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兵,張同喜,杜國良
1.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2.安陽市中醫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為腦、脊髓或視網膜區域局灶性缺血導致的突發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據不完全統計,TIA發病率不斷增長,且一旦患有TIA后,腦卒中發病率也會有所提高。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2]是TIA發生的最關鍵因素。TIA的發作時間較短,在1 h內癥狀會有所改善直到消失,確診難度較大,多通過患者自訴的反應以及經驗來判定,因此誤診率相對較高。TIA性眩暈屬中醫學“眩暈”范疇,主要發病位置在腦,與肝、腎密切相關,且TIA的病理特征為本虛標實,痰飲也是眩暈發生的主要病理因素[3]。西醫治療眩暈以控制原發病,對癥處理為主,中醫則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聯合中醫外治法,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4]。筆者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眼針治療痰濕性TIA眩暈,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就診于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的84例痰濕中阻型TIA性眩暈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5~79(68.53±10.64)歲;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4~78(68.55±10.6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1)患者疾病復發,持續時間從幾分鐘到1 h,24 h內疾病體征和癥狀好轉;(2)典型椎動脈系統、基底動脈系統的TIA體征及臨床表現,包括眼動異常、平衡障礙、眩暈等;(3)顱腦CT、MRI未見明顯影像學表現。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內科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的診斷標準:(1)患者有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表現,輕者閉目即止,重者頭暈嚴重,甚至暈倒;(2)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以及面色蒼白等癥狀;(3)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作;(4)測量血壓,檢查血色素、紅細胞計數、心電圖,經頻多普勒等診斷,均確定為眩暈癥狀。
1.3 病例納入標準(1)年齡<80歲;(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病情反復發作,持續時間在數分鐘到60 min內,1 d后顯著改善;存在TIA的體征及臨床反應,如眩暈,平衡障礙和眼球運動障礙;(4)腦部CT或核磁檢查未存在影像學表現;(5)符合眩暈病痰濕中阻型診斷標準。
1.4 病例排除標準(1)梅尼埃病、高血壓和顱內占位性病變;(2)肝腎功能障礙;(3)精神疾病;(4)暈針及中藥過敏。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歐吉納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65051),每次1片,每日1次,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北京嘉林藥業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093819),每次1片,每天1次,口服。
1.5.2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給予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配合眼針治療。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成:半夏、白術各20 g,陳皮、茯苓、黨參各15 g,天麻、川芎、紅花、丹參、炙甘草各10 g。每日1劑,水煎200 mL,每日2次。眼針療法的具體操作方法:選取上焦區、脾區及肝區,消毒后用左手按壓眼球,眼眶皮膚繃緊后,右手持0.5寸毫針緩慢刺入0.5寸,進針要求穩、準、快,刺入以后,不用提插、捻轉、開合任何手法,刺入以后以患者感覺有麻酸脹痛或溫熱、清涼等感覺為得氣,留針20 min,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眩暈障礙程度評分變化情況。(1)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對眩暈耳鳴、頭痛、頭脹等癥狀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 0分、2分、4分、6 分,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2)眩暈障礙程度:采用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7]進行評分,包括軀體、情緒、功能3項指標,總分為100分。(3)應用經顱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doppler,TCD)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右側椎動脈(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左側椎動脈(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惡心、皮疹、嗜睡等不良反應的例數,并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
1.7 療效判定標準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積分降低率> 75%;改善:臨床反應及體征明顯緩解,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75%;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任何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
有效率=(有效+改善)/n×100%

2.1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
2.2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有效率為85.71%,高于對照組的57.14%(P<0.05),見表2。

表2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3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DHI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RVA、L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較
2.5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不良反應比較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52%,低于對照組的52.38%(P<0.05),見表5。

表5 兩組TIA性眩暈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例(%)
眩暈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主要是由于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動性或位置性錯覺。眩暈一般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兩類,其中真性眩暈主要是前艇系統、本體覺、眼等疾病造成,存在明顯的自身或外物旋轉感;假性眩暈一般是由神經功能癥、內分泌疾病、藥物中毒、尿毒癥、貧血、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眩暈的病因可能有很多種,其中TIA是一種常見原因[8]。這種情況一般是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出現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造成局灶性腦缺血,從而出現突發性、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進而引發眩暈[9]。眩暈既可是單獨的病癥,也是多種疾病的伴隨癥狀,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郁結、痰濕阻滯、體虛久病、勞倦過度等所致[10]。過食肥甘厚味,可造成脾胃損傷,健運失司、水濕內停、集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陽不升、頭竅失養,進而發生眩暈,主要表現為頭重昏蒙、舌苔白膩、脈濡滑?!鹅`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體現了五臟六腑、眼及十二經脈的關系,十二經脈是眼與腦相連的直接通路[11-12],這也為眼針的應用奠定了治療基礎。
半夏白術天麻湯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祛濕;陳皮理氣行滯祛痰[13-14];天麻熄風止痙、祛風通絡;川芎、紅花、丹參活血化瘀;黨參補中益氣;炙甘草能夠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健脾祛濕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15-16],半夏提取物具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17-18]。研究證實,陳皮提取物質能能夠抵抗衰老,在一定程度上延長壽命。天麻提取后的成分能夠修復短暫缺血引發的神經細胞受損情況,而天麻提取物能夠減少動脈梗死面積,且抑制2-脫氧核糖損害[19-20]。川芎具有阻礙血小板聚集、抗血栓的作用,對腦部和神經起到保護作用,其中的主要成分川芎嗪能夠降低血小板聚集,減少腦灌注損傷[21-22]。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降低,由此可見,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眼針治療TIA性眩暈,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研究組有效率為85.71%,高于對照組的57.14%,可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眼針治療痰濕中阻型TIA性眩暈,可提高臨床療效。治療前,兩組患者DH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評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RVA、L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大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研究組大于對照組(P<0.05)??梢?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眼針可降低患者眩暈障礙程度[23-24],改善椎動脈血流速度,達到緩解癥狀,改善預后的目的[25]。
綜上,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聯合眼針治療痰濕中阻型TIA性眩暈患者,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效調節椎動脈、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