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號圓滿完成任務

據《中國航天報》2023年11月1日報道,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包含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3個航天員類型,是第3批航天員首次執行飛行任務,也是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首次執行飛行任務。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當日完成與空間站組合體的對接;10月29日,神舟十六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完成在軌交接,2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10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分離。此次任務中,航天員乘組和地面科研人員密切配合,開展了人因工程、航天醫學、生命生態、生物技術、材料科學、流體物理、航天技術等多項空間科學實(試)驗,在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間新技術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從建設向應用,從投入向產出轉變的重要一步。
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地面系統全面完成現場安裝部署調試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10月22日報道,近日,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地面系統在站驗收會在埃及航天局舉行。會上,項目總承包單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屬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匯報了地面系統安裝部署及在站測試等總體情況,得到了一致認可,中埃雙方代表隨后簽署了會議紀要,標志著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地面系統全面完成現場安裝部署調試,將轉入地面系統試運行階段,為衛星發射后做好全面準備。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是中埃兩國政府密切協作,深度落實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倡議,深度開展航天高科技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標志性項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承擔項目全過程管理職責,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承擔本項目地面系統部分的研制與交付任務。本次完成在站驗收的地面系統建于埃及航天局,具備衛星任務規劃、衛星遙測遙控、衛星數據接收、數據存儲管理、標準產品生產及專題產品生產等方面技術能力。后續,中方將繼續在現場為埃方開展地面系統操作與維護技術培訓,并與埃方人員共同確保地面系統穩定運行,為衛星發射后接管衛星控制權,順利開展衛星在軌測試做好準備。
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召開
據《中國航天報》2023年10月11日報道,10月2—6日,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在里海之濱阿塞拜疆首都巴庫召開。大會由國際宇航聯合會主辦,阿塞拜疆航天局承辦,國際宇航科學院、國際空間法學會聯合協辦。本屆會議主題是“全球機遇與挑戰:給太空一個機會”。中國宇航學會協調來自國家航天局、探月中心、深空實驗室、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藍箭公司、馭星公司等部門和單位的120余名代表參會,組織了400平方米的展覽。這是中國航天以歷史上最大規模團組和展覽參加國際宇航大會。在本屆大會期間,中國嫦娥五號團隊獲得2023年國際宇航科學院“勞倫斯團隊獎”。嫦娥五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等作為團隊代表出席頒獎儀式,并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即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歡迎各國科學家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同時,中國宇航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大明參加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競選并成功當選。
遙感三十九號衛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10月5日報道,當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兩級運載火箭,具備不同軌道要求單星、多星發射能力,700km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為1.3t。
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發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10月3日報道,10月2日,在第7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期間,國家航天局發布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機遇公告。作為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任務,嫦娥八號計劃于2028年前后實施發射,將開展月球多物理場、區域地質剖面探測與研究,月基對地觀測與研究,月球原位樣品分析及資源就位利用、月表環境小型封閉陸生生態系統實驗與研究,將與嫦娥七號等共同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嫦娥八號任務國際合作將優先考慮具備開展器間交互、聯合探測的任務級合作,具備月面基本操作能力的月面機器人,以及其他互補性的科學載荷和科學創新性強的合作項目。著陸器開放200kg載荷資源,獨立模塊質量不超過100kg,用于開展系統級和單機級合作項目。國際合作項目意向書申報截止時間為2023年12月31日,計劃在2024年4月完成初步遴選,9月完成最終遴選,確認合作項目。
遙感三十三號04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9月27日報道,當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遙感三十三號04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三號04星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主要用于科學試驗研究、海洋和陸地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是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具備不同軌道要求單星、多星發射能力,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為3t。
我國開展“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論證
據《中國航天報》2023年9月20日報道,近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上,相關航天專家表示,我國正在開展“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論證。“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由南京大學、中國氣象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提出。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方成教授介紹,“羲和二號”將爭取于2026年前后發射至日地L5點,對太陽進行立體探測。截至目前,日地L5點尚為國際探測空白。在該區域探測科學意義重大、工程可行性較好、投入產出比高。結合近地觀測,可實現太陽活動現象的三維重構,為揭示太陽爆發的物理機制提供關鍵信息;能夠提前4~5天觀測到即將面向地球的太陽活動,實時追蹤面向地球的太陽爆發,給空間天氣預報帶來革命性突破。
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已受控再入大氣層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9月12日報道,當日,圓滿完成既定任務的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已受控再入大氣層。貨運飛船絕大部分器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少量殘骸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隨天舟五號貨運飛船搭載上行的多項空間應用項目進展順利,取得可喜成果,為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運營管理積累了重要經驗。其中,天舟五號貨運飛船于2022年12月18日成功釋放“澳門學生科普衛星一號”立方星,目前該立方星在軌運行穩定,為粵港澳大灣區、海峽兩岸及全球各地業余無線電愛好者提供了良好航天科學實踐平臺,有力推動了內地和澳門在航天科普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和交流互動。此外,空間氫氧燃料電池在軌實驗取得成功,初步驗證了燃料電池能源系統在軌艙外真空、低溫及微重力條件下發電特性、變功率響應規律以及電化學反應的界面特性,為空間燃料電池能源系統研制和關鍵技術攻關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理論支撐,未來將推動宇航燃料電池應用發展,為推進我國載人探月任務提供有力支持。空間高能粒子探測載荷完成首次艙外探測任務,該探測載荷是國際首次在空間探測領域突破了新型無機激發體探測關鍵技術,實現了高效中子測量和高精度中子/伽馬射線甄別;未來將持續開展空間軌道各類帶電粒子、中子及粒子輻射效應探測,為開展相關空間科學試驗和工程應用等提供關鍵參考參數,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應用價值。為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前沿科技發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從2021年底開始面向社會征集貨運飛船搭載項目,目前已有三批次應用項目搭載進入太空開展實(試)驗。后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將持續面向社會征集搭載項目,進一步發揮載人航天工程綜合效益。
遙感四十號衛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9月10日報道,當日,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遙感四十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四十號衛星由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制,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長征六號改運載火箭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火箭為兩極半構型,芯一、二級采用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推進劑,捆綁4臺2m直徑兩段式固體助推器。700km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大于4.5t。
遙感三十三號03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9月7日報道,當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隨后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03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遙感三十三號03星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主要用于科學試驗研究、海洋和陸地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中國載人登月主要過程、航天器構型方案公布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9月1日報道,8月3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新飛行器名稱征集活動公告》。公告指出,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全面啟動實施,各項研制建設工作正在加緊推進,為匯聚社會智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現啟動載人月球探測任務新飛行器征名活動。我國載人登月主要過程和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的航天器構型方案也以視頻、圖片等形式同步公布。中國首次載人登月計劃2030年前實現,將開展月球科學考察及相關技術試驗,突破掌握載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駐留、人機聯合探測等關鍵技術,形成獨立自主的載人月球探測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技術由近地走向深空,大幅提升我國進入空間和利用空間能力。載人登月任務主要過程為:首先發射月面著陸器,月面著陸器在環月軌道停泊等待,然后再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飛船與著陸器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進入著陸器,著陸器與飛船分離后下降到月面,航天員開展月面活動。之后,航天員乘坐著陸器起飛上升與飛船對接,航天員進入飛船。飛船與著陸器登月艙分離后,返回地球。新一代載人飛船是在神舟飛船基礎上全面升級研制的新型天地往返運輸飛行器,采用模塊化設計,由返回艙和服務艙組成。主要用于我國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兼顧近地空間站運營,具有高安全、高可靠、多任務支持、可重復使用的特點,登月任務可搭載3名航天員往返地面與環月軌道,近地軌道飛行任務可搭載7名航天員往返地面與空間站。月面著陸器是我國全新研制的地外天體載人下降與上升飛行器,由登月艙和推進艙組成。主要用于環月軌道和月球表面間的航天員運輸,可搭載2名航天員往返,并可攜帶月球車和科學載荷,具有高安全、高可靠、落月精度高、適應月面環境能力強等特點,是航天員登陸月球后的月面生活中心、能源中心及數據中心,支持開展月面駐留和月面活動。
高分十二號04星成功發射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網站2023年8月21日報道,當日,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高分十二號04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高分十二號04星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安排的微波遙感衛星,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SpaceX公司發射第116批23顆星鏈衛星

據國際航天愛好者2023年10月23日報道,10月22日,美國SpaceX公司從卡納維拉爾角40號發射臺發射了第116批星鏈衛星,目前發射總數目達到了5331顆。本次任務被命名為星鏈6-24,共發射了23顆星鏈V2 Mini衛星,火箭第一級之前已使用4次,本次發射后,其成功在無人駁船進行了回收。這是2023年的第49次星鏈發射任務,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表示接下來的3個月公司每月要發射10次以上,到2024年每月平均發射12次。星鏈V2 Mini版的通信能力是星鏈V1.5版的4倍,和星鏈V1.5版相比,星鏈V2 Mini版增加了更多強大的相控陣天線,并為網關站的回程鏈路增加了E頻段。星鏈V2 Mini版的單星質量約800kg,寬度超過4.1米,太陽翼展開之后整星寬度約30m。目前,星鏈系統在6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200萬用戶。
NASA靈神星號探測器開啟探索之旅
據騰訊新聞2023年10月14日報道,當日,NASA的靈神星號探測器搭乘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升空,開啟對同名金屬小行星的探索之旅。靈神星屬于富金屬的M型小行星,其富含鐵和鎳,科學家們認為,這顆小行星可能是早期行星核心的一部分,對它的探索能夠幫助科學家了解地核及其它類地行星核心的形成過程。靈神星距離地球約3.7億千米,探測器預計2029年8月抵達靈神星,開展為期26個月的探測任務,繞飛期間,探測器將完成拍攝照片、繪制小行星表面地圖并收集數據以確定其成分的任務。靈神星號載有3項主要科學儀器:用于尋找小行星遠古時期磁場證據的磁力計,幫助科學家確定小行星化學元素構成的伽馬射線和中子光譜儀,以及提供有關小行星礦物成分及地形信息的多光譜成像儀。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靈神星于1852年3月17日被發現,它形似一顆不規則的土豆,最寬處約為280km。靈神星繞太陽公轉一圈大約需要5年,自轉一周只需4個多小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約為日地距離的3倍。
22顆第二代“星鏈”衛星發射成功
據騰訊新聞2023年10月14日報道,13日,22顆第二代“星鏈”衛星搭載獵鷹-9運載火箭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軍基地SLC-40工位發射升空,衛星進入近地軌道(LEO)。本次任務是2023年“星鏈”星座第46次組批發射、總計第113次組批發射、第二代“星鏈”第26次組批發射。至此,“星鏈”衛星升空總數達到5265顆,其中2023年升空1599顆。本次發射的獵鷹-9火箭第一級(B1067.14)是其第14次飛行,發射后成功降落在在停泊于西北大西洋上的ASOG無人回收船上。至此,本年度SpaceX公司已經完成73次入軌航天發射,含4次“獵鷹”重型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