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蘭,陳航嬌,朱燕孜
于都縣中醫院,江西 于都 342300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憑借微創、術后恢復快及并發癥少等優點,現已成為子宮肌瘤、異常子宮出血等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1-3]。但受CO2氣腹建立、麻醉處理及術中牽拉操作等因素影響,機體胃腸道功能受損,容易出現腸脹氣等并發癥,表現為腹脹腹痛,排氣排便停止、腸鳴音消失或減弱,更為嚴重者還可出現腸粘連及腸梗阻等[4-5]。嚴重影響術后正常飲食,導致營養補充不足,不利于術后康復,并可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6]。目前,西醫對癥治療為主,包括胃腸減壓、早期下床活動等,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總體療效不甚滿意[7]。
術后腸脹氣屬中醫學“腹痛”“痞滿”等范疇,循其病機見于胃失和降,腑氣不通,宜采用調暢氣機、宣通腑氣之法。張夏青等[8]研究發現,特定電流的電刺激可通過刺激局部肌肉及神經而促進腸蠕動,有助于緩解腸脹氣。若在電刺激的基礎上輔以耳穴壓豆、按摩或艾灸等中醫特色療法,可進一步提高療效,緩解腸脹氣,促進胃腸功能盡快恢復[9-10]。此外,現今醫家根據腸脹氣病機自擬排氣護胃湯[11]、益氣通腑湯[12]應用于婦科腹腔鏡術后腸脹氣的治療中,獲有確切療效。筆者采用排氣湯聯合電刺激及艾灸療法治療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腸脹氣,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都縣中醫院行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出現腸脹氣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32~68(46.73±5.25)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75~23.72(21.35±1.26) kg·m-2;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8例、異常子宮出血7例、子宮腺肌癥或子宮內膜(宮頸)癌前病變5例。試驗組年齡31~69(46.81±5.19)歲;BMI 18.61~23.64(21.41±1.30) kg·m-2;疾病類型:子宮肌瘤16例、異常子宮出血8例、子宮腺肌癥或子宮內膜(宮頸)癌前病變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13]中腸脹氣的相關標準,即術后無排氣排便,且伴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或腸鳴音減弱等表現。
1.2.2 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內科學》[14]中相關標準,經辨證分型為腑氣不通證。主癥:脘腹脹滿,痞塞難舒;次癥:氣短懶言,納差,舌淡,脈沉細。
1.3 病例納入標準(1)滿足上述中醫、西醫診斷標準;(2)年齡30~70歲,滿足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適應證[15];(3)無偏瘦或超重肥胖,飲食、睡眠良好,且無飲酒、吸煙等不良習慣;(4)術前常規檢查均正常;(5)腹部及艾灸穴位處無皮膚病及疤痕;(6)文化程度尚可,可全程配合研究;(7)受試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4 病例排除標準(1)伴發嚴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惡性腫瘤患者;(2)術前合并慢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腸道疾病;(3)臨床資料缺失;(4)重度精神認知障礙。
1.5 病例剔除標準(1)中轉開腹患者;(2)治療過程中藥物不良反應嚴重;(3)中途退出試驗。
1.6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行西醫對癥治療,即術后禁飲禁食、胃腸持續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及早期下床活動等。對照組給予電刺激聯合艾灸治療,待患者術后體征穩定后(一般為術后 6 h),采用低頻神經肌肉治療儀行電刺激治療,于腹部升結腸前部、橫結腸前部及降結腸前部依次放置A1、A2及A3通道,模式P4,頻率10 Hz,連接好 50 mm×50 mm粘性電極后連續給予功能刺激,時間控制在15~30 min。同時,選擇中脘、神闕、關元、建里、天樞、足三里等穴予以艾灸,應在距離皮膚 2~3 cm進行施灸,時間10~15 min,以局部潮紅為宜,間隔12 h重復施灸,連續進行6次,共3 d。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排氣湯治療,具體藥物組成:黃芪、黨參各15 g,當歸12 g,桃仁、赤芍、萊菔子、木香、枳殼、厚樸各10 g,大黃,甘草各3 g。每日1劑,取600 mL水煎煮取汁300 mL,分兩次溫服,間隔12 h重復溫服,連續進行6次,共3 d。
1.7 觀察指標
1.7.1 胃腸激素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動素(motilin,MTL)及胃泌素(gastrin,GAS)水平。
1.7.2 炎癥因子水平采用ELISA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7.3 康復情況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肛門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腹脹緩解時間。
1.7.4 腹脹程度參照參考文獻[16]以評估兩組患者的腹脹程度。0級:未見腹脹感計作;Ⅰ級:輕度腹脹,腹部自感氣體流動,伴有輕度隆起,且腹部張力稍大,但不影響休息及睡眠;Ⅱ級:中度腹脹,腹部中度隆起,且腹壁張力較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休息及睡眠;Ⅲ級:重度腹脹,腹部重度隆起,且腹壁張力大,嚴重影響休息及睡眠。
1.8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7]。治愈:術后24 h內排氣通便,無腹脹,安靜下無腹痛,無惡心嘔吐;顯效:術后24~48 h內排氣通便,腹脹、腹痛明顯減輕,進食后無惡心嘔吐;好轉:術后48~72 h排氣通便,腹脹、腹痛有所減輕,惡心嘔吐有所減少;無效:癥狀未見任何緩解或加重。
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n×100%

2.1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試驗組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有效率為70.0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MTL、GAS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
2.3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IL-6、TNF-α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2.4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康復情況比較試驗組術后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腹脹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康復情況比較
2.5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腹脹程度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腹脹程度輕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后試驗組輕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腸脹氣患者治療前后腹脹程度比較 例
隨著腹腔鏡技術日益發展,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已替代開腹手術成為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圍手術期間受術前禁飲禁食、清潔灌腸,術中插管麻醉、CO2氣腹建立、牽拉操作等因素影響,術后常易出現腸脹氣等并發癥。據相關研究報道[18],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腹脹發生率高達81%~92%。通常來說,在不進行干預情況下,絕大多數患者胃腸道功能于術后24~72 h方可恢復,這不僅可增加腸粘連及腸梗阻發生風險,且會給患者帶來痛楚,不利于術后康復。因此,如何早期解除腸脹氣,恢復胃腸功能為現今關注重點。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要方案,通過糾正水電解質平衡、胃腸減壓及營養支持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腸脹氣,進而促進術后康復,但與理想療效尚存在一定差距。
中醫學關于腸脹氣無明確描述,根據患者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癥狀可將其歸屬于“腹痛”“痞滿”“腹脹”“腸痹”等范疇[19]。現代醫家認為,實施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屬金刃損傷,可傷及經絡血脈,臟腑失調,氣機阻滯,由此胃失和降,腑氣不通,腹脹、腹痛、排氣排便障礙等腸脹氣癥狀乃發。對此,應基于“六臟者以通為用,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瀉而不能藏”的中醫理論,采用條暢氣機、和胃健脾、臟腑宣通之法治之。電刺激通過特定電流刺激相關肌肉、神經及穴位,有助于行氣活血,調臟通腑,進而有效緩解腸脹氣。同時,選擇胃腸道疾病要穴之中脘、神闕、關元、建里、天樞、足三里施以艾灸,療效更佳。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穴位,實施艾灸可調脾理胃、行氣活血,且刺激足三里還可增強食管下括約肌壓力,有利于胃體蠕動,促進胃竇收縮,胃內容物反流減少,進而促進小腸及結腸節律運動。除此之外,艾葉本身性溫味苦辛,生溫熟熱,可通十二經,走三陰,經燃燒后可產生純陽熱力,理氣活血、溫通經脈,更快緩解腸脹氣[20]。張可等[21]研究證實,電刺激亦可促進腹腔鏡非胃腸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由此,將其用于婦科腹腔鏡手術繼發腸脹氣等胃腸并發癥的治療具有可行性。
排氣湯中黃芪為君藥,性溫味甘,入脾經、肺經,可行氣導滯;黨參性平味甘,入脾經、胃經,補脾養胃,可健運中氣,鼓舞清陽;當歸性溫味甘,入心經、肝經、脾經,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桃仁性平味苦,入心經、肝經、大腸經,可發揮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赤芍性微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止痛的功效;佐以萊菔子,性平味甘,入脾經、胃經、肺經,有寬中理氣、消積化食之功;木香性溫味苦,入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健脾消食、行氣止痛功效;枳殼性微寒味苦,入心經、脾經、胃經、肝經,具有除痞消積之功效;厚樸性溫味苦,入肺經、脾經、胃經、大腸經,可行氣消積;大黃性寒味苦,入心經、脾經、胃經、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調暢氣機、理氣導滯、宣通臟腑之功效。電刺激加艾灸療法可借助電流刺激及熱力作用刺激皮膚感受器,進而激活中樞調節作用或腰骶神經節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胃腸功能改善,進而促進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胃腸功能恢復與胃腸激素水平、炎癥反應關系密切,其中MTL、GAS均為興奮性胃腸激素,可促進胃十二指腸收縮加速胃排空,其水平升高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IL-6、TNF-α均為促炎癥因子,其水平與炎癥反應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MTL、GAS高于對照組,IL-6、TNF-α則低于對照組。提示排氣湯聯合電刺激及艾灸療法有利于糾正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腸脹氣患者胃腸激素水平及減輕炎癥反應。這與吳高玨等[22]研究證實電刺激可通過調節自主神經活性、胃促生長素及血管活性腸肽等機制發揮胃腸功能恢復效果有一定類似。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肛門首次排氣時間、術后肛門首次排便時間及術后腹脹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腹脹程度改善效果更佳。提示排氣湯聯合電刺激及艾灸用于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腸脹氣患者,有利于術后康復,且腹脹程度明顯減輕。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中黃芪多糖可通過調節胃腸激素及胃動力學水平改善胃腸功能[23]。吳國泰等[24]研究表明,黃芪當歸提取物可提高血液胃動素、胃泌素水平及結腸平滑肌收縮相關蛋白以改善胃腸運動功能障礙。龍超君等[25]基于網絡藥理學方法證實,萊菔子可能激活cAMP/cGMP為第二信使的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通路、Ca2+信號通路及其他陽離子信號通路影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及舒張功能,縮短康復時間。蘇衛華等[26]采用通腑行氣湯治療婦科腹腔鏡術后胃腸功能減弱患者,使患者臨床癥狀獲得改善,且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通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有縮短,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排氣湯聯合電刺激及艾灸療法治療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后腸脹氣,可改善患者腹脹程度,縮短病程,糾正胃腸激素紊亂狀態,降低炎癥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