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基于網絡環境的高校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
作者:劉欣,李聰文,姜鑫
出版社:燕山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761-0246-8
出版時間:2021 年11 月
定價:50 元
現代社會場景中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網絡環境與客觀世界的廣泛重疊,甚至在某些現實維度空間中達到了完全重合的狀態,如網絡購物、網絡社交、網絡商務等,這足可見網絡技術具備強大的滲透效應與顛覆能力。顯而易見,當網絡環境與教育空間發生聯系之后,高校固有的教學模式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質變,蘊含創新意義的“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由此誕生。所謂多元,是指教學場所、工具、資源、手段及形式等具有多樣性特征,它促使教學行為徹底擺脫了有限時間(教學課時)、促狹空間(教室空間)、單一關系(師生關系)的束縛。所謂混合,是指線上教學手段與線下教學手段采取同向并行、交叉配合運用方式,它賦予學習者更大的自由裁量與自我主導權力,促使“教與學”的關系更加和諧。《基于網絡環境的高校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一書由劉欣、李聰文、姜鑫編著,其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展開探究,系統介紹了混合教學概念內涵、緣起由來、功能價值等,重點闡明了多元混合教學設計思路,提出了以MOOC(慕課)平臺、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教學項目等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實踐路徑,對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立項項目(CJF21016)開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該書理論基石穩固、獨具卓識,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論證了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出現的必然。較之“以學生為中心”這一老生常談的教育話題,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誕生于網絡環境中,或者說,它是具體課程與新媒體介質、信息技術、網絡化平臺、數字化資源等要素融合的產物。理論上,任何一種模式都不會毫無理由的出現,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形成并得到認可,自然有它的合理性。該書為了論證這種合理性,引入建構主義、合作教育、多元智能、非指導性教學等理論學說,構建起穩固的理論基石,并獨具卓識地提出“熟知的學”與“網絡的學”相結合的觀點。其中,“熟知的學”是建立在教師參與監督、指導、管理的基礎之上的,旨在讓學生熟知基礎知識、掌握認知規律。而“網絡的學”則是建立在學生對網絡設備、資源、平臺等自主操作基礎之上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為先導的學習行為。基于此,“學生的學”在網絡環境中獲得了更大的權利賦能,同時“教師的教”實際約束力下降,由此充分論證了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必然在網絡環境中出現。
該書教學案例豐富、解讀入微,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闡明了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的思路。為闡明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具備“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書中提供了豐富案例,如在英語聽說教學案例、翻轉課堂案例、實訓項目案例等,通過細致入微的案例解讀,從中整理出該教學模式的一般設計思路。具體來說,首先,“混合”發生在技術層面上,需要“教師的教”立足常規課堂情境,適當、適時、適量地引入網絡化元素,諸如以電子白板、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等取代“黑板+粉筆+口述”的形式,本質上就是一種對網絡元素“做加法”的行為模式。其次,聚焦于“教與學”的關系層面,教師所要交的內容“做減法”,而學生通過網絡媒介進行探討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的比例提升,這一過程中網絡元素變得更加多元,具體的多元程度取決于學生的網絡駕馭能力和主觀興趣。再次,進一步消除課程考核與教學評價的界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剝離掉“唯一評價者”的身份,利用智慧課堂發布課程考核內容,成績直接由系統生成,學生拿到課程成績后自動獲得“自我評價者”的身份。
該書創新意識強烈、注重實踐,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提出了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運用的途徑。事實上,多元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并非一經確立、自此不變的,它在“多元”與“混合”兩個維度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因此具體到該教學模式的運用途徑方面,自然也生成了多樣化的表現形式。該書秉承創新意識、注重教學實踐,從“以學生為中心”的視角提出了系統方法,具體來說,包括三個途徑。其一,以課堂空間為基礎開發“混合式課程內容”,無論網絡環境及要素如何擴展,課堂空間始終是主導性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電子教案、短視頻、虛擬實驗等形式,建立教材與線上資源的銜接機制。其二,以網絡平臺為基礎開發“線上課堂”,即第二課堂,這一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網絡媒介、資源、設備等選擇的多元化權利,如同一個MOOC 課程,同時面向微信、直播、網站等平臺開放,讓學生依據喜好和習慣選擇。其三,優化各個教學環節的“線上+線下”混合,即對教學前、中、后不同時期采取差異化的混合形式,如前期(課程預習)采取翻轉課堂式混合,中期(解疑釋惑)采取任務驅動式混合,后期(教學評價)采取師生探討式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