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鍇,宋述芹,何 妍,賈紅偉,吳紅雪,鄭春波,費洪濤,歐陽玲
(1.赤峰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2.赤峰學院 資源環境與建筑工程學院;3.赤峰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國家寒旱地蘋果、 梨良種基地; 4.阿魯科爾沁旗林業和草原局,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鄉村振興戰略由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提出,是走振興鄉村路的依據,也是方向上的向導。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了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1]。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助推鄉村振興的發展。
自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啟動,國內對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解決“三農”問題,大力發展鄉村農業產業工作,做好鄉村發展、建造、整治三件大事[2]。縮小城市和鄉村間的經濟差距,促進農業生產組織模式的創新[3]。增加農民收入,普遍發展農業產業化,進而縮小差距,帶動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4]。目前鄉村振興的規劃還不夠完善,缺乏具體操作的框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理清工作思路,推進行動計劃。
赤峰市是重點貧困區之一,是內蒙古重要的產糧大市,再加上沙漠化嚴重,故我市將發展綠色產業作為實現鄉村振興路上重要的措施,是我市當前主要的突破目標。綠色產業有政府在經濟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發展迅速,全市各地區鄉村的綠色產業發展都有成功代表性案例,已經成為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樣板區。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東南與朝陽接壤,西南與承德毗鄰,東部與通遼相連,西北與錫林郭勒盟交界,全市總面積9 萬平方千米,下轄3 區7 旗2 縣區[7]。赤峰市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有著適合農業生產的重要條件,是內蒙古東部重要農業大市,是全省的大糧倉,同時也是全國首選糧食生產基地[8]。同時赤峰市是華北地區、東北地區和內蒙古東西部相交的重要樞紐,便捷的交通為我市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在經濟條件方面,如圖1 所示,赤峰市近10 年GDP 值逐年上升,2021 年全市生產總值為1975.1億元,其中2021 年農業生產總值為375.3 億元,占全市GDP 比例的19%。
圖1 2012-2021 年赤峰市GDP 及第一產業GDP 情況
進一步對赤峰市GDP 內部結構進行分析,如圖2 所示,近10 年第一產業在赤峰市生產總值中占比逐年下降,第二,三產業相對穩定,在2021 年三產占比分別為19%、34%、47%。
圖2 2012-2021 年赤峰市GDP 內部結構情況
赤峰市是農牧結合區,以發展農業為主,農業發展多元化。本市現因地制宜、制定有效措施,推進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赤峰市由于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通過合理發揮優秀資源的最大化,重點抓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我市農業、林果業和養殖業。由赤峰市政府報告了解到我市大力發展特色農畜產品,主要包括糧食經濟,畜牧業、雜糧雜豆、果蔬等,共同打造綠色特色赤峰之路。如表1 所示,通過查閱赤峰市年鑒、統計局相關數據得到2017 至2021 年赤峰市農業生產情況。
表1 2017 至2021 年赤峰市農業生產情況表
首先,對赤峰市2017 至2021 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糧食產量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將表中相關數據進行可視化分析,如圖3 所示,可以發現赤峰市農作物播種總面積變化相對穩定,糧食產量呈現上升趨勢,2021 年全年糧食產量高達624.8 萬噸。
圖3 2017-2021 年赤峰市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和糧食產量
其次,從赤峰市農業各個細分的產業產量進行對比分析。如圖4 所示,可以發現赤峰市水果、肉類、禽蛋產量均呈現上升趨勢,糧油和奶制品產量呈現緩慢下降趨勢,蔬菜及食用菌產量在2018 年相比于上年大跌,之后便呈現緩增趨勢。赤峰市正大力推進糧、肉、菜、草、乳產業的生產加工輸出工序,農牧五大產業的形成,促使赤峰市成為全省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基地[9]。
圖4 2017-2022 年赤峰市各類別農產品產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各類新型傳播媒體為我市鄉村振興提供了發展條件,也實現了鄉村產業的融合,成功帶動我市農村經濟,當前我市綠色產品已經銷售到全國各地[10]。“互聯網+”產業模式助力綠色發展,采用訂單的形式,先認購,再協商,最后進行統一包裝和銷售工作。我市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和村民的實際需求在種植戶家中開網店,進行全體培訓教學。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重點聯合各個地方的大企業,根據村民自身情況,指定不同村民的銷售方式,實現網絡效益最大化。產品的種植地和基本介紹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展示,建立農產品溯源二維碼,掃一掃便可以呈現。近年來,由于網絡電子商務發展較快,赤峰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電商的發展計劃和措施。通過政府的幫助,讓赤峰電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已有30 余個旗縣區建立或正在籌建市級以上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赤峰商貿物流和云商谷、內蒙跨境淘等電商平臺建成運營,由赤峰市人民政府網的數據得知,2020 年實現銷售收入500 億元。
赤峰市已將旅游產業化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途徑,把“農旅”連通結合,讓產業旺起來,加速推動鄉村振興[11]。利用特色植物和森林資源開展休閑度假等活動,如翁牛特旗的文冠花節、馬鞍山國家森林公園等促進鄉村旅游。農園的觀光、采摘讓市民體驗農家樂趣;水庫垂釣、和潤農業高科技農業園區、農村特色鄉土風情和民俗文化等鄉村旅游在赤峰綠色發展背景下越來越被人民認可和接受。大力發展“農旅雙鏈模式”,以旅游的方式吸引游客,為我市果蔬品牌提供客源,從而使參觀地變成產地,推進并完善“農旅雙鏈”模式,實現旅游、農業兩種產業共同帶動鄉村振興。
農業的綠色發展,與農民對綠色發展的認知有關,二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農民往往只關注農業生產中的經濟效益,忽視環境保護,不了解鄉村振興,為了保護環境而降低自己收入,對農民而言有一定難度。他們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來增加土地收入,不注重造成的生態損失,很少關注鄉村振興。另外綠色發展意識還取決于農民的文化水平及相關政策信息的獲取,文化水平較低,綠色發展政策信息獲取不及時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綠色發展的推進。
各村鎮缺少農業、蔬菜種類統一規劃,由于各種類互不相同、質量不高,降低了市場競爭力。農業的主導地位不強,農業龍頭企業沒有發揮帶頭作用,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不成系統,綠色食品產業鏈發展不健全。大型企業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影響小,不能帶動當地產業的發展,使得產業鏈發展不順利。赤峰市是一個具有耕地、林地、牧草地多方面資源優勢的地區,擴大耕地發展種植業就破壞了當地的自然條件,無法持續發展[12]。
依靠科技力量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根本途徑,農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就是“科技興農”,促進農業更高更快發展[13]。農業科技二者要在多個方面進行聯系組織,有效地發展和利用農業科學技術是解決農村發展的關鍵措施,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優化農村經濟結構[14],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種植系統,還要依托農業科技的服務和管理系統,將農業科技最大化,實現科技興農、科技強農。
以綠色產業為引領,強化綠色技術做支撐,打造全綠色產業鏈,主要以優勢特色農業為主,打造綠色生態品牌,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創建自家農產品牌,開展相關產品認證工作,透明化生產銷售,讓農產品的質量展現在大眾面前,同時加大發展生態旅游,打造綠色發展示范區、特色生態示范區,共建綠色特色產業集群,實現綠色變革。
加大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倡導綠色生產生活,采用群眾喜愛的方式開展全民運動,用實踐去印證鄉村生態理念。促進綠色消費,與綠色鄉村文明形成一體,弘揚生態價值觀,提升鄉村美觀程度。以育人為核心,引導農村居民自覺監督生態環境質量,提高生態意識和科技文化素質,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步伐。廣泛開展地區評審活動,評選綠色家庭示范戶,表彰文明家訓家風,發揮優秀領頭軍的作用,共同營造綠色人文生態環境。隨著農村風俗轉變,綠色文明將代代延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加大利用“互聯網+”模式發展農村電商平臺,利用互聯網平臺的作用來鞏固農產品的供求關系[15]。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測試網點,完善電商服務制度,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使用率。擴大農業產業合作社,加強與多個快遞公司合作,全村覆蓋物流網絡。加強網絡技術培訓,加入各大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拓寬社交平臺的的應用范圍,宣傳互聯網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發展。通過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向農村提供工業產品,加強農產品銷售,共同促進產業間的融合發展。
建立鄉村綠色機制,完善基礎服務,健全農業社會化體系。通過發放獎勵等方式促進鄉村發展;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大力推進農村環境稅收,根據污染物損害的排放量程度計算,對排污企業進行征收;積極發展綠色信貸,指定相關條例,完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構建“多規合一”體系;加大人才引進,政策支持鼓勵各地高校開辦農林類專業,創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新途徑;實施“千村萬戶”工程,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創建宜居村莊。
鄉村振興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牢記鄉村振興的要求,構建新型鄉村共同體。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展綠色農業,是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本文在分析赤峰市綠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采用實證分析法對2012-2021 年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綜合赤峰市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和發展現狀,提出適合我市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