域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指標體系;李燕萍等[10]構建了區域創新驅動評價體系,并運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測算北京創新驅動發展指數;宋文月等[11]構建了省域創新驅動發展水平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和聚類分析法分析30 個省域創新驅動能力。本研究試圖通過借鑒常用方法,對比不同方法的評價結果,找到符合江西省縣域創新實際的評價方法。
綜合考慮科技部出臺的《建設創新型省份工作指引》《創新型縣(市)建設工作指引》以及江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出臺的《建設創新型縣(市、區)創新型鄉鎮工作指引(試行)》中提出的國家創新型省份、國家創新型縣(市)及江西省創新型縣(市、區)建設指標體系,同時參考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編著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中構建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和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及《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主要發展目標和2022 年度江西省市縣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結合工作實際,構建一套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此外,借鑒《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中相關評價指標的評價標準,參考各具體評價指標的全國(未含港澳臺地區,下同)平均數和江西省平均數,并經多輪測算,最終確定了一套創新發展評價標準。
創新驅動是指通過激勵創新生產和改善創新環境,對研發資本、研發人員等創新投入要素進行重新組合,提高創新產出并促進創新產出成果轉換,最終推動內生經濟增長。有質量的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內涵,創新驅動的目的不僅包括了內生經濟增長,更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創新驅動能力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企業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成果轉換的創新過程。基于創新驅動的內涵與重要性,可以看出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包括以下4 個方面:一是政府對創新驅動能力的支持和提供的政策環境;二是以企業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投入;三是以產品創新和生產率水平為主的科技創新產出;四是反映創新驅動發展績效的經濟增長質量的情況[11]。為全面評價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情況,本研究主要從外部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成效、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情況4 個方面構建創新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其中,創新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區域創新離不開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外部環境[12],主要包括創新基礎條件和創新氛圍,代表性指標有研發平臺數、高新技術企業數、企業研發機構數、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等;創新投入是創新的原動力,科技創新驅動能力既需要研發資本投入,也需要大量研發人力投入,代表性指標有財政科技投入、R&D 經費投入、R&D 人員投入等;創新成效包括成果產出和技術成果市場化,代表性指標有發明專利擁有量、技術合同成交額、新產品銷售收入、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等;經濟社會發展是創新的基礎與支撐,創新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和動力,經濟社會發展是創新的最終目標,通過創新既能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能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代表性指標有地區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產業結構高級化、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同時,為了消除存量對地域的影響,借鑒《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的指標設立原則,所有評價指標均選擇相對量指標。需要特別說明的是,R&D 活動的三大主體分別是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但江西省縣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少,特別是開展R&D 活動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幾乎沒有,因此,為保證數據的可取性和可比性,使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R&D 數據替代全社會R&D 數據,以萬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人員全時當量代替萬人全社會R&D 人員全時當量,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與GDP 之比代替全社會R&D 經費支出與GDP 之比。此外,參考宋文月等[11]研究,以第三產業占GDP 比例與第二產業占GDP 比例的差值較上年提高百分比反映產業結構高級化。
為確保指標數據的真實性、可靠性、可取性、可比性,所有指標數據均來自江西省的統計局、科技廳、省財政廳、市場監管局以及國家統計局江西調查總隊等省直有關單位的直接數據,部分數據經過再整理。
關于具體指標的評價方法,目前有關權威評價機構主要采用標桿法和功效系數法(以下簡稱“兩種方法”),如《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對我國31 個省份的科技創新三級指標評價采用標桿法,即具體指標設置標準值,達到或超過標準值計滿分,不足標準值的按達到標準值比例計分[13];《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對我國31 個省份的創新能力的具體指標評價采用功效系數法,即將省份的各具體指標值由大到小排序,最大的計100 分,最小的計0 分,其他的采取比例計分[2]43-45;2018 年全國縣(市)創新能力的具體指標評價也采用功效系數法,即將縣(市)的各具體指標值由大到小排序,最大的計100 分,最小的計60 分,其他的采取比例計分。此外,在指標權重設置方面,《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采用了專家打分法;而2018 年全國縣(市)創新能力評價則采用熵值法。因此,本研究則采用專家打分法和熵值法進行樣本指標賦權,再分別采用上述兩種方法對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比較分析。
熵值法采用純數學模型得到的各指標權重值相對客觀,且每年指標實際值不同,權重是動態變化的,但計算出的高權重指標可能與現實科技創新工作重點會存在偏差,導致政府對縣域創新發展的導向作用減弱;專家打分法則相對主觀、能動性較強,權重相對固定,能夠結合區域創新實際與創新工作推進情況,賦予核心指標、導向指標、重要指標更多的權重值,從而更加突出對區域創新工作的實踐意義和指導意義。
3.1.1 熵值法
參考林珍等[14]、王展昭等[15]、梁俊芬等[16]、蔣玉梅等[17]等的研究,運用熵值法對指標體系進行賦權。具體步驟如下:
(1)設有m個評價指標、n個評價對象,xij(i=1,2,,m;j=1,2,,n)為第i項評價指標第j個評價對象的實際值,則原始數據矩陣。
(2)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本研究構建的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的16 個二級指標(以下簡稱“16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
(3)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下第j個評價指標的比重。
(4)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的熵值。
(5)計算第i項評價指標的權重。
3.1.2 專家賦權法
通過向指標數據來源部門負責人、科技管理者、企業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學者等發放問卷,對各級評價指標權重進行打分,取平均值,得到各級指標的基礎權重。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了科技創新的戰略核心地位,科技創新是現在乃至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科技工作的重點與方向,考慮國家創新發展趨勢及江西省科技創新的重點和難點,在一級指標賦權上更加突出基于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的科技創新過程,故在專家打分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效的權重。其次,在二級指標中加大了R&D 經費支出與GDP 之比、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等核心指標的權重。R&D 經費支出與GDP 之比(即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為國際可比指標,國際上普遍認為創新型國家研發投入強度在2.5%以上[18],而文獻資料顯示,世界領先國家(如美、德、英、法、日、韓)的研發投入強度在3%以上[19],因此該指標為重要的科技創新綜合指標,且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創新型市(縣)的核心指標。另外,專利尤其發明專利是重要的創新產出,加大這個指標的權重有助于促進其成為基層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分維度權重分配如表2 所示,對比3年熵值賦權發現,創新環境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占比在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效占比有下降趨勢,這歸因于專家分維度賦權有所差異。

表2 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評價的分維度權重分配
分別采用標桿法、功效系數法兩種方法得到二級指標的評價值,再通過專家打分法和熵值法獲得權重,加權綜合后得到一級指標評價值和總評價值。
3.2.1 標桿法
(1)將各二級指標除以其相應的評價標準,得到二級指標的評價值。
式(5)中:Xab為第a個一級指標下的第b個二級指標;XK為第b個二級指標相應的標準值;當Dab≥100 時,取100 為其上限值。
(2)一級指標評價值由二級指標評價值加權綜合而成。
式(6)中:Wab為各二級指標評價值相應的權重數;Na為第a個一級指標下設的二級指標的個數。
(3)總評價值由一級指標加權綜合而成。
式(7)中:Wa.為各一級指標評價值相應的權重數;N為一級指標個數。
3.2.2 功效系數法
(1)計算二級指標的功效系數分(評價值)。16 個指標均為正向指標,采用功效績效法計算各二級指標得分(評價值),最大值計100 分、最小值計60 分。
式(8)中:Yabk表示第a項一級指標下第b個二級指標第k個縣(市、區)的功效系數分;Gabk表示第a項一級指標下第b個二級指標第k個縣(市、區)的指標獲取值;Gabmax和Gabmin分別表示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一級指標評價值由二級指標功效系數分加權綜合而成。
式(9)中:Wab.為各二級指標評價值相應的權重數。
(3)總評價值由一級指標加權綜合而成。
式(10)中:N為一級指標個數。
根據《江西統計年鑒》,將江西省縣域劃分為100 個行政區劃的縣(市、區),并以100 個縣(市、區)為評價對象,采用以上兩種方法和兩種權重分別對2019—2021 年江西省100 個縣(市、區)(以下簡稱“樣本”)的創新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對所得結果分析如下:
(1)縣域總體創新發展水平呈上升態勢。“熵值賦權+標桿法”和“熵值賦權+功效系數法”得到的縣域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分別由67.16%和66.37%提高至73.52%和66.44%,綜合指數變化趨勢保持一致;“專家賦權+標桿法”和“專家賦權+功效系數法”得到的縣域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變化趨勢有所差異,前一方法得到的綜合指數由2019 年的66.36%提升至2021 年的71.88%,后一方法得到的綜合指數由69.21%下降至69.13%(見圖1)。但整體而言,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有所提升。
(2)縣域創新發展水平得到提升主要得益于創新環境的優化升級和創新成效的明顯增強。據調研,2021 年,江西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6 712 家,較2019 年增加1 567 家,年均增長14.2%;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達到1 083 個,較2019 年增加257個,年均增長14.5%;加計扣除的研發費用占比為84.85%,較2019 年提升20.2 百分點;萬人有效發明專利為5.11 件,年均增長33.2%;技術合同成交額414 億元,是2019 年的2.8 倍[20]。分維度來看,近年來江西省縣域整體創新環境得到大幅改善,創新成果快速積累,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創新環境指數和創新成效指數呈現上升趨勢(見表3)。
(1)縣(市、區)的創新發展水平呈現“兩極趨同、中間分化”的區域分布特征。不管采用哪種評價方法,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排在全省前10 位和后10 位的縣(市、區)相對一致,排在中間的有所差異(見表4)。其中,青山湖區、青云譜區、月湖區、吉安縣的創新發展水平一直排在全省前10 位,而都昌縣、余干縣、鄱陽縣均排在全省后10 位。
(2)市轄區和縣級市的整體創新發展水平優于傳統縣。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排在全省前10 位的縣(市、區)大多集中在創新實力較強市轄區和的縣級市,排在后10 位的主要以傳統縣為主。2021年,擁有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超過全省平均數(10個)的縣(市、區)有27 個,其中市轄區15 個、縣級市5 個,占全省總數的比例為74.07%;R&D 經費支出與GDP 之比超過2.5%的縣(市、區)有9個,其中市轄區和縣級市數量占比達66.67%,其中廣信區的該項比重最高,達到6.79%;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技術合同成交額超過全省平均數(分別為5.11 件和4.14 億元)的縣(市、區)均有21個,其中市轄區和縣級市數量占比分別為76.19%和85.71%。
(3)由于地域資源稟賦差異,為了分析地域間的創新發展水平差異性,借鑒傳統地域劃分,將江西省所轄縣域劃分為五大區域:贛東、贛西、贛南、贛北、贛中地區1)。從區域分布來看,不同評價方法得到評價結果存在差異(見圖2)。2021 年,“專家賦權+標桿法”和“專家賦權+功效系數法”下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最高的是贛西地區、最低的是贛東地區;“熵值賦權+標桿法”下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最高的是贛西地區、最低的是贛南地區;“熵值賦權+功效系數法”下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最高的是贛北地區、最低的是贛南地區。分維度看,贛西 地區的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及創新成效指數均最高,贛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最高,贛東地區的創新投入指數最低,贛南地區的創新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指數最低。

圖2 采用不同評價方法得到的江西省五大區域2021 年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及位次
4.3.1 不同評價方 法評價結果的可比性
(1)“專家賦權+標桿法”給每個具體評價指標設置了標 準值,同一標準下的不同年份評價值具有可比性。2021 年樣本縣域總體的綜合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1.88%,較2020 年和2019 年分別提升了3.82和5.52個百分點,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71.88%)的縣(市、區)有13 個,其中龍南市綜合指數最高,達到90.36%,居全省第1 位,較2020 年和2019 年分別提升了4 位和23 位;50%的縣(市、區)的創新水平綜合評價值和位次較2020 年得到提升,其中新干縣、黎川縣、潯陽區為綜合指數和位次增幅前三,46%的縣(市、區)的創新水平綜合評價值和位次較2019 年得到提升,其中南城縣、安遠縣、東湖區的綜合指數和位次增幅居全省前三。
(2)由于功效系數法使縣域各評價指標每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不同,而采用熵值法求得的每年權重也存在差異,故“專家賦權+功效系數法”評價值及熵值權重下兩種評價方法評價值均不可比;然而,評價值排序是反映某個縣(市、區)在樣本縣(市、區)中的排位情況,故不同年份排序可比。2019—2021 年,“專家賦權+功效系數法”“熵值賦權+標桿法”“熵值賦權+功效系數法”均得到青山湖區的創新水平位次居全省第1 位;從位次變化來看,“專家賦權+功效系數法”得到東湖區進位最快,2021 年較2019 年提升72 位;“熵值賦權+標桿法”得到龍南市進位最快,“熵值賦權+功效系數法”得到南城縣進位最快,二者2021 年較2019 年均提升33 位。
4.3.2 不同評價方法評價結果的穩定性
(1)基于專家賦權法下,采用標桿法得到的2020 和2021 年兩年的樣本縣域總體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的位次差的整體浮動較小,極值率較低。全樣本中,縣(市、區)中采用標桿法得到的2021年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較上年位次變化在正負10位及以內的占比為73%,位次變化在正負20 位及以內的占比達到88%,均高于采用功效系數法得到的相應位次變化的占比(63%和84%),且采用標桿法得到的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位次變化在正負30位以上的占比為3%,而采用功效系數法的則占比為6%。具體如表5 所示。

表5 基于專家賦權的兩種評價方法得到的樣本縣域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整體位次變化
(2)熵值權重下,樣本縣域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的極值率相對專家賦權法更低,采用兩種方法得到的2019—2021 年整體位次差的浮動各有不同(見表6)。其中,采用功效系數法得到的相鄰兩年位次變化在正負10 位及以內的縣(市、區)數量占比分別為76%和79%,采用標桿法得到的占比則分別為83%和72%;采用兩種方法得到的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位次變化在正負30 位以上的縣(市、區)數量均僅占1%,要遠低于專家賦權下兩種方法得到的位次變化在正負30 位以上占比(分別為3%和6%)。

表6 基于熵值權重的兩種評價方法得到的樣本縣域創新發展水平綜合指數整體位次變化
本研究在構建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采用專家賦權和熵值法對各指標進行賦權,再用標桿法和功效系數法在兩種權重下對江西省所轄100 個縣(市、區)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從全省縣域的整體來看,2019—2021 年的創新發展水平持續提升,主要源于創新環境、創新成果和市場化水平的明顯提升;同時,市轄區和縣級市的整體創新發展水平優于傳統縣,呈現“兩極趨同、中間分化”的區域分布特征。其中,贛西發展較為均衡,創新發展水平全省最高,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及創新成效均具有優勢;贛北地區在創新促進經濟社會化發展方面具有優勢;贛東地區的創新投入相對不足;贛南地區創新發展水平欠佳,創新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較差。
(2)從評價結果可比性和穩定性來看,標桿法的評價結果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可比性,能夠直觀反映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實情。其中,專家賦權下的評價值和位次結果在不同年份可比,且連續兩年的位次保持相對穩定;熵值法權重下的評價結果出現極值的概率更低。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得到如下啟示:
(1)采用標桿法對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進行持續測度與評價的現實和指導意義更強。為給各級政府部門基層科技創新工作開展提供有力支撐和實際指導,持續開展全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年度評價成為必要手段,因此找出可比性和穩定性強的評價方法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對比分析兩種賦權方式下不同評價方法的評價結果可見,標桿法的評價結果更具現實意義;同時,專家賦權法更能發揮專家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創新實踐和經驗總結,能夠賦予創新核心指標、主要指標和一般指標不同梯度的權重。但在專家賦權的前提下,可以兼顧熵值權重的客觀規律,既體現政府重點工作的導向性,也需遵守客觀規律,最終得到的評價結果的指導性、穩定性、可信性更強。
(2)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創新理念不斷深化,影響創新發展的關鍵要素也在不斷變化。“十三五”期間,江西省大力實施加大研發投入攻堅行動方案,創新財力和人力等投入快速提升,全社會R&D 研發經費增加了1.5 倍,R&D 人員全時當量增加了1.7 倍,專利和技術合同等創新產出不斷積累,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和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增加了2.1 倍和2.6 倍[21],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效成為全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動力。“十四五”期間,隨著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邊際效用遞減,良好的創新環境和經濟創新的切合度正在成為江西省縣域創新發展水平提升的關鍵助力。
注釋:
1)贛東地域包含上饒市、鷹潭市、景德鎮市所轄的信州區、廣豐區、廣信區、玉山縣、鉛山縣、橫峰縣、弋陽縣、余干縣、鄱陽縣、萬年縣、婺源縣、德興市、月湖區、余江區、貴溪市、昌江區、珠山區、浮梁縣、樂平市共19 個縣(市、區);贛西地區包含萍鄉市、宜春市、新余市所轄的安源區、湘東區、蓮花縣、上栗縣、蘆溪縣、袁州區、奉新縣、萬載縣、上高縣、宜豐縣、靖安縣、銅鼓縣、豐城市、樟樹市、高安市、渝水區、分宜縣共17 個縣(市、區);贛南地區包含贛州市所轄的章貢區、南康區、贛縣區、信豐縣、大余縣、上猶縣、崇義縣、安遠縣、定南縣、全南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瑞金市、龍南市共18 個縣(市、區);贛北地區包含南昌市、九江市所轄的東湖區、西湖區、青云譜區、青山湖區、新建區、紅谷灘區、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濂溪區、潯陽區、柴桑區、武寧縣、修水縣、永修縣、德安縣、都昌縣、湖口縣、彭澤縣、廬山市、瑞昌市、共青城市共22 個縣(市、區);贛中地區包含吉安市、撫州市所轄的吉州區、青原區、吉安縣、吉水縣、峽江縣、新干縣、永豐縣、泰和縣、遂川縣、萬安縣、安福縣、永新縣、井岡山市、臨川區、東鄉區、南城縣、黎川縣、南豐縣、崇仁縣、樂安縣、宜黃縣、金溪縣、資溪縣、廣昌縣共24 個縣(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