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新時期勞動教育理論體系建構研究》
作者:班建武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3682-2
出版時間:2022 年5 月
定價:45 元
從“勞動”的緣起角度分析,它是一種具有自然屬性的社會行為,即以人為主體,廣泛地取材于生態系統,在特定的社會組織框架內協同分工,完成對各種自然材料(如樹木、礦石、漁獲等)的加工處理,使之轉化為有益于人的物品、產品或商品。顯而易見,勞動價值創造的關鍵在于充足的自然材料獲取,否則無論多強烈的勞動意識、多先進的勞動技藝、多龐大的勞動需求都會陷入無米之炊的境地,因此遵循勞動自然屬性是勞動價值創造的前提條件。然而,隨著勞動技術、工具、方式的不斷進化,勞動自然屬性異化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尤其產業鏈精細分工掩蓋了“勞動取材自然”這一事實?;诟咝S藞鲇蚍治?,很多學生作為“準勞動者”只看到了“中間材料”,如粗鋼、木材、電力等,很少追溯這些“中間材料”所依賴的自然礦石、森林及煤炭生產,造成勞動教育與生態文明的認知鴻溝也越來越大。《新時期勞動教育理論體系建構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 年5 月第1 版)一書由班建武編著,該書立足物質充裕時代背景,認為勞動是個體滿足“超越性需要”的重要途徑,并重新界定了勞動教育時代定義、時代內涵、時代意義,重點闡明了勞動教育時代需求、時代訴求、時代挑戰,提出強化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是新時代勞動價值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應有之義,為西華師范大學區域文化研究中心2023 年度項目(QYYJD2304)開展提供了參考建議。
該書富于思辨、超越饑餓邏輯,夯實了生態勞動的理論基石。該書核心思想是將生態文明理念滲入到學生勞動價值教育體系中,由此形成的育人模式即“生態勞動”教育。生態勞動是一個富含思辨性的概念,它不否定勞動是創造對人類“有益物”的重要手段,同時又將勞動視為一種容器,即生態倫理、生態道德、生態保護等思想的載體。在人類從事生態勞動過程中,不僅可以得到所需物品、產品或商品,還可以通過勞動方式踐行對生態的人文關懷,從而實現對“一般勞動”價值的超越。這一觀點的底層邏輯是“追夢邏輯”,也就是追求人類生存發展與生態和諧長存相統一的夢想,它是對“饑餓邏輯”的超越。所謂饑餓邏輯,是以生理意義上饑餓感覺為參照所衍生出的“人對物質財富”的競爭邏輯,它將勞動價值與賺錢消費深度綁定。如果勞動教育陷入饑餓邏輯陷阱,勞動教育價值就會局囿于淺薄的物質生產層面,人也就無法從勞動中獲得幸福體驗與心靈慰藉。該書引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超越性需求”觀點,闡明了趨善向美、自我實現、生態關懷等屬于超越物質滿足的需求,以此夯實了生態勞動的理論基石,為勞動價值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理論依據。
該書內容詳實、重構勞德關系,闡明了生態勞動的現實意義。該書立足生態文明視域,為“勞動教育理論體系”創新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源,從勞動教育內涵的重新界定,到勞動教育方法的系統更新,再到如何應對勞動教育的時代挑戰,形成了完整的勞動育人實踐路線,有效地促進了生態文明與勞動價值的深度融合。同時,該書消除了勞動教育與道德教育的邊界,圍繞生態文明重構“勞德關系”,這賦予勞動價值教育改革“1+1 >2”的效果。該書指出,勞動教育可視為實踐占主導地位的德育形式,中國人本就將“好逸惡勞”作為一種失德表現,而在生態文明視域下,對自然不友好的“勤于勞作”同樣屬于失德的范疇,因為它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過度的逐利、貪婪于財富。基于此,該書提出引人深思的話題,即從道德教育出發,如何在物質充裕的社會場景中展開勞動價值教育?答案就在該書“勞動教育價值時代訴求”一章中,勞動教育對社會和個體的共同價值,在于追求物質與精神的和諧,這也是生態勞動的現實意義所在。
該書案例豐富,解讀細致入微,明確了生態勞動的實踐途徑。該書作為一部勞動教育著作,為教育工作者提供過了豐富案例,通過細致入微的解讀,提供了方法具體、可行性強的生態勞動實踐路徑,主要途徑可概括為“三個結合”。其一,勞動價值教育與校園生態環境相結合。在學校場所內創造勞動機會,如呼吁全體師生共建“綠色校園”,通過回收廢棄物、墾地綠化、開發農作物種植園等方式,將生態文明理念根植入學生意識中,使其在勞動中形成關愛生態的自覺性。其二,勞動價值教育與專業實習任務相結合。從職業發展視角切入,學生進入專業實習場景后,設計一系列“生態任務”作為考核內容,在強化學生專業勞動素養的同時,也能夠提升他們生態實踐的能力。其三,勞動價值教育與課程思政活動相結合。鑒于勞動教育屬于立德樹人的有效方式之一,將其納入到課程思政活動范疇,以政治理念、經濟體制、意識形態等為基礎,提高生態文明觀照下的教學資源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