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姣,朱紅梅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延續性護理是指通過一系列的行動設計,以保障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護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護場所(如醫院的不同科室)可接收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一般包括院內出院計劃、轉診、出院后持續隨訪等內容[1]。延續性護理服務被納入2016-2020年中國護理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以來,兒童慢性疾病延續性護理服務得到較快發展[2]。兒童慢性疾病種類主要包括腎病綜合征、糖尿病、白血病、哮喘、癲癇、腦科類疾病等。我國在2012年將延續性護理納入“十二五”規劃綱要中,近年在國內迅速發展[3]。同時延續性護理在國內計量學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發展,但主要集中在老年或某一類慢性疾病領域,較少涉及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治療和護理等方面。為此,本研究使用文獻計量學分析方法對國內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文獻進行梳理和挖掘,并進行分析歸納,以期為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提供參考。
本研究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間為建庫至2022年10月,檢索詞為“連續性護理”或“延續性護理”或“連續護理”,“患兒”或“兒童”或“兒科”。納入標準:文獻研究必須與慢性疾病患兒實施延續性護理相關,研究類型不限;研究語種為中文。排除標準:重復發表的文獻;學位論文;會議、報紙等非學術類文獻;檢索中僅有摘要無全文。
使用NoteExpress 3.7軟件進行文獻信息檢索、導入、分類、查重后下載導出數據。使用WPSXLS 2022建立數據庫,對文獻的年度分布、機構類型分布、地區分布、發表期刊分布、作者情況、基金資助情況、研究設計類型及研究疾病等方面進行信息提取,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初步檢索中國知網257篇、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466篇和維普資訊中文期刊服務平臺227篇。通過NoteExpress 3.7軟件查重及手工排查剔除重復文獻,并剔除會議、報紙等非學術類文獻,最終得到有效文獻429篇。
429篇文獻發表于2012-2022年,年平均發文量39篇。國內延續性護理在慢性疾病患兒護理中應用的研究啟蒙是在2012-2014年,發文12篇,占比2.80%;快速成長階段在2015-2020年,發文294篇,占比68.53%;2021年后發文雖呈下降趨勢,但數量依舊超過年平均發文量。見圖1。

圖1 2012-2022年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年度分布圖
納入的429篇文獻發表在178種期刊上,按照期刊的發表數量進行統計,發表文獻量前十位的期刊總發文量為118篇,占總文獻量的27.51%。其中《齊魯護理雜志》發表該類文獻最多,共發文17篇,其次是《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發文16篇,見表1。發表在護理學相關期刊的文獻共計104篇,占比24.24%。23篇(5.36%)文獻所發表的期刊收錄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114篇(26.57%)文獻所發表的期刊收錄于《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2020年)。

表1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發文前十位的期刊分布(n=429)
按照文獻第一作者所在機構進行統計,來自各類醫院的文獻408篇(95.10%),來自社區醫療機構的文獻21篇(4.90%)。納入文獻量排名前十位的機構共發文85篇,占總發文量的19.81%,發文機構分布見表2。按發文第一作者所在機構的地區統計,第一作者遍及我國24個省(區、市),排名前十位的地區發文214篇,占總發文量的49.88%,發文量排名靠前的是河南、江蘇、廣東、福建,見圖2。

表2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發文前十位的機構(n=429)

圖2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第一作者發文所在機構地區分布
429篇文獻共涉及1 432名作者。由1人獨立撰寫的文獻有145篇,占比33.80%,由2人及以上合作撰寫的文獻共有284篇,合著率66.20%,文獻合作度3.34(1 432/429)。
在納入的429篇文獻中,有基金項目資助的文獻20篇,占比4.66%。20篇文獻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文獻有2篇,其余18篇為省市級基金項目,其中河南省科技攻關計劃基金支持文獻最多,為4篇,占比20.0%,見表3。

表3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基金資助情況
納入的429篇文獻,根據研究類型分類為實驗性研究、類實驗性研究、質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綜述、經驗總結、個案報道和其他8個大類。實驗性研究258篇(奧馬哈17篇),其中描述了具體隨機方法的有182篇,未明確具體隨機方法的為76篇;類實驗性研究92篇。見表4。

表4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研究類型情況(n=429)
對納入的429篇文獻按照研究疾病進行分類統計,發文數量排名前十位的疾病中,最前的是哮喘,有77篇文獻,其次是腦科類疾病(腦炎、腦癱、腦外傷),有69篇文獻,其他依次是癲癇、呼吸道感染及心臟病等。見表5。

表5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研究文獻發文數量居前十位的疾病情況(n=429)
納入的429篇文獻中,延續性護理開展方式居首位的是家屬培訓指導,其后是建立健康檔案、微信及互聯網+的使用,見表6。延續性護理的干預包括單一模式和多種模式結合的方式,其中多種模式結合進行的文獻有413篇,單一模式進行的文獻僅有16篇,在12篇文獻中提到醫院、家庭及社區合作開展患兒延續性護理。

表6 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的研究文獻中延續性護理干預方式情況(n=429)
延續性護理模式對改善健康結局及減少再入院率和醫療費用支出產生積極影響,已得到研究人員、衛生系統及政府廣泛關注[4]。從2014年個位數文獻發表量至2020年的91篇,我國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慢性疾病患兒護理應用中的研究數量快速上升,但相比在成人慢性疾病延續性護理研究方面發展得較晚。2016年后發表的文獻數量上升最快,此時臨床護理人員或有關研究者開始重視兒科患兒的延續性護理。在納入的429篇文獻中第一作者來自24個省(區、市),其中河南、江蘇、廣東、福建排名靠前,排名前十位的地區發文214篇,占比49.88%。說明延續性護理已在我國得到普遍的關注和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我國中東部地區,后續研究過程中應加強中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交流,提高西部地區對小兒慢性疾病延續性護理的關注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在兒科的應用研究文獻中,得到基金支持的僅有20篇,占比4.66%,其中國家級2項、省市級18項。僅有23篇(5.36%)文獻所發表的期刊收錄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發表在專業護理學期刊的文獻有104篇,僅占發文總量的24.24%。充足的科研經費是衛生體系研究領域發展的基本條件[5],核心期刊發表文獻的數量也是體現文獻質量的指標。但由于國內小兒慢性疾病延續性護理研究支持力度不夠,研究質量偏低,因而發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獻數量也有限,需要我國的護理研究者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質,拓展小兒護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提高研究質量。
在納入的258篇實驗性研究中,有76篇沒有明確具體的隨機方法,缺乏嚴謹性。其次在明確有隨機方法的實驗性研究中,在樣本的選擇方面沒有規范性。目前,延續性護理在國外已經發展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護理理論與護理模式[6],但在納入的429篇文獻中,僅有17篇應用了奧馬哈系統理論,國內暫未形成一套規范的評價體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慢性疾病患兒延續性護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哮喘、腦科類、癲癇等慢性疾病的研究中,這符合延續性護理的需求,但不同疾病之間沒有客觀指標評價延續性護理的有效性,需要后續研究者從此方面著手研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核心研究成員主要來自各大醫院護理團隊。在納入的429篇文獻中,按照發文機構統計,發表最多的是湖南省兒童醫院,共發表文獻16篇,占比3.73%;其次是鄭州市兒童醫院,發表文獻15篇,占比3.50%。這說明發文比較分散,研究缺乏集中度,致使研究沒有持續性開展。所有文獻中,獨立1位作者撰寫的文獻有145篇,占比33.80%,2人及以上合作撰寫的文獻共有284篇,合著率66.20%,說明我國兒科護理人員具有一定合作意識。
通過對納入文獻中實驗性及類實驗性研究文獻分析發現,延續性護理的干預模式具有多樣性,包括電話隨訪、上門探視、微信、互聯網+平臺等。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最常見的類型是家屬培訓指導,占比19.58%;建立健康檔案、微信、互聯網+模式等形式占比也比較高。有限的護理人力滿足巨大的健康需求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難題[6]。隨著即時通信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家庭隨訪的形式逐漸減少,在國外已廣泛使用網絡信息平臺來進行遠程醫療協助和健康教育[7]。國內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遠程醫療協助及健康宣教,主要是基于微信、手機App、抖音視頻分享等進行遠程護理,沒有地域及時間的局限性。遠程延續性護理是我國護理信息學的研究熱點[8]。與過去傳統的方式比較,互聯網+模式更加方便、高效、經濟,彌補了醫院護理資源的不足。納入的429篇文獻中,有72篇文獻是基于互聯網+的形式開展研究,有413篇文獻采用多種模式結合的方式進行干預,說明我國護理研究者也已經意識到多元化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形式可以更好地保障延續性護理服務開展的可行性與有效性。